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來到庫斯科的人都會對它的文明充滿好奇和向往,每一個把腳步留在這座城市的朝拜者都會被它的神性而折報。印加人把他們的歷史獻刻于太陽神的帝國,殘存的神殿記錄著歲月的斑駁,古老的道路塵封著歷史的滄桑。曾經有過的神圣祭祀和輝煌創造,曾經有過的血腥征服和殘酷災難,在安第斯山脈的這片土地上沉淪、逝去,唯有留下印加先祖們征戰疆土、守衛家園的血淚傳說一代代,一年年在他們的子孫中傳頌。
今天,游人的腳步重新踏入這灑滿血淚的古城,悠揚的印加音律再次響起,高亢的歌聲唱出往日的悲戚,人們仿佛回到了印加人祖先征戰的沙場,親歷他們虔誠的祈禱和神圣的祭祀,踏著歷史的腳印,去回味這片土地上曾經有的壯美與蒼涼。
太陽的子孫
在遙遠的南美大陸,曾經孕育出古老的印加文明,位于秘魯南部的庫斯科正是鼎盛一時的印加帝國的首都。庫斯科的文明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前。遠在12世紀,在秘魯和玻利維亞一帶的喀喀湖畔(Titicaca Lake),一個強大的印第安部族——克丘亞人逐漸崛起,他們連年征戰,在此后的幾百年間將許多若小的部族吸納,至16世紀初期西班牙殖民者到來之前,他們建立了一個北及哥倫比亞,南達智利的龐大帝國——印加帝國。
印加人信奉太陽神,“印加”一詞就是太陽的子孫。在印加人的神話里,世界和人都是由住在喀喀湖中心島上的太陽神創造出來的。傳說印加的第一位國王——曼科·卡帕克走遍安第斯山脈,最后在崇山峻嶺中發現了這片豐饒肥沃、氣候宜人、林木蔥郁、山清水秀的谷地一庫斯科。他以太陽神的名義在這里披荊斬棘,興建家園,讓他的子孫一代代繁衍下來。
“庫斯科”在當地克丘亞語中意為“肚臍”,自認太陽子孫的印加人認為他們居住的庫斯科城是世界的中心。歷史上這座古城創造出了空前的繁華,印加人在這座海拔3410米的高原城市續寫了他們的文明史,庫斯科一度成為印加帝國的中心。
印加人善于建造巨石建筑,建造者駕馭石頭的非凡創造力讓庫斯科成為印加文明的搖籃,并讓這座神賜予的城市成為印加帝國的圣地。在庫斯科城,巨石建筑與周圍的環境渾然天成,巧妙排列,被堆砌成富麗堂皇的宮殿,巧奪天工的廟宇。不論安第斯山脈的地震如何猛烈,不論海上漂來的入侵者如何兇殘,印加人的巨石建筑在秘魯高原巍然屹立,千年不倒。
帝王統治時期有著非常嚴密的等級制度,建造者根據統治階層的要求設計城市的布局,整個城市依直角設計,直線的城墻和中央廣場為庫斯科提供了四條道路連接帝國的其它行省。今天的庫斯科城殘存著最早印加人留下的古跡,人們徜徉在此,依然能夠聆聽到由蠻荒走向文明的時代音符。在太陽廟(Koricancha)前,印加人的先祖們以鮮血祭祀太陽:在薩克薩瓦曼(Sacsahuaman)古堡,勇猛的武士以血肉之軀抵御外來入侵者:在肯高古廟里(Quengo),虔誠的信徒聚集在一起向神靈祈禱;在塔博瑪凱(Tambomachay)祭祀泉旁,戰俘被殘忍地拋尸成為儀式上的祭品。
在征戰剝離了文明的年代,正義屬于最終的勝利者,印加人伴著征服在一次次部落沖突和燒殺搶掠中逐漸壯大。被征服的部族又在一代代的帝王統治中忘卻先祖的血脈而最終走向融合。民族是個抽象的定義,歷史面前,沒有真正的侵略者和受害者,只有勝利者和戰敗者。印加人在南美大陸的土著部族征戰中續寫了他們燦爛的文明,這種文明又在幾百年后被強悍的西班牙殖民者征服。
殖民者的征服

太陽的子孫們認為世界的形狀是方的,他們住在中心,中心世界的子民自然會受到神靈的庇護。然而,歐洲的先行者們終于在1492年10月12日發現了這片神秘的大陸,從此,侵略者的戰船紛至沓來。幾十年后,庫斯科迎來了第一批入侵者。印加人熱情地把那些外貌有別于他們的白皮膚,黃毛發的“客人”迎進城內,但他們很快就發現,遠道而來的“客人”并不友好,他們上岸不是為友誼,而是為侵略。入侵者的恐怖嘴臉讓印加人措手不及,在他們還沒有準備與之較量時,武器先進的“海盜們”就把他們的城市洗劫一空。無數珍寶被掠奪,帝王貴族的領地被征用,城市建筑被搗毀,百姓淪為奴隸。庫斯科遭受了從未有過的重創。
