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想永遠超越不了現實。30年前,人們無論如何都難以預料到改革開放30年后,我們的生活會發生滄海桑田般的巨變。30年來,我們見證了太多的變遷、太多的革新,在每一個“我”的記憶中,記載著歲月變化遺留下來的痕跡,體驗著生活水平、生活質量、生活方式等方方面面發生的變化,經歷著由溫飽到全面小康的生活歷程,見證著由夢想變為現實的激蕩歲月。
30年來,福建居民消費經歷了三次大的消費結構升級。一是20世紀80年代初,以自行車、手表、縫紉機等“老三件”為代表,以滿足溫飽為目標的消費結構升級;二是20世紀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以電視機、冰箱、洗衣機為代表的家電普及為標志的發展型消費結構升級;三是20世紀90年代末至今的以汽車、住房、通訊、教育為主導的享受型消費結構升級。每一次升級所實現的購買力水平都大幅度提高。城鄉居民從幾十元、千元和萬元級消費,向十萬元甚至百萬元級消費轉變。消費結構也由衣、食消費在向住,行消費轉移,并步入“加速跑”階段,購房和買車等十萬元級以上消費正在逐漸進入尋常百姓家。
出行
改革開放以來,福建省的交通條件有了明顯的改善。鐵路、公路和航線的增長都很快。至2007年底,全省公路通車總里程86926公里,比1978年增加57817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1366公里。通過實施“年萬里”農村路網建設,達到村村通公路的目標,所有建制村均實現道路硬化。鐵路出省通道由1個增加到4個,溫福、福廈、龍廈、廈深、向莆鐵路正在建設。由于經濟條件的寬裕和假期的延長,出門旅游的人越來越多,除了乘火車外,乘坐飛機也不是稀罕的事了,開私人汽車出行的人也占一定比重。截止2008年7月底,在,全省轎車保有量61.00萬輛中,個人轎車保有量為49.65萬輛,占轎車的比重為81.4%。近年來,個人轎車占轎車的比重呈明顯上升趨勢,由2005年73.6%、2006年76.8%上升到2007年的80.O%,2008年7月底進一步上升到81.4%。
居住
改革開放前,人們的居住條件較差。改革開放后,不僅人均居住面積大,而且室內裝修和居住環境也有明顯的改善。2007年末福建省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33.46平方米,比1998年增加6.67平方米。與此同時,城鎮居民家庭的私房比重也得到了提高,由1998年的70.2%上升到2007年的90.4%。部分富裕起來的家庭還擁有第二套住房,2007年福建城鎮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戶擁有115套住房。改革開放之初城鎮居民家庭居住的環境較為擁擠。一個房間內兼有居住、廚房等多種功能,擁有單獨衛生間的很少,而今城鎮居民生活在一個相對舒適的居住環境中,住房配套條件大大改善。2007年末,福建城鎮居民擁有浴室廁所的家庭達95.8%,擁有獨用自來水的家庭達99.3%。農民年末人均居住面積達到44.5平方米,比1981年增加36.2平方米;其中住房質量較好的鋼筋混凝土結構和磚木結構的住房比重占85.O%,比1981年的48.6%提高736.4個百分點。
穿衣
改革開放前,由于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商品供應嚴重匱乏,人們買衣服要憑布票。且數量有限,色彩和樣式單調。大家都穿著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裝或藍色解放裝,被形容為“藍色的海洋”。改革開放后,隨著物質的豐富和思想的解放,人們的衣著變得豐富多彩,不少人穿上名牌服裝或時裝,服飾已不僅僅是御寒的工具,更是人們顯示風度、展示個性的方式。2007年福建省城鎮居民人均衣著支出940.72元,比1978年增長32.4倍;農民人均衣著支出達到235.61元,比1978年增長18.1倍,年平均增長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