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輪又一輪的并購之后,中國家電賣場已經形成了國美、蘇寧雙寡頭格局。其中,以國美在市場上的強勁表現尤為出色,不僅幾乎囊括了整個北方市場,并有可能向以滬寧為龍頭的長三角地帶進軍。顯然,這里正是蘇寧得以生存和發展的根據地。
陳曉,這位新國美的總裁,在與國美董事長黃光裕的“雙簧”戰略中,一剛一柔、剛柔并濟,不僅開創了行業并購典范,也為中國未來產業并購、行業整合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成功案例。

當記者到達鵬潤大廈大廳,立即給國美品牌管理中心打電話。對方在電話里說:“直接上18樓,我們在那里等你。”
這是一間大約有200平方米的辦公室,寬敞而明亮。還沒有走到門口,就看到陳曉坐在那張巨大半圓形辦公桌后,正埋頭處理公務。
依然還是那個陳曉,依然還是那個笑容。只是近距離觀看這種笑容時,感覺更親切、更友善。
君從浦江來
從昔日的競爭對手,到今天的合作伙伴。這種喜劇式的人生變局,或許只有在這個時代才會發生。“時代賦予我們的機會,我們抓住了。”陳曉坦言自己進入國美和出任總裁的心路歷程。
1958年出生于上海的陳曉,一個偶然的機會進入了家電行業。
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陳曉進入某街道工廠工作。因為表現出色,加上謀略過人,不久便成了上海市工業局三產辦的負責人,負責經營的正是“家電”。從那時起,陳曉便與中國家電業結下了不解之緣。
當時的彩電與其他緊俏物資一樣,憑票供應。陳曉便把搭配來的滯銷產品銷往外地,把彩電賣給市民。3個月時間,三產辦生意紅遍上海灘。
這次出位的表現,對日后陳曉的職業生涯起到了決定性的影響。
1990年,陳曉被上海市南匯縣商業局相中,從三產辦被挖走。陳曉到南匯縣商業局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南匯縣家電批發站”改名為“永樂家電批發總公司”陳曉第一次有了自己的根據地。此時的陳曉任公司常務副總、主抓銷售。一個縣級家電批發站從此擁有了問鼎上海家電的資格。
1993年,永樂家電的年銷售額已經做到了18個億。這在當時可是一個了不起的成績。此時,遠在北方的黃光裕剛剛將京城所有門店統一為“國美”。
1996年底,陳曉帶著一幫舊將集體辭職,條件是帶走“永樂”這塊牌子,代價是放棄買斷工齡的錢。
永樂從此在家電流通業中立穩腳跟。
1997年,以“上海永樂精品商廈”、“上海南匯精品商廈”、“上海永豐房地產開發公司”為主體,由陳曉、束為、劉輝、束唯一、孫文娟等12位自然人共同投資600萬元的上海永樂家用電器聯銷有限公司(現在永樂的前身)成立。此時的陳曉遠沒有10年后的今天富有,出資僅為70萬元。而當時在北方布局的黃光裕已經完成了國美的連鎖架構,開始涉足房地產業,投資13億元在北京建造鵬潤家園。
最初的兩年,永樂舉步維艱。從“紅頂商人”到“江湖好漢”,這個角色可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轉換的。直到1998年底,“永樂”才度過成長中最危險的時期。此時,因公司負債率過高,上海永樂精品商廈等3家公司,原價將自己的股份轉讓給陳曉等人,徹底退出了家電流通領域。
經歷過諸多變故的陳曉反而清醒異常,終于看到了通往財富的未來:零售才是真正的淘金地。他果斷決定,成立上海灘第一家家電超市連鎖店。很多賣場都是倉庫改造而成,租金極低,加上陳曉頭腦靈活,把外墻當成了廣告幕墻,基本上就可以支付房租。
低成本擴張從此開始。
陳曉由于采用低價策略,加上服務到位,很快在上海灘脫穎而出,打破了上海市國有企業批零壟斷的格局,迅速占領了市場。
開縱橫捭闔之先河
