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汶川大地震過后,如何撫慰災區兒童受傷的心靈是一個難題。鄧亞萍說:通過體育可以忘記痛苦、悲傷,讓這些受傷的孩子意志力更加堅強,“他們身心非常疲憊,他們需要自強不息”。因此由鄧亞萍等奧運冠軍和著名心理專家二合一的心理援助模式無疑是災后信心重建的一劑良藥。
童年的夢
鄧亞萍奪冠時,我還處于童年,那個時候“乒乓外交”的影響猶在,乒乓球幾乎占據了我們所有的課外時間。幾個小伙伴在揮拍之際,也是要比一比誰更厲害的。所以只要電視上有乒乓球比賽的轉播,那是連動畫片都不看的,極力學習模仿電視里的打法。那時候,鄧亞萍是最厲害的,自然是我們模仿的重點對象,每個人都夢想成為鄧亞萍一樣的乒乓冠軍。可是鄧亞萍的夢想又是什么樣的呢?
鄧亞萍的父母都是乒乓球迷。鄧亞萍在4歲時,就經常坐在爸爸自行車的大梁上去看爸爸打球。一天,她勇敢地站在球臺前對爸爸說:“我想打球。”爸爸望著只比球臺高一點兒的女兒,又是驚奇,又是興奮。他沒想到,女兒這么小,就講出了自己心底的愿望。從此,鄧亞萍不僅是爸爸的觀眾,還是爸爸的“兵”。
童年的鄧亞萍很有靈性,有點石成金、蔚成大家的氣質。她爆發力好,反應靈敏,動作輕盈、迅捷:特別可貴的是,亞萍有一股非贏不可的拼命勁頭,她比一般孩子更能吃苦。她打球“殺”心特重,從來不受對方影響。她個子矮,手臂短,控制球的范圍小,便盡力搶在前面、打在前面、發力在前面,打出的球既狠又刁。為了這,她付出了高昂的代價。
這期間,爸爸送給鄧亞萍把特制的橫板,正面貼反膠,加強旋轉:反面貼長膠,能打出變化莫測的怪球。快、轉、怪。但命運之神帶給亞萍最大的不幸,就是個子太矮。在把乒乓球作為國球的中國,人材濟濟,群星燦爛,鄧亞萍會成功嗎?然而小小年紀的鄧亞萍絲毫沒有意識到命運的冷酷,打球帶給她歡樂和切。
個子矮不是理由
9歲時的鄧亞萍技藝日臻精湛,成績出類拔萃。為了使她躍向新目標,鄧爸爸推薦女兒進了河南省隊。幾個月過去了,埋頭苦干的鄧亞萍又冒了尖。在所有的集訓新隊員中,鄧亞萍技壓群芳,所向無敵。然而,命運和她開了一個大玩笑。其他新隊員都留在了省隊,唯有球技超群的鄧亞萍被拒之門外。冷冰冰的理由是殘酷的:“個子太矮,沒有發展前途。”
雖然以前的隱憂變成了現實,爸爸仍沒有絕望,他深信鄧亞萍是打球的料子。他把鄧亞萍送到鄭州市隊。為了練就敏捷的步伐,彌補個矮的不足,她每天都堅持大運動量,訓練經常在腿上綁上重重的沙袋,加班加點。她的節假日,基本上在訓練館里度過。為此,恩師張燮林經常勒令她休息,并怕她錯過吃飯時間,送去雞蛋以補方便面之營養不足。張教頭每每談到這些,都無限感慨地說:“這種人太少了。”由于成績不錯,1986年鄧亞萍被省隊借調打全國錦標賽。因為從小練就了一種不服輸、不怯場的心理素質,不少人說鄧亞萍“人小心黑”。她不管對手是誰,名氣多大,上得場來,牙關緊咬,雙目圓睜,能贏10分,絕不贏9分。
艱苦的訓練加上天生的“殺氣”,使鄧亞萍這位年輕的選手很快在全國錦標賽上嶄露頭角,隨后多次獲得國內和國際大賽的冠軍,被譽為當今世界“第一怪球手”,威震世界乒壇。在鄧亞萍的乒乓生涯中,她總共獲得18次世界冠軍,4枚奧運金牌,連續八年世界排名第一,開創了乒壇“鄧亞萍時代”。
乒乓之外

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與鄧亞萍的忘年之交,在世界體壇傳為佳話。曾經在亞特蘭大奧運會上,專門安排為鄧亞萍頒獎的這位西班牙老人頒完獎后,又拍拍鄧亞萍臉的畫面,將這種欣賞永遠定格。鄧亞萍回憶說:“薩馬蘭奇主席第一次看我打球是在1991年加第41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時。當時我奪得了女單冠軍,可能是自己打球的風格給了薩馬蘭奇很深的印象吧,當我取得冠軍后他給我頒了獎。”不過,鄧亞萍說,薩馬蘭奇更是把她看做中國運動員代表來喜歡的。因為薩馬蘭奇非常熱愛中國,對中國運動員的運動水平和人格品質也非常欣賞。
