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的本質,就是“貨幣戰爭”。誰控制了不動產價格,誰就能控制金融資產的價格;換句話說,誰控制了投資品市場,誰就控制了政治權力中最重要的部分——貧困人口的就業和工作熱情
汶川地震是一場巨大自然災害。它對我們國家經濟的整體影響,可能并不很大,但是它對于一些行業,比如房地產業的地區性分化,卻有相當深遠的影響。特別是,這種自然災害將對投資者的長期投資不動產、甚至長期持有不動產的信心,形成一定的沖擊。
一場事先毫無征兆的自然災害,到目前公布的死傷數字已經達到數十萬人,毀滅的社會財富達到數千億元。房子倒了,可以再建,但是災難過后的精神陰影,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令置業者的需求與投資心態恢復到震災之前的水平。
房地產市場還有投資價值嗎?我們的房子,正在居住的和正在建設中的,未來的價值趨勢,將會如何?
首先,從金融支持的角度來看待不動產市場,當“房子倒了,房貸還在”現象逐漸成為一個公眾關注的焦點話題,那么,我們就必須承認,不動產的套現方式將受到一定的制約。
其次,從土地環境的角度來看待不動產市場,那么我們也必須承認,不動產的土地環境資源,包括環境污染以及環境的不穩定的威脅,也會影響不動產的投資價值以及消費價值。
其三,從產業的質量要求和安全系數的角度來看待不動產市場,我們將會越發迷茫。自然已經給過我們足夠的警示了,但是我們從來沒有認真地審視過我們自己的內心,以及大都市必然過度發展的歷史宿命。
也許,有些地區的空曠與荒涼,只是自然的規律,是根本不可能在短期之內或者說通過我們幾千年的人類歷史所能改變的自然選擇——既然是這樣,在新興的城市得以“集中發展”的同時,我們可能就有更多的內容可以深入地思考。
問題不僅如此。
災難過后,我們還必須看到的是,房地產市場,仍然是我們國家在現在這個發展階段完全不可替代的投資品市場,而且在相當長時間內,都會是最重要的市場之一。
不動產是相當穩定的投資品。人總要有的住,當地震發生,某地不能住了,但是這塊“需求”,卻是剛性的,永遠不會消失。
也許,近期的自然災害導致我們對于不動產市場產生了從未有過的不安感,這包括整個金融業、證券市場,甚至某些地方政府,也包括千千萬萬的投資者們。
我們至少應當重視一個現象,這就是那些失去了住宅的災區群眾(無論他是窮人,還是富人),他們的損失,已經超出了個人能夠承擔的可能。對此,政府有責任考慮相應的減災措施,防止大家發生無端的生存危機與生存恐懼——的房地產市場,還有沒有投資價值,也許并不重要,真正殘忍的不是“房子倒了”,更不是“房貸還在”,而是生活保障制度“缺位”之后,所形成的新的社會公眾的心理負擔。
最后,我們不要忘記股票市場。證券市場的統計,住宅類企業的市凈率約為9倍左右,商業地產市凈率只有6倍。截至汶川地震之前,房地產企業市值一直是意向地增長,地產板塊總市值目前大約1萬億元,較之于去年同期的水平上漲約250%。
可以這樣說,以“雙防(把防止經濟由偏快轉為過熱、防止價格由結構性上漲演變為明顯通貨膨脹作為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作為調控的基本手段,是當前我們無法放棄的前提。更高、更多的目標,也只有在這個目標之后,才有可能去實現。
一般而言,對于資本市場,不動產的價格才是最基礎的價格——誰控制了不動產價格,誰就能控制金融資產的價格;換句話說,誰控制了投資品市場,誰就控制了政治權力中最重要的部分——貧困人口的就業和工作熱情。
我們當前的困境在于,首先是銀根的過度緊縮(且金融資源已經高度集中),然后是CPI運行在8%以上(且已經連續運行了4個月),然后是基礎產能急劇縮減,然后是地產企業現金流極度緊張(保利地產每股現金流為-7.65元即為一例)。
至今為止,央行統計的結果是,2008年的新增貸款規模與2007年的絕對數相差不多,但是研究年報后我們可以發現,當前企業實際貸款的財務成本,2006年平均不到6%,2007年上升到8%-10%,至少上升了50%問題在于,由于金融緊縮,2007年決不會是企業財務成本“最高”的一年,真正不容我們樂觀看待的緊張時刻,可能仍在未來的某一天。投資的本質就是“貨幣戰爭”,那么,防范地產市場(社會的主要防衛體系之一)“過度調整”,已經迫在眉睫。
我們的國家,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和文明史的東方大國:人口世界第一,經濟總量世界第二;市場的轉型成本,存在極大的不確定性;大災過后,為了經濟發展,為了社會穩定,國家精神的重振,民族精神的重振,這一切的一切,均應以“重建信心”作為新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