作者系經濟學博士,中央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教授,主要從事宏觀經濟管理和企業發展戰略研究。
8月24晚,燃燒了16天的奧運圣火,在全球億萬觀眾依依不舍的溫情中緩緩熄滅,我們當然無法忘記那無數精彩、感人的瞬間:博爾特百米瀟灑飛越,菲爾普斯泳池狂攬八金,劉春紅舉重力拔山兮,體操公主柳金優美得令人窒息的表演,納塔莉的獨腿搏擊10公里游泳馬拉松……眾所周知,經過層層選拔,204個國家和地區總計派出11468名最優秀的運動員參加了北京奧運會302個項目比賽。可是,當我們盤點比賽結果時,盡管這些運動員132次創造了85項奧運會記錄,43次創造了38項世界記錄,但依然只有302枚金牌、303枚銀牌、353枚銅牌共計958位獎牌獲得者。換句話說,似乎只有不到10%的運動員是成功者,而90%以上的絕大多數卻成為失敗者。那么,難道奧運會是一個失敗者的大聚會嗎?顯然,沒有惟一答案,而答案的差別,歸根結底主要取決于我們的視野和我們對成功的理解。
當我們僅僅從獎牌層面來俯視那些沒有獲得獎牌的運動員時,也許我們無法說他們也是成功者,但當我們從參加奧運會的資格來看,這1萬多沒有獲得獎牌的運動員無疑也是偉大的成功者,他們歷經了一次次小組選拔賽、預賽、資格賽試舉、試跳的激烈拼搏,他們全身心投入比賽的進程就猶如給那些獲獎運動員鋪就前往領獎臺的五彩臺階。因此,我們完全有理由說,是他們的努力拼搏,成就了奧運的精神,也使奧運的獎牌更加珍貴與亮麗。
由此,我們不僅聯想到中國的改革開放事業,這是人類星球上1/5人口參與的人類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活動之一,它如同一場13億人參加的與經濟落后、民族沉淪告別的比賽。與奧運會相比,這是一場參與者難以預知何時閉幕的比賽,其中也有成功的喜悅,有失敗的痛楚,但更多依然是需要繼續奮進的號聲。與北京奧運會一樣,當我們某項改革措施取得預期成效的時候,我們不應忘記那些勇敢探索、積極創新、艱苦奮斗而付出各種辛勤的前輩和開拓者,盡管他們中的一些人可能已經離我們遠去,盡管他們可能并沒有給我們留下任何有形的財富;當我們在再次遇到改革中的攔路虎時,何妨將其視同我們再發展、再進步的臺階?讓我們學習前輩們,少一些牢騷,少一些猶豫,也就如同奧運會運動員一樣,義無反顧地直面應對,因為我們已經是成功的參與者。

也許是我們落后別人太多而急于追趕,也許是我們已經習慣用激烈變革的思維而非適量革新的辦法去“過河”。不過,即使我們落后別人太多,我們也不能拋下我們的“傳家寶”,徒手去追趕。這些“傳家寶”是我們在幾千年歷史長河中依然生存下來的“救生衣”,更何況過往無數的激烈變革已經使我們失去了不少歷久彌新的優秀基因,使我們在無意識中損毀了可觀的發展臺階。盡管我們總想一蹴而就地擺脫過去,但我們終究仍將是歷史的一部分,那我們還有什么理由不欣然、不主動接受自己,就如同那些90%以上的運動員坦誠地接受賽場上沒有拿到獎牌的事實。也如同賽場,我們未來的成功,有賴于無數默默無聞的人的過去和現在的努力。
2008年,不單是中國的百年夢想變成現實的奧運年,還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第三十個年頭。30年來,我們的成功不僅是1.8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兩位數的GDP增長速度,我們最大的成功也許是我們在新時代里第一次真正看清楚了自己,了解了自己。從此,也許會有更多的中國人肯定自己,接受全部的自己,也不再以別人已有的記錄、而以我們由衷的、自然的內在動力和愿望為標桿來設計我們的目標和行動計劃,因為我們更加懂得,不能以結果定成敗,努力參與也是一種成功。
讓我們永遠銘記奧運會賽場上那些努力拼搏但沒有獲得獎牌的運動員,因為他們拼搏的使我們體驗到了另一成功的喜悅和魅力;讓我們誠心地向那些在激烈競爭征途中退下來的創業者致敬,因為他們也是中國改革的成功者,他們使我們民族更快地走上了世界的前列;讓我們深切地感恩那些在改革洪流中遠去的身影,因為他們的付出使我們懂得了在充滿急流險灘的社會轉型過程中把握自我、努力拼搏的重要。
有了這點,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