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年產值22億元、規模已連續11年居本行業全國之首的塑料袋生產企業,河南遂平華強(包括漯河華強)突然停產結算,并宣布整體轉讓。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這個行業龍頭企業的停產? 原因或許有三個: “限塑令”下達讓非環保塑料袋沒了市場、新勞動法實施增加了用工成本、當地諸多家庭作坊式企業也對其造成了沖擊。
工廠停產
2萬員工被通知“停產、放假”
“以前下班的時候,從廠里出來的工人能把這個十字路口堵得滿滿的,騎車的、走路的,像趕集一樣。路上一溜推車子賣飯的,生意火得不得了。”當地一位出租車司機這樣說。
但如今,隨著漯河華強的停產,十字路口附近的諸多小吃攤不見了,大街上空蕩蕩的。老職工陳素紅回憶說,漯河華強是從1月18日開始停產的,以前廠里機器從來沒停過,職工分早、中、晚三班倒。那天她正上中班,廠里突然停電了,機器都停了下來,“當時說要減產量,廠里放假幾天”。陳素紅就這樣回家了,但幾天后,她聽說了廠里停產的消息。
就在陳素紅回家的同時,遠在駐馬店遂平華強塑膠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遂平華強)的職工唐師傅也突然接到“放假三天”的通知。三天后他去上班,也被告知,停產了。
“華強年前已經停產了。”駐馬店市遂平縣商務局局長劉恒烈說,停產后,華強的2萬多名員工分別離開了公司。
2月23日,在漯河華強的廠門口,貼有轉讓設備的告示,“1600臺吹膜機、1000多臺制袋機等全部轉讓”。與此同時,網上也出現了漯河華強、遂平華強整體轉讓的信息,“稅后”轉讓價暫定為2.8億-3.5億元。
原因探究
(一)“限塑令”大限將至,產品九成受限?
漯河華強和遂平華強屬于“孿生兄弟”,都是由廣州市南強塑膠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廣州南強)在河南投資的企業,主要生產塑料包裝袋,產品在全國的市場占有率達50%左右,部分省市達到70%。在河南,遂平華強負責管理漯河華強。
華強總部公布的信息稱,遂平華強(含漯河華強)共有員工約2萬人,年產量25萬噸,年產值22億元,其規模已連續11年居本行業全國之首。 作為塑料袋生產企業的“龍頭老大”,華強為何關門? 遂平華強的一位工作人員稱:華強停產跟國家政策調整有關。
2008年1月8日國務院下發了“關于限制生產銷售使用塑料購物袋的通知”,要求從今年6月1日起,在全國范圍內禁止生產、銷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購物袋。這里所指的塑料購物袋,是指不可降解的非環保塑料袋。
“我們企業的產品90%都在國家限制之列,隨著國家限塑令的臨近,只有選擇停業。”該工作人員說。
(二)新勞動法實施,企業用工成本增加?
“華強停產,主要是受新勞動法實施的影響。”遂平縣當地一位政府官員私下稱。據他分析,華強屬于勞動密集型企業,有員工2萬多人,按照新勞動法規定,企業與員工簽訂勞動合同后,將支付養老、醫療、失業等社會保障方面的費用,這些費用對于華強來說是一筆不小的數目。
資料表明,遂平華強成立于1995年,漯河華強成立于1998年,當時作為當地政府的招商引資項目,主要是為了解決當地的就業問題,所以廠里的員工大部分都是本地人。據一些老職工粗略計算,漯河華強有1000多名員工的工齡將達到10年,遂平華強已經有近800名工人工齡達到12年以上。
新勞動法規定:勞動者在滿足“已在用人單位連續工作滿十年的”,便可以與用人單位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成為永久員工。按照這個規定,近2000多名員工將成為華強的永久員工,僅此一項,華強每年將要多支出上千萬元的費用。
(三)技術含量低,當地小作地坊對其的沖擊?
生產塑料袋沒有太多技術含量,有一套機器即可開工,這就導致當地很多家庭作坊式的企業產生,而它們也給華強帶來了銷售沖擊。顯然,這種情形是一直存在的,不應成為華強關停的主要原因。
行業思考:
非環保塑料袋企業面臨轉型
河南另外一家塑料袋生產企業負責人表示,華強停產只是一個個例,“限塑令里有這樣一句話,‘不得免費向消費者提供’,這說明只要收取合理的費用,非環保的塑料袋仍有市場。”但他同時表示,企業要生存就要積極轉型。
而此前已有不少企業已經瞄準了環保可降解的塑料制品。河南華丹全降解塑料有限公司,已投資3億元建了一個年產30萬噸的全降解塑料工業園;河南天冠也已建成年產50萬噸的全降解塑料中試生產線(已投產20萬噸)。
而華強的出路,該縣目前也準備有兩個方案:一個是由政府出面協調職工,讓華強恢復生產;另外一個如果廣州南強集團‘去意已決’,那么縣政府將支持企業進行股份制改造,采取職工入股的方式,把華強改造成當地的一個企業,通過設備改造升級,生產環保塑料袋。■
編輯:舒歌E-mail:cqshuge@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