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零八年五月,一場突如其來的地震沖擊的不僅是我們的土地,更以一種心理危機的形式摧毀了無數(shù)人的心靈家園。先簡單給大家介紹一下危機吧。危機分為發(fā)展危機和情境危機。發(fā)展危機是伴隨人的成長而出現(xiàn)的危機,比如青春期時期有少年維特的煩惱;人到中年有中年危機;等到了退休,恐怕又得捱一段讓人抓狂的適應期。情景危機的出現(xiàn)則是因為發(fā)生了突如其來的事件,造成一些人類的基本要求得不到滿足,如身體的殘缺、心愛的人的離去;或是超越個人能力范圍的挑戰(zhàn),如沒有做好充分準備的升遷。“危機”一詞在漢語中以兩個特別的語紊合成——危,指危險;機則是事情變化的樞紐,可以只是一個時機,也可以是一個轉機。如何幫助在地震中罹受巨大痛苦的人們盡快從創(chuàng)傷中平復下來,是危機干預工作者想要做和需要做的。
創(chuàng)傷無可避免
詩人說:“在災難來臨之前,我們都是孩子。”在危機忽然降臨給我們造成創(chuàng)傷之前,我們也都是孩子。我們只是知道這個世界上有災難、有傷痛、有死亡,但那似乎是發(fā)生在其他人身上的事實。我們覺得自己生活在一個透明的雞蛋殼里,有一個小小的空間把災難和自己阻隔開來,不曾想過災難會發(fā)生在自己身上。但是盡管不被期待,創(chuàng)傷的造成在人的一生中實在無可避免:有時是自然事件,有時是人為事件;有些是可以預見的,有些是不能預測的。對于地震這樣不可預測的自然災害,給個人生活帶來的影響是毀滅性的。然而地震發(fā)生了,暫時的震驚過去后,受災者的心理可能經(jīng)歷了我們局外人難以想象的否認、慌亂、恐懼、沮喪、麻木、懷疑等種種情緒,每一種情緒足以攪亂他內(nèi)心原本的平衡狀態(tài)。地震結束了,世界安靜了,他們卻仍然不能從中解脫出來。糟糕的是,他們可能會傾向于在自己周邊建構安全區(qū)域,為自己的生活領域劃上界限——把自己鎖起來;對未來的生活有一種放棄感和厭倦感,對過去的工作和角色提不起興趣;對日常事務的警覺性提高,對周圍也缺乏信任感等等。地震結束后,我們從震區(qū)孩子們的繪畫中就發(fā)現(xiàn)這樣的現(xiàn)象,孩子們用彩筆把象征“家”的房子涂了一遍又一遍……
然而在地震中我們還注意到另一種情形,總有一些人因為災難而變得更加強有力。災難摧毀了他們的家園,他們由此意識到自己曾經(jīng)渾渾噩噩其中的生活環(huán)境原來如此值得珍惜。他們就像佛教傳說中的鳳凰,背負著積累于人世間的所有災難與苦痛,投身于熊熊烈火中自焚,而在肉體和心靈經(jīng)受了巨大的痛苦之后,以更美好的軀體得以重生。危機和創(chuàng)傷帶來的沖擊力是強大的,它可能是負面的卻也可能是正面的。危機促使人重新審視生活,如果人生確實是值得過的,我們就應當振作,重新整頓它,將失去活成一種獲得。現(xiàn)有的生活雖然破碎了,親人也許離去,肢體也許殘疾,但是如果受害者心里存著想要“讓它恢復到原來的樣子”的希望,生活就真的會為之改變。
輕易干預無效且有害
