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是我國改革開放30周年。這30年,是風云際會、波瀾壯闊、激情澎湃、創意萬千的30年。
30年來,中國人民的面貌、社會主義中國的面貌、中國共產黨的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
30年來,我國從農村到城市,從沿海到沿江,從沿邊到內陸,從東部到中西部,從經濟領域到政治、文化、社會等各個領域,全面改革和對外開放的進程勢不可擋、蓬勃向前。
30年來,這場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大改革大開放,極大地調動了億萬人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波瀾壯闊的創新實踐使我們成功實現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對外開放的偉大歷史轉折。社會主義在中國煥發出前所未有的強大生命力,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煥發出前所未有的強大感召力。
30年前的中國,“文化大革命”剛剛結束,百廢待興,百業待舉。1978年12月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沖破長期“左”傾錯誤的嚴重束縛。糾正“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重新確立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作出了把黨和國家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和實行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這是建國以來我們黨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全面的撥亂反正由此開始,改革開放的偉大歷史進程由此拉開序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由此開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也在這次全會前后開始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中國進入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的光輝標志,是中國從危難中重新奮起的嶄新起點。
經過30年的不懈奮斗,我們取得了舉世公認的偉大成就。從1978年到2007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由3645億元增長到24.95萬億元,年均實際增長9.8%,是同期世界經濟年均增長率的3倍多,我國經濟總量上升為世界第四。我們依靠自己力量穩定解決了13億人口吃飯問題。我國主要農產品和工業品產量已居世界第一,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重大科技創新成果不斷涌現,生態文明建設不斷推進,城鄉面貌煥然一新。30年中,民主法制建設不斷深化,政治發展始終保持和不斷創造了對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有效作用,黨的領導地位、執政能力、先進性持續增強。30年中,社會自主性得到發育,社會結構出現多樣性分化,各類公益性、志愿性、自治性民間組織蓬勃而生,社會保障系統和支撐體系日趨完善,以民生為重點的和諧社會建設成為共識。30年中,中國人民的思想面貌、精神世界煥然一新,文化創新成為自覺追求,主流理論新成果不斷涌現,民族優秀文化、西方有益文化得到尊重和傳播,公共文化服務和文化產業都取得重大進展。30年中,對外交往日益密切,外交能力實現了從反應式利用向主動構建新國際體系方向的轉型,作為大國的國際地位影響,以及對人類文明的貢獻度不斷提升。
30年的改革開放實踐用無可辯駁的事實向世人昭示:改革開放符合黨心民心、順應時代潮流,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
改革開放30年偉大實踐,形成了許多寶貴的經驗,閃爍著中國人獨特的智慧與創造。這些經驗可以概括為:一是權威核心領導。改革開放之所以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大發展,與中國共產黨的有效領導密不可分。黨為改革開放提供了根本性的目標戰略、組織領導、人才隊伍,使之始終在有序、穩定的條件下展開。二是形成適宜制度。不照搬照套西方的經驗,從中國的歷史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結構和現實需要出發,在經濟發展模式、國家治理結構、核心價值觀念、民主實現形式、對外戰略目標等方面,選擇了一條適宜于自己的發展道路。三是發展優先戰略。始終清醒地把握現代化的核心基礎,堅持“發展是硬道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引入市場機制,堅持不懈地把物質生產、經濟增長、財富積累、生產力發展、國力提升作為主要任務,并努力追求政治經濟社會文化之間的相互適應、共同進步。四是群眾利益至上。以增進人民幸福為根本落腳點,注重平等,關注民生,追求共同富裕。五是釋放社會活力。通過思想解放、“放權讓利”、建立市場體制、劃分央地權責、明晰產權、尊重個體權利、包容多元等政策與措施,激發全社會的創造活力。六是漸進均衡之路。不急于求成,大膽試驗,浙次地將改革由農村到城市,由沿海到內地,由經濟領域到其他領域推進,不斷地引向深入。七是自主開放融入。堅持獨立自主,不斷擴大開放,積極成為國際組織的主要成員、國際機制和規范的實踐者、國際共識的建設者,為改革開放創造有利發展環境,等等。
今天,我們對改革開放30年的最好、最有意義的紀念,就是堅定不移地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腳踏實地繼續推進改革開放,繼續為推動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而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