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化工集團總經理,任建新推崇“和而不同”經營之道。在他的身上,我們看到了多種文化的交織,既凝聚著樸素而強烈的報國情結,也閃耀著現代企業家的新銳光輝。
任建新沒有接受過西方教育,卻在國際并購中叱咤風云;他一面用中國傳統哲學“武裝”領導力,一面引入全球化工最佳實踐打造國際競爭力;他堅守老化工的基業,同時點亮新材料的前程,讓人們看到了中國化工集團的使命和希望。
“門外漢”的傳承與創新
記者:在過去4年,中國化工集團以良好業績證明“老化工、新材料”戰略的勝利和適應性。老與新,意味著一種堅守與創新,您是如何權衡的?
任建新:的確,戰略的成功首先在于戰略的適應性。順勢者事半功倍,逆勢者度日艱難。
當初,我用了一年的時間,思考中國化工集團的戰略定位,最終確定要走“老化工、新材料”的道路。這6個字,在外人看來很簡單,實際上涉及到很多復雜的背景和現實因素,包括對宏觀形勢的分析和預測,對企業發展前途的把握,甚至包括我對老化工部的報恩情結。
我國是一個化工大國,但并非化工強國,尤其是在新材料這樣的重要領域,實力還非常弱。老化工部撤消后,化工企業一直處在小、散、弱的不利局面。如何整合這些資源,發揮他們的整體優勢?這就有了中國化工集團的應運而生,它凝聚著中國幾代老化工人的心血和希望。

同時,從產業基礎和條件來考慮,“老化工”和“新材料”是不可分割的。“老化工”奠定了我們資產規模的底盤,占集團70%的比例,同時為新材料提供原料基礎,形成一體化優勢,實現優化資源、降低成本。“新材料”是我們要適應新型市場的需求,走差異化路線,既不和上游爭資源,也不和下游爭市場,發展自己的局部優勢,在國際化進程中形成獨特競爭力,爭取后來者居上。
記者:從清洗業到新材料產業,您起初畢竟是“門外漢”,為什么能出奇制勝地將中國化工集團推到新材料全球主導者的位置?
任建新:其實,化學清洗與化工新材料是化學工業的不同分支行業,兩者具有一定的共性。藍星為許多化工企業提供過清洗服務,清洗了成千上萬套各種門類的裝置、設備,對設備的工藝流程有一種天生的悟性。
因此,藍星在工業清洗市場形成的企業能力可以再延伸到化工新材料領域,譬如,技術引進與開發能力、市場營銷與客戶關系能力、合資合作能力等。
在這樣的能力基礎上,我們進行不斷創新,包括戰略、機制、技術各個層面。值得一提的是,在技術創新上,我們將專利技術實現產業化并占領市場,實現經濟價值。截止到2007年底,中國化工集團專利申請數達到2336件,授權專利數1258件,在中央企業中排名第四位。
充分利用黑石經營平臺
記者:您沒有接受過西方教育,卻很早就有國際化經營的理念。最耳熟能詳的一件事就是,15年來,您在世界各國開辦了500多家蘭州牛肉拉面館,創造了1萬多個就業崗位。那么,您怎么看待自己的傳統與西化?
任建新:從化工大國到化工強國,我們面臨的挑戰之一就是人員太多。但我們裁人,從不會解聘了事,而是想辦法安置下崗員工。我是在蘭州生長的,對蘭州的牛肉面有很深的感情,我就積極探索現代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之間的有效的結合,按照現代快餐連鎖經營模式,對蘭州牛肉面適當地做了些工業化的改造,為員工開辟新的工作崗位。
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不可逆轉。
我們提出,國際并購的原則是“買得來、管得了、干得好、拿得進、退得出、賣得高”。
“買得來”是把握時機,以最低成本成功地實施并購;“管得了”是通過科學預算和規范治理結構,實現對海外企業戰略、業務方向和高級管理層的領導力;“干得好”是依靠職業經理人改善運營,持續增長;“拿得進”是發揮產能、市場、技術、管理的協同效應,加快國內的產業升級,降低海外企業成本;“退得出”與“賣得高”不是要把我們優秀的海外企業出售,而是通過海內外的整合與互補,在引進戰投與資本市場融資時實現企業價值的提升。
記者:日前,全球最大的私募基金黑石公司與藍星正式確立合資關系,黑石出資6億美元入股藍星公司20%的股份。以這種方式引進外資,在央企中尚屬首例。此舉將對中國化工集團產生哪些重要意義?
任建新:引進國際戰略投資者是跨國公司的慣例。中國化工集團的此次合資行動,意義重大。第一,黑石公司資金的注入,有利于藍星公司改善資本結構,有利于促進在建項目的建設進度,使之盡快形成生產能力,對于藍星公司的發展是非常有利的。
第二,有利于藍星改善治理結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比注入資金意義更為重大。
產權結構多元化是國企改革的方向,通過引入黑石公司的資金組建的新公司,將按照國際慣例建立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經理層的治理結構,并按照國際規則進行治理和運營,有利于科學和規范管理。
第三,有利于融入全球化經濟。新公司可以充分利用黑石公司經營平臺,吸引國際一流人才進入公司管理層,有利于促進海外上市,利用國際市場資源,促進企業的快速發展。
并購不能有占領軍心態
記者:目前,中國化工集團旗下有100多家國內國外企業,您靠什么來打造他們的核心競爭力?
任建新:企業文化是形成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基礎。對于一個處于充分市場競爭中的企業來說,有好的產品能夠生存3年,一個好的企業領導人能夠生存5年,有好的組織制度和經營模式可以生存10年。而要實現企業永續經營、打造百年企業,必須要有一種好的企業文化。
我推崇“和而不同”的經營之道。所謂“和而不同”,就是要把中國傳統的“和”的文化與我們的經營之道結合起來。“和”,對內而言是求同存異的融合,是取長補短的學習,是風雨同舟患難與共,家和萬事興。對外而言是和氣生財取之有道,是關注健康與環境的天人合一,是構建和諧企業,為而不爭,利而不害,勇于擔負社會責任。“不同”,就是走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發展化工新材料的差異化道路。
記者:2006年,中國化工集團一舉并購3家海外企業,成為中國企業“走出去”戰略的經典案例,您因而被外界稱為“并購之王”,這其中有什么秘笈嗎?
任建新(笑):主要是靠文化融合,學習、尊重企業所在國的文化。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每個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優秀文化和歷史,學習和補充是雙贏的基礎。在資產關系上我們是“老板”,在國際化經營中他們是“老師”。
并購不能有占領軍的心態,而要站在被并購企業管理人員和職工的角度來考慮問題、安排工作,讓他們感到是受尊重的,是相互平等的,從而贏得對方的理解和尊重,確保并購后的人員穩定、業務穩定。
文化融合不限于在并購之后,而是貫穿于并購交易的全過程。
每次收購海外企業簽約前后,我都要給海外企業高管和員工寫信和發表錄像講話,介紹我們公司的理念、創業歷程、發展遠景和收購意圖,并且及時公布高管人員及員工留用計劃,使海外員工增加對新股東的理解與認同。
同時,我們還通過召開職工座談會、邀請工會代表來中國考察、開通海外員工信箱、寄送英文版企業報紙等多種形式,向海外員工展示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我們公司的親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