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述思: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一家大報要聞版主編,長期擔任著名或非著名電視欄目或活動策劃。
10月14日,發改委網站發布《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征求意見稿)》,公開向社會征求意見。這原本來是件好事。為了解決公眾“看病貴、看病難”6個字的困惑,方案共計用了1.3萬多字。看來,這6字問題要解決其實是個相當復雜的系統工程,因此,廣開言路、吸納民智充實、豐富、完善顯得更為迫切。
我本人也被激發了提意見、獻智慧的熱情,但終于在看完方案后歸于沉默。
原因始終不好意思說——主要是看不太明白。您想啊,我在一家號稱中央級的報紙主管要聞,平時沒少刊發醫改方面的報道,類似的電視談話節目也當過多次嘉賓,這次發新醫改方案正好我值夜班,又是第一時間接觸,本來應該率先并積極發表意見才對。但我感到面對的是一篇專業的、晦澀的、冗長的學術論文,已經遠遠超過我低下的理解能力,于是深切地感受到在新時期加強學習的重要性,內心很是自卑,報名參加下屆特奧會的心都有。
但后來看到許多人尤其是比我名氣大得多的媒體人都看不太懂時,內心才得到了一些安慰,進而有了繼續從事要聞工作的勇氣。于是一個問題便浮出水面:如果連我們經常從事醫改報道工作的媒體人都看不明白的方案,公眾能看懂嗎?看不懂怎么征求民意?
但有關方面和專家對這個問題的回應使我的情緒從自卑轉化成了困惑。
針對一些民眾稱《征求意見稿》看不懂的問題,發改委官員說,征求意見稿是在國內外10家機構各自獨立完成的不同“新醫改方案”的基礎上綜合而成的,一方面概括性的內容多且相當完備,另一方面具有相當的專業性,普通老百姓確實不容易理解其中的很多內容。
也有專家認同“看不懂正常”的說法。因為普通老百姓缺乏專業知識,他們的意見一般只是給公共決策提供方向性的選擇。他們甚至表示,這次醫療衛生體制的改革,從民主化方面,在中國重大改革方案中做得已經相當好了。
有觀察員指出,其實公眾最關心的問題不外乎以下內容:一是以藥養醫的局面能否打破?如打破,到底以什么養醫?二是公眾就診費用能否下降?其三,醫療保障體系將如何完善?其四,醫療能否實現全國流動?是否能夠結束劃省(市)而治?其五,財政對醫療尤其是社區醫療到底有什么實質性投入?其六,當前的醫療紅包、灰色收入問題能否得到根治?如何解決?……可惜,新醫改方案都沒有明確闡釋。
雖然為了提高醫療改革的公眾參與度,醫改協調小組還是想盡各種辦法普及“新醫改方案”。可是,社會征求意見的截止日期為11月14日,來得及嗎?會不會又淪為一次聲勢浩大、立意高遠的形式大于內容的秀?
不僅新醫改方案,其實政府在制定所有涉及廣大公眾切身利益的公共政策之前,不僅要保證理念要以人為本,表達方式也須以人為本。
至少想想在工農紅軍剛組建時,面對這些多數沒有受過正規教育的受苦人,革命領袖統領全軍的綱領為什么是那么通俗易懂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因為他們明白:要想使一個偉大的主張深入人心,首先得讓人聽得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