1999年,在零售中初品甘飴的陳曉放開手腳,開始在長三角擺開戰場。不久,江蘇南通永樂連鎖店開業;2000年,永樂第一次發起大規模價格戰,當年銷售額超過12億元,在上海家電市場的份額達15%,成為上海家電市場事實上的“霸主”。
2001年,永樂的連鎖規模突破了20家,擴展至江、浙等地多個城市,年銷售額實現20個億。也就在這一年,已經在上海開了9家門店的國通電器轟然倒下,永樂將其收編后更是如虎添翼。2002年,永樂銷售額已達160億元,成為中國第三大家電連鎖賣場。上海市65%的市場份額為永樂所控制。
2003年3月,永樂注冊資本由3150萬增資到1億元,眾多職工將手中股份逐漸轉移到陳曉等4人手中。陳曉加強了對永樂的控制,為日后上市埋下了伏筆。當年12月,永樂兼并廣州東澤電器,第一次將觸角伸到了珠三角。
2005年1月,摩根士丹利以5000萬美元加上一份對賭協議的代價獲得了永樂20%股份,成為永樂第三大股東,開始謀劃幫助永樂在香港上市。從2005年4月開始,永樂以每個月“吞并”一家當地企業的速度,把江蘇廣源、南京上元、成都百貨(電器)收歸麾下;到了7月,更是將河南通利和燦坤“一口吃下”,一鼓作氣擺脫區域性連鎖賣場的形象。2005年9月初,永樂通過港交所上市委員會的聆訊。
一夜之間,陳曉身價暴漲至8億元人民幣。
但是,那份對賭協議多少還是為日后的永樂留下了些許隱患。
一直以來,陳曉就致力于家電流通領域的整合與并購。5年前,陳曉就提倡要與北京大中、河南通利、青島雅泰、成都百貨等5家家電零售商成立“中永通泰”聯盟,體現其不凡的戰略眼光與辦事風格。聯盟的本意是各區域霸主聯合采購、共享信息,建立良性的競爭鏈條,聯盟甚至相約各成員公司不得隨意進入對方的城市或市場。
當時業界就流傳一種說法,中永通泰的真正目的是“抗美(國美)防蘇(蘇寧)”。但這條防線最后還是成為陳曉實現其并購方略的重要來源。
雖然,今天的永樂與國美已握手言歡,曾經的戰國“五雄”也變成了“南蘇寧北國美”的雙寡頭格局,但是,整合還在進行,合并縱橫是業界永遠的話題。
不久前,蘇寧掌門人張近東坦言:如果蘇寧要賣,我會首先考慮國美,不會考慮境外資本。雖然多年來,家電五雄明爭暗斗,但關鍵時候依然是兄弟同心。
無論最終結局如何,無論是蘇寧與國美最終是走向聯合,還是“南北”分治,不得不承認是陳曉首開縱橫捭闔之先河。無論未來中國家電連鎖走向何方,“黃陳”與“二張”這4位人物都將印記在中國家電流通的史冊上。
“太極”高手的魅力
也許我們很難猜測陳曉真實的內心世界——當年先拋繡球給大中,最終卻與國美走上了聯姻之路,但從今天的陳曉來看,當初的選擇或許就是他早已預謀好了的一場“陰謀”。
從2006年底,陳曉只身入國美,外界對此褒貶不一。大多數人認為這只是國美的一種姿態,而陳曉僅是一件演好這出戲的道具。一年彈指而過,陳曉不僅從道具變成了實實在在的具有話語權的總裁,而且從營銷到管理,從行業并購到資本運作等諸多領域,幫助國美并讓國美走得更遠、更穩健。單從這一點上來說,“黃陳”二人的智慧和謀略都有常人所不及之處。
陳曉踏進國美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國美內部進行一場迄今為止中國家電連鎖業最大規模的市場調查——圍繞“消費狀態、消費市場、消費心理、對競爭對手品牌的認知、對各項服務指標的認知”等方面進行深入調查。這場耗資在200萬元以上的大調查,意在將領先中國家電市場的國美看得更仔細,為國美日后的發力打下堅實的基礎。
事實也證明了陳曉當初判斷的準確。
2007年4月,國美與海爾簽訂戰略合作協議,總金額高達100億元,創中國家電史上規模最大的廠商一次性合作項目;6月,國美與永樂合并后最重要環節的ERP系統順利對接,標志著國美與永樂的整合全面完成;9月,國美與戴爾實現排他性合作,成為中國地區惟一零售渠道。雖然此舉讓戴爾競爭對手深為驚訝,但無疑更加堅定國美進軍IT的步伐;12月,全面托管大中電器,標志著中國家電連鎖業的巨擎真正浮出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