此后的兩個世紀,不甘被奴役的印加子孫與西班牙人在這片土地上展開了土地拉鋸戰,太陽子孫的血性終究抵不過海洋民族的強悍,最終印加人放下武器,歸于侵略者的統治。庫斯科城在一次次戰爭中經受了摧殘,頻繁的地震又給飽受創傷的城市增加了新的傷痕。兩百年里,庫斯科經受了刀光劍影,血雨腥風的洗禮。人民最終屈從了殖民者的統治,但他們祖先創建的時代街道、宮殿、廟宇和房屋建筑,頑強地抵御了入侵,抵御了歲月的磨礪留存了下來。
西班牙統治者將庫斯科并入秘魯總督管轄區,利馬成為首都后,庫斯科的繁華一度沉寂。幾十年后,越來越多的西班牙人從歐洲涌入南美。許多移民者來到庫斯科的波托西礦山,希望在這里實現自己的新大陸淘金夢。殖民者開始修建屋舍,這座城市再度繁華起來。新的城市規劃者在印加廣場上增加了德阿馬斯廣場,他們保留了城市廣場印加棋盤式的街道布局。城市按照巴洛克風格重建,并把西班牙和印加的建筑風格融合。今天,古城庫斯科保存的絕大多數建筑都是那一時期完成的。
今日庫斯科
在城市中心的武器廣場,西班牙人用了近一個世紀的時間修建了一座大教堂,教堂的原址是印加人祭祀的神廟。而廣場另一側原來曾是印加王的王宮,后來也被耶穌會教士團興建的教堂所取代。被征服的印加子孫無奈地看著他們曾經虔心祈禱的神靈殿堂被異族圣明取代。印加的神靈沒能護佑他的子孫,殖民者從此在這座城市占據了統治地位。
在庫斯科所有保留的印加遺址中,最著名的當數薩克薩瓦曼古堡(Sacayhuaman)。古堡距離庫斯科1.5公里處,是古代印加人舉行太陽祭祀的地方,它是古印加帝國最偉大的工程。古堡位于半山,可以俯瞰全城。薩克薩瓦曼古堡共分三層,每層都由可做戰斗掩體的褶形石墻構成,墻壁高度在18米,由巨石壘砌。據說這座古堡是印加王于15世紀70年代動工修建的,前后持續了半個世紀,直到西班牙殖民者入侵前都未完工。
據傳說,建城初期,它的設計者用安第斯山上的巨石堆砌出一支美洲豹的形狀。古堡的輪廓至今清晰可見,它的頭部是薩克薩瓦曼古堡,中部是印加王宮,尾部則是貴族們的住宅。印加人把地形似豹的庫斯科當作豹身,而薩克薩瓦曼古堡就是豹頭。豹的牙齒便是那以巨大石塊砌成鋸齒形的石壁圍墻,印加人作防御之用。
馬丘比丘克古城(Machu Picchu)位于庫斯科西北112公里的高原上,占地面積13平方公里,海拔2280米。“馬丘比丘克”印加語意為“古老的山巔”。古城兩側被600米的懸崖峭壁所挾,山下是烏魯班巴河的湍急水流,四周被崇山峻嶺環抱。古城街道狹窄,整齊有序,宮殿、寺院、住宅、堡壘等多用巨石砌成,無粘合材料,對縫嚴密,刀片都難以插入。
馬丘比丘克古城的廢墟石壁上刻有許多尚未為人所知的符號,是對神靈的祈禱文,還是對噩運的詛咒語?是應驗未來世界的讖言,還是記錄歷史的墨跡?沒有人再能破解這些神秘的字符。它們和巧奪天工的古城一起凝結著古印加人的智慧和勤奮,支撐起新大陸的文明。
在德阿馬斯廣場附近一帶,文化、宗教和建筑結構混合了印加與西班牙殖民式的風格。教堂、神廟、博物館等都聚集在此。游人可以花上幾個小時徜徉其中,看著街上身著艷麗服裝的印第安人,仿佛觸摸到了古印加帝國的脈搏。庫斯科的印第安女子非常喜歡鮮艷的色彩,她們的傳統服飾似乎幾百年都不曾改變,披肩、帽子、裙子,還有一種用布折疊起的背包,色彩艷麗得令人眩暈。
今日的庫斯科成為秘魯最知名的旅游勝地,被譽為“美洲歷史和文明的搖籃”、“南美古跡之都”。庫斯科的魅力不僅僅在于久經風霜的歷史遺跡,還有印第安古老傳統和西班牙的歐洲文化相融合和滲透形成的特有風格。在舞臺上的青年們跳的克丘亞人勞動、愛情和日常習俗的舞蹈,明顯地帶有西班牙民間舞蹈中的踢踏動作。伴奏的樂器中既有西班牙吉他,也有克丘亞人用的排簫。
歲月一年年過去,被征服的印加人依然在他們的家園悉心守候。印加人仍然認為庫斯科是他們的首都,至于真正的首都——利馬,只是遠離他們的一個遙遠、喧囂的海濱城市,只有安第斯高原上的庫斯科才是他們祖祖輩輩休養生息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