在與薩馬蘭奇認識后,鄧亞萍產生了要在乒乓球之外來證明自己的想法。“臨近退役時,我便開始設計自己將來的路。有人認為我們當運動員的可能只能在自己所從事的運動項目領域中繼續工作,我就是要證明給他們看,運動員不僅能夠打好比賽,同時也能做好其他事情。”
退役后的鄧亞萍,選擇了到清華大學學習外語。報到時,指導老師讓她一次寫完26個英文字母。當時在別人眼中看來最簡單不過的事,鄧亞萍卻費盡心思后才把它們寫出來。為此,她把自己的睡眠時間壓縮到最低限度,經常學習到很晚才肯休息,有時,一邊走路一邊看書,就連吃飯的時間都用上了。鄧亞萍不斷要求自己,做作業也要和完成訓練課一樣,絕對是今日事今日畢,毫不含糊,這種刻苦學習的精神,讓輔導老師和學友都深表嘆服。
1998年2月,鄧亞萍在拿到本科文憑后前往英國劍橋留學,開始學習英語,短短3個月的時間,鄧亞萍堅持每天8點多從自己的住所趕往學校上課。下午3點半下課后,她還到學院的學習中心,聽磁帶,練自己的口語,直到晚上8點學習中心關門后才趕回住所。回到住所,鄧亞萍也從不浪費時間,她堅持和房東用英語交流,堅持按時完成作業和預習功課。在她終于獲得碩士學位后,鄧亞萍又攻讀博士學位。長時間固定姿勢寫稿誘發了鄧亞萍的頸椎病,頭不能移動, 動就疼得鉆心。但是,疼痛并沒有把鄧亞萍征服,她咬緊牙關,以一種固定的姿勢堅持查閱資料和寫作。“其實選擇劍橋,除了它的課程設置剛好符合自己的要求外,就像打球一樣,我也希望自己所選擇的學校是最好的。”鄧亞萍毫不掩飾自己對“最好”的追求。
“申奧形象大使”
據說鄧亞萍當運動員的時候,曾經兩次當眾落淚,一次是1992年在巴塞羅那,一次是1996年在亞特蘭大,她在獲得奧運會女單冠軍之后情不自禁。2001年7月13日,當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先生宣布北京獲得2008年奧運會主辦權的那一剎那,鄧亞萍又哭了。
1993年,當時作為運動員代表的鄧亞萍也是以北京申奧形象大使的身份在蒙特卡洛做陳述,那次北京僅以兩票之差敗給悉尼,鄧亞萍品嘗到了失敗的無奈與痛苦。回憶當時的情景,鄧亞萍表示,一聽到失敗了,她整個人都木了,眼圈也紅了可就是哭不出來。當時申奧團成員相互對視,誰也說不出話來。大家心情一樣,誰安慰誰呀。八年后在莫斯科鄧亞萍以同一角色出現,終于與成功擁抱。提起兩次不同的感受,鄧亞萍頗為驕傲地說:“除了高興之外最大的不同是,1993年那次我的英文陳述稿完全是死記硬背的,上場前我緊張得感覺心臟都快跳出來了,而這次我的陳述稿完全是我自己撰寫的。”
夢想終于實現了,多少人盼著這一天。“我一聽到北京,一下子站了起來,眼淚馬上就流下來了,大家全都哭了,真是太不容易了。可以說,那一刻,比我拿任何一次世界冠軍都激動。”在2008年北京奧運火炬的傳遞過程中,鄧亞萍作為奧林匹亞圣火傳遞的第四棒,盡管這已經是鄧亞萍第四次體驗奧運火炬手的滋味,卻是她第一次來到奧運圣火起源地奧林匹亞。關于個別運動員和個別勢力抵制奧運會,她說:“參加奧運會是很多運動員的一個夢想,得經歷多少預選賽才能進入奧運會,抵制奧運會不是在打碎自己的夢想嗎?”“沒有一個真正的運動員想抵制奧運。抵制奧運不過是場秀,背后有一些不同的目的,也注定是要失敗的。”
婚后的鄧亞萍,生活幸福而真實,依舊是個忙人,國際奧委會、北京市奧組委、國家體育總局、全國政協、勞倫斯體育學會、十佳冠軍委員會十幾個頭銜壓得她沒有時間休息,但細心的人還是會發現,只要有機會,鄧亞萍就會和愛人林志剛在起,照顧才兩歲多卻已會打乒乓球的兒子。是的,精靈的兒子也必將是個精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