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曹操,也許我們都再熟悉不過了。在我國的歷史長河中,曹操可算得上是文韜武略、一代裊雄。然而,由于他的多疑、多怒,常常失態(tài)、失禮,最終釀成多少千古憾事。關(guān)于赤壁之戰(zhàn),《三國演義》中有如此記敘:曹操和周瑜一直隔江對峙。曹操的水軍將領(lǐng)蔡冒、張?jiān)蕩ьI(lǐng)將士日夜操練,周瑜十分忌憚,不敢輕舉妄動,一直想方設(shè)法除掉蔡張二人。多疑的曹操果然中了周瑜之計(jì),而且一怒之下處斬了蔡冒、張?jiān)省:髞恚驗(yàn)檐婈?duì)不習(xí)水戰(zhàn)而又沒有得力水軍將領(lǐng),在赤壁大敗。如果曹操當(dāng)時能夠怒不失禮,也許就不會錯殺蔡冒、張?jiān)剩苍S就不會兵敗赤壁,也許就不會釀成如此歷史大錯。
人有喜怒哀樂,憤怒在所難免。但憤怒實(shí)在是處世的大忌,是做人的大致。“喜時之言多失信,怒時之言多失禮。”因?yàn)閼嵟覀兂3_動,行為失態(tài),言語失禮,說話偏激、過頭甚至絕情,結(jié)果既傷害了別人,也傷害了自己。
因?yàn)閼嵟榫w常常失控,說話不免偏激狂妄、尖酸刻薄;因?yàn)閼嵟3D一時之快,說話往往過頭絕情、反唇相譏;因?yàn)閼嵟3M浂Y儀,開口容易出言不遜、放蕩不羈。等到怒氣消退,才發(fā)現(xiàn)自己說了不少難聽的話,說了許多不該說的話,說了一些傷人心的話,得罪了朋友,褻瀆了友誼,損傷了情面,那時又往往后悔不已、自責(zé)不已。
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很多時候,語言對人的傷害勝過行為的傷害。樹怕傷根,人怕傷心。插一把刀子在一個人的身體里,拔出來后傷口還可以愈合;傷人的話一說出,你就在別人心里留下了一個傷口,而且那傷痕也許永遠(yuǎn)無法愈合了。
好話,能引起別人善心;壞話,會激起別人惡念。多說一句好話,多添一分和氣;少說一句壞話,減少一分煩惱。怒時之言不失禮,這是一種氣度,這是一種品質(zhì),這是一種智慧,這是一種能力。
有道是:“小不忍則亂大謀。”所以憤怒之時,行為尤其需要克制,說話尤其需要謹(jǐn)慎,要順其理,合乎情,行于思。慎思慎言,才能免生禍端;恭敬謙卑,才能杜絕傷害;寬容厚道,才能容納百川。
得拿起時則拿起,得放下時且放下。拿得起是一種膽略,放得下是一種智慧!處處寬容別人,那不是軟弱,也不是無奈。古人教導(dǎo)世人說:“上善若水,厚德載物。”憤怒之時,能夠做到心態(tài)平靜,出言謙和,舉止文雅,那就是“善”,那就是“德”。而且這種“善”和“德”,也許能融化心靈的一切堅(jiān)冰,能化解人間所有的恩怨,能調(diào)和世上任何的不和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