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金同:LUXIN全球創意設計品牌運營中心總經理。亞洲新聞人物,中國十大杰出策劃師,文化部中國酒文化專業委員會常務顧問。著名商業評論人。聯盟式營銷、立體營銷倡導者。
宋代禪宗大師青原行思提出參禪的三重境界: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禪中徹悟,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
這樣高深的佛家之道如今在營銷界已見端倪。
拿手機來說,起初人們使用的只是手機的通話功能,這便是最初境界,所謂“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之后,人們逐漸發現市面上所能購得的手機多了許多功能,比如發短信、聽音樂、拍照片……此時的手機還是手機嗎?這又到了第二境界,即“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那么第三境界呢?我有個美國朋友,來到中國后說要買個手機,我便領他到國美、蘇寧淘寶,邊夸耀中國電器連鎖之發達,邊指手畫腳絮叨手機功能之繁多。可是這位老兄并不買賬,偏偏在一款售價300多元的某品牌手機面前駐足停留,前后用了大概不到5分鐘便掏錢拿貨,完成了一次買賣行為。原計劃花費半天時間指點淘寶的我不禁汗顏,心道:“好賴身價數億的那么個大CEO,就這樣摳摳唆唆地弄了個中國人正眼都不瞧的低端貨?”
事情過去半年后,當自己開始潛心研究跨界營銷時方才頓悟,原來人家已經走在自己前頭,直奔“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的境界去了,也終于明白為什么諾基亞、摩托羅拉等大牌在不斷推出數千元的高端機之余,也沒忘記把一些三四百元的質量優秀、通話功能卓越的低端機放在柜臺上了。
除了手機,例子還有很多,比如手表已經抵達第二境界,從計時工具變成了身份象征。再比如腦白金,從普通的保健品變成了送禮佳品。還有汽車,誰能說它還僅僅是個代步工具?甚至連電視臺的節目也在悄悄變臉,比如第一財經頻道把原本枯燥的財經類節目變成了脫口秀節目,使得財經也娛樂了。如此的“看山不是山”雖只達到第二境界,但是在消費者看來也已經是眼花繚亂、不亦樂乎了。
以上種種稱之為跨界營銷。
Luxin全球總裁Adam Smith分析說:“其實目前中國的企業在跨界營銷上大多是失敗的,有個別企業即便做了,并且賺到了錢,但是歸根結底還是失敗的。問題在于企業是否‘刻意’在做。就好像打乒乓球一樣,偶爾一次擦邊球使其贏得了比賽,只能說明他運氣好,不足以證明他技術高超。但如果運動員能有效地預判球的來路,刻意將球擊打到某一個心中預想的位置,并因此贏得了比賽,那才算是真正的贏。”
Smith提到的“刻意”其實就是一種能力,定位、預判、實現的能力。相信每家企業都曾為自己設定過戰略。戰略是否提到過“跨界”,是否提到過如何“跨界”,“跨”到哪里去,成功幾率分析……如果企業是這樣做了而且成功了,才算真正成功。
要“刻意”地“跨界”對于企業來說不能不算是個很大的難題。但是在營銷界,向來就是不怕難題只怕沒問題的。任何一個跨界都有其必然的市場邏輯在里面。
“Shanghai-1931”是一個地道的出生在中國的眼鏡品牌,目前卻在西班牙、德國、荷蘭、巴西等國家和地區大放異彩。奇怪的是人們從沒有把“Shanghai-1931”當成眼鏡在購買,而是當成服裝配飾、個性裝備在購買使用,按照營銷常理來推斷,這幾乎是不可能的。可是恰恰“Shanghai-1931”把不可能做成了可能。原因就在于品牌締造者從品牌創立之初就刻意地把“界”給“跨”了——該品牌持有企業介紹,在品牌誕生之日起,他們就沒有把“Shanghai-1931”當成眼鏡來做,而是直接把邏輯放在了“配飾”上。
通常我們理解,做眼鏡品牌首先應該注重其佩戴的舒適性、材料的安全性、制造數據的科學性等方面,但是“Shanghai-1931”顯然壓根就沒把這些放在眼里,而是更多地追求眼鏡本身設計的靈感、表現的手法、佩戴的方法等等。
此外,品牌在配搭的方法上也下了很大的功夫,看了“Shanghai-1931”在法國的發布會,你會明顯感覺到,原來眼鏡不是僅僅可以戴在眼睛上的,頭上、胸前、腰間、上衣口袋……試問,這還是眼鏡嗎?
如此不把眼鏡當眼鏡的刻意做法,有效地把跨界營銷應用得淋漓盡致,還真的非常值得中國的許多企業學習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