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文化旅游是旅游產業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兩者之間的關系密不可分,但卻甚少有人從中分析文物資源在旅游產業中的地位與作用,現筆者就從文化旅游這個角度,深入一步對其地位和作用進行闡述。
一、文化旅游與文物資源密不可分
文物是人類社會活動遺留下來的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遺物和遺跡。文物資源則是指一個地區歷史文物的積淀與蘊藏。筆者認為在旅游活動中,文化旅游無疑十分重要,而文物資源則是文化旅游的基礎,為了更清楚地分析,筆者擬自旅游方面入手,進行逆向闡述。
旅游觀賞的客體分為兩種,一是觀賞自然景觀,一是觀賞人文景觀。
所謂觀賞人文景觀,就是觀賞名人、重大歷史事件的遺址、遺跡以及當地民風、民俗。比如游覽十三陵、故宮、南京的中山陵、西安的兵馬俑、上海的一大會址、廬山的廬山會議會址等等,無不與歷史遺址遺跡有關。現在“參與性”的旅游十分紅火,如觀賞“三月街”、“火把節”、“潑水節”以及各民族各地區的模擬媚嫁活動,就是觀賞當地的民風、民俗。此類活動,就是以歷史文物為底蘊,通過陳列或演示,來開展文化旅游。
那么,觀賞自然景觀是否就與文物資源無關呢?非也,所謂觀賞自然景觀,就是游歷山川、江河、田園,寄情山水,領略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天設地造的景致。凡是到過名山大川的游人都知道,無論泰山、華山還是黃山,都有許多歷史名人留下的摩崖題刻,而寺、廟、宮、觀則是完完全全與人文景觀息息相關的。
由此看來,文物資源作為旅游活動的基礎的地位就不言而喻了。
二、合理開發利用文物資源的推動旅游產業的發展
如何開發利用文物資源,開拓文化旅游項目呢?筆者就福州倉山地區的文物資源的利用來談一談。
(一)以“名人效應”開發利用歷史遺址、遺跡
在倉山出生或活動過的名人甚多,如宋代宰相的李綱,就在倉山天寧寺隱居,因此天寧寺、松風堂就成了游人尋蹤的景點。南宋末年端宗皇帝趙口在林浦駐蹕過,林浦的宋帝行宮、平山福地、錦繡谷、文天祥廟、陳宜中祠就成了游人憑吊的地方。清廢帝溥儀的老師陳寶琛的故居及陳氏宗祠,愛國將領海軍上將陳紹寬的故居及其陳氏宗祠,著名數學家陳景潤的故居,中國近代著名的啟蒙思想家、教育家、翻譯家嚴復的故居、陵墓及他倡建的陳文龍尚書祖廟,明代翁正春的狀元府、鄭經祠堂等等。這些有關名人的遺址、遺跡經過今人修葺,就成為文化旅游的重要景點。
(二)以歷史重大事件遺址、遺跡開發旅游景點
南宋末臨安陷落,南渡福州的益王趙口、廣王趙口在林浦登陸,趙口在福州登基為端宗,又從林浦乘船去崖山,林浦的邵岐碼頭、御道街、水師演兵臺等成為旅游的一大熱點。辛亥革命時期,倉山是福建資產階級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策源地,倉山有福建同盟會的總機關——獨立廳、漢族獨立會會址十境祠,益聞閱報社社址古榕書院,革命軍制造炸彈之處周厝祠,敢死隊操練處麥園頂等,人們在此游覽,就能回顧當年先驅們的革命歷程。還有在半封建半殖民地時期,高掛“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洋人俱樂部——樂群樓、讓滿清總督酒后慨然永久放棄地租的“跑馬場”,游人可以從中得到警醒,牢記國恥,樹立愛國主義精神。
(三)民間、民俗活動成為參與性旅游的熱點
隨著社會的不繼發展,人們長期生活在喧囂的城市,開始向往回歸大自然,年輕人對逐漸消失的民間傳統習俗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年齡大的人也常常需要滿足懷舊的欲望。他們除了參觀本地的博物館以外,一些民間、民俗活動為主的參與性旅游成為一個熱點,連江、福州北峰的旅游點就舉辦畬族民俗活動,在模擬的婚嫁活動中,旅游者可以參與其中,進入角色,領略古代當地婚慶的濃烈鄉土氣息。倉山螺洲就有民俗展館,并開辟勞作基地,人們不但可以參觀福州地區民間生活用具,還可以進行手工勞動,因此,一年四季青少年學生參觀者絡繹不絕。此類飽含當地文化特色的旅游活動,歷史文物的展示和應用,為旅游活動增色不少。
(四)文物資源為旅游副產品的開發提供了廣闊的天地
人們在旅游活動中,常常需要安排食宿,喜歡在旅游點購買具有紀念意義的物品,因此餐飲、旅館和商店就隨之發展起來。首先各旅游景點的簡介、畫冊、音像制品,需要運用大量的文物資料,其中包括景點的歷史淵源、沿革和民間傳說。其次各景點的旅游商品,既需要地方特色,又要求不落俗套,因此旅游商品需要以文物資源作支撐,進行開發運用。至于餐館、旅館旅客除了要求衛生、舒適之外,還要求樸實淡雅,富有文化品位,形成與旅游景點相融洽的風格,也同樣要以文物資源為依托。
綜上所述筆者相信,隨著文物資源的進一步開發,合理利用,必定會對文化旅游,乃至旅游產業的開拓、發展,發揮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者單位:福州市倉山區文化體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