“浴火鳳凰”現(xiàn)象縱然是所有人都希望見到的最美好的結局,在現(xiàn)實中,我們卻不能以此為標準來要求每一個遭受創(chuàng)傷的人。善意的人往往會勸勉經(jīng)歷地震創(chuàng)傷的人說:“一切已經(jīng)過去了,你應該走出傷痛,你應該慶幸自己活著。”但是外人不能理解那個摧毀了的家園中所有的記憶。每一種悲傷都是具體的,任何大而化之的勸勉雖然是善意的,卻不一定能真正幫助到受傷害的人。在幫助受創(chuàng)者的過程中,幫助者需要避免種種無心傷害,比如像“地震了沒什么,天沒塌;家園摧毀了沒什么,我們可以重建”。幫助者想表達的也許只是想淡化災難的影響,但這樣的語句在受害者聽來卻好像是自己所遭遇的痛苦被輕描淡寫了,從而造成更大的痛苦。另一種可能的無心傷害比如說,“你要堅強,你的家庭需要你,祖國和人民需要你,你要勇敢地肩負起重建家園的重任”。處在巨大痛苦中的人精神狀態(tài)可能接近于昏迷,這時候說的話可以很容易進入他的潛意識,而不恰當?shù)膹娂迂熑慰赡茉跓o形中加劇他的焦慮情緒,甚至影響他將來的心理平復。
面對剛剛從震災中走出來需要我們安撫的人們,我們得記住他們也都是活生生的個人,和我們一樣有自己的個性和隱私,千萬別大而化之地用“災民”兩個字囊括了他們中的每一個。世界上尚且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何況人呢。每一個人在災難中的不同遭遇、以往的經(jīng)歷、自身性格因素都影響著他在災后的心理狀態(tài)。我們平時也從自己和身邊人的經(jīng)歷中發(fā)現(xiàn),有些人在創(chuàng)傷中傾向于將自己擴張——他們可能情緒激動,盡情發(fā)泄,滿屋子亂走,恨不得全世界都知道他很受傷;也有的人在創(chuàng)傷中傾向于將自己收縮——(那常常讓安撫者覺得更無從下手……)他們不愿從原地離開,恨不得就地蒸發(fā),更不愿開口說話。怎么辦呢?我們可能無法提出更多具體的正面的建議告訴大家該怎么做,因為我們已經(jīng)說過,每個人都是特殊的,在對他的狀態(tài)沒有一定了解的情況下,輕易的干預可能是非但無效而且有害的。所以如果他們愿意說,我們就認真地聽,聆聽是最好的安慰嘛。如果他們不愿意說,至少我們也可以靜靜地陪在他們身邊,讓我們相信,陪伴本身就很重要。
特別提醒
當然在試圖安撫他們的過程中,特別提醒大家有些容易忽視的小問題可能卻是容易傷人的:一種情形是試圖告訴災民你認為他們該怎么做該怎么做,說教的口吻和過度的自信可能會讓情緒脆弱的人們產(chǎn)生抵觸情緒;別老說自己如何頑強,因為不會有人在自我炫耀的同時還記得發(fā)揮同情心;通過揭露自己類似的過往經(jīng)歷也有副作用——這些天來我們也看到許多從唐山地震中走出來的人們試圖用切身的經(jīng)歷勉勵這次震災中的受難者,也看到許多失去孩子的父母趕著去災區(qū)為相同命運的父母療傷。我們被他們的愛心感動著,可同時也要提醒大家注意可能出現(xiàn)的負面效果——因為這也許會讓脆弱的受難者感到愈發(fā)沮喪:道理的確是這樣的,但你能走出來,我卻不能。我們建議這一類的勉勵可以在受難者心理稍微平復一些以后再實施。
災難已經(jīng)發(fā)生。我們不能讓今天靜止,生活還在繼續(xù)。我們祈禱現(xiàn)世安穩(wěn)歲月靜好,但畢竟誰也不能保證未來不會有新的風暴。
小小少年,很少煩惱,眼望四周陽光照。
小小少年,很少煩惱,但愿永遠這樣好。
小小少年,很少煩惱,無憂無慮樂陶陶。
但有一天,風波突起,憂慮煩惱都到了。
讓人心痛的還有那些地震中的孩子們。創(chuàng)傷縱然無可避免,這場人生的風暴對于他們來說卻實在太早。
愿受到傷害的人們能夠從傷痛中平復,愿勇敢的人們浴火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