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加快,城市離自然越來越遠,進而產生了環境污染、生態破壞、住房擁擠等各種各樣的矛盾,引起世界各國的普遍關注,力求尋找解決生態環境與發展問題的良策。漳州市在第九次黨代會上確立了建設生態名市的目標定位,這是基于歷史、現實的條件,是通過努力完全可以實現的戰略目標。河川作為城市自然生態最重要也是最敏感的支撐系統,開展河川治理,恢復河川的自然生態面貌,是漳州市生態城市建設是否成功的標志。
一、建設生態城市要深入挖掘“漳州曾經形成過一個生態名城的雛形”這一歷史,豐富生態名城的歷史內涵
生態城市是城市生態化發展的結果,簡單地說它是社會和諧、經濟高效、生態良性循環的人類居住區形式,是自然、城市和人融為有機整體的互惠共生結構。宋元以來,隨著朱子理學思想的傳播和經濟中心南移,“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傳統生態建筑規劃思想在漳州得到很好的傳承,使古代漳州城成為一個資源高效利用、環境和諧、發展持續的宜居城市。
明清時期,由于社會穩定,人口增加,農業發展,促進了田園經濟和手工業的發展,農村“處處園栽橘,家家蔗煮糖”,“城固之內,百工鱗集,機杼爐錘,心手俱應”;對外貿易的發達,“兩頭在外”的加工模式盛行,漳州人大量引進外省棉紡織原料,制成漳紗、漳緞、漳絨和本地盛產的蔗糖、柑橘、荔枝以及各種陶瓷制品“漳瓷”大量出口,月港逐漸成為我國東南地區海外交通貿易中心和重要的國際港口。萬歷年間月港“所貿金錢,歲無虞數十萬,公私并賴,其殆天子之南庫也”。海外貿易的興盛,給漳州帶來“甲第連云,朱薨畫梁,負妍爭麗”的一派繁榮景象,當時的漳州已形成區域化、國際化城市的雛形。
隨著對外貿易的發展,漳州城成為汀、漳、龍一帶客貨集散地和航運中轉中心,各條內河周邊都是繁榮富庶之地,成列民居、市場、學堂、廟宇夾雜著連片的耕田和果林園,呈現出綠色城市景觀,形成了“以河代城、以橋代門”的傳統建城型制,從西到東,三湘江、宋河、浦頭港都有船舶碼頭。特別是浦頭港更成為萬商云集、百舸爭流的繁華集市,河運貨物多在浦頭港集散,并從這里換海船中轉銷往臺灣、南洋等地,可見當時漳州內河水流之暢通、港道之寬闊、水量之大。因此,當時的漳州城是一個城中有水,水中有城的宣居城市。
因此,按照生態城市的內涵和特點來看,漳州早在明清時期就形成一個經濟發達、綠水環繞的生態歷史名城的雛形——這是建設生態名城的歷史財富和歷史基礎,豐富了今天我們建設生態名城的歷史內涵。
二、河川治理作為生態城市建設的首要任務,應吸取古今中外特別是古代漳州的成功經驗
城市一般是在取水方便、地勢平坦、航運便捷的河谷和江河中下游沖積平原上發展起來的,如黃浦江、塞納河、泰晤士河,都孕育出世界級的大城市,而這些河流也成為展示城市文明的窗口,因此,世界各國都普遍重視內河治理。其中,最為著名的是韓國清溪川治理工程。清溪川是一條穿越首爾的古老河道,隨著經濟騰飛,韓國于1958年開始大規模建設清溪川覆蓋工程,建造了一座日行車量達12萬輛的高速公路橋。2003年,首爾市政府卻投入3.6億美元開始重建清溪川。他們拆除高架橋,挖開北覆蓋了40余年的清溪川,引漢江水重回清溪川,在河面上修建21座各具特色的橋,并將沿岸堤壩建造成可供市民游玩的綠色花園,形成以人和自然為中心的城市綠色空間,吸引了世界各國無數慕名前來的參觀者。但是工程在取得重大生態效益的同時,本身也存在重大缺陷,就是每天要消耗11萬千瓦的電力,用水泵把12萬噸的漢江水以及地下水拉過來形成水源。這相當于韓國4456個家庭一年的電力消費量,換算化石燃料等于264萬千克,相當于向大氣中排放580千克的溫室氣體,這與節能減排的潮流背道而馳。
以上正是人工河川的致命弱點,而早在1000多年前的宋代,漳州人民就已按照“道法自然”的思想,建成一個堪稱古代城市利用潮汐進行內河水體交換。實現航運、灌溉、生活等多種功能的自然生態型的人工河川——宋代古城壕。這一功能至今沒有發掘出來而被埋沒于歷史煙云之中(連清代圖上也沒有詳盡描繪最重要的咽喉部位——江河交匯處)。實際上,只要深入探索工程的設計意圖和一些前人詩句,就可以發現其“之所以為然”的原因:
(一)從咽喉部位的設計上看,采取向東南傾斜呈45度的斜交法,而不采用省工省時的垂直交匯法,正是因為東南方向的開口,可以迎接九龍江潮水的漲潮動能(潮水在古代可達天寶),在漲潮時將九龍江水接納進內河,通過蜘蛛網般的內河水系將九龍江潮水源源不斷地引進,在補充內陸河湖水量的同時,通過水位升高對湖岸以及采用條石堆砌成的河岸兩邊土地進行滲透,補充地下水,提升地下水位。而在退潮時,內陸河湖和地下水又隨著水位下降,將水又反哺給九龍江,在進行水體交換的同時,實現了航運、灌溉、保持水質等目標。
(二)古城濠設東西兩條,在北橋附近連通成一個方形,再往北往西連接源頭,可以發揮雙管齊下的頂托作用,把潮水盡可能往北趕。
(三)志書記載“溫泉在南城址下,源通南濠”,宋河的河道走向與整條溫泉脈絡基本吻合,說明緊密連接九龍江的內河是漳州溫泉重要的補給源,也從側面說明,如果沒有九龍江潮水不斷補給,單靠上游流水,不大可能形成僅次于西藏羊八井的全國第二大間歇性噴泉的地下水水量。
(四)明代描寫浦頭港的詩句“浦頭日集千帆,隨潮水漲落而行”也提供了漳州內河航運利用潮水的佐證。明朝進士林魁對三湘江的描述:“面引三峰,背擁員嶠。紫芝丹霞映帶左右,西溪之水繞城而東,潮汐吞吐,風帆浪楫。人煙萬井,一指顧而盡得之。”其中也強調潮汐吞吐的功能,等等,都說明將潮水引進內河加以利用的工程意圖。古人這種道法自然的河川治理方法,為我們治理內河污染這一頑癥提供了嶄新思路。
三、漳州市河川現狀亟需進行生態治理
近代以來,由于上游水土流失,下游興建水利橋閘,港道沒有進行日常的疏浚,導致曾經千帆云集的浦頭港、三湘江不僅航運功能盡失,而且成為城市藏污納垢的“龍須溝”。盡管我們投入巨額資金,采用了埋管道、截污水、砌河岸、清淤泥、種植吸污防腐植物等種種現代治理技術。仍然無法回天。除了上游污染沒有管住外,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沒有遵循“流水不腐”等自然規則,也就是改造后的浦頭港仍是一個沒有江河水體互動的閉塞港道——這才是浦頭港致病的真正原因。因此,河川治理要轉變治理思路,除了把開展九龍江流域環境污染綜合治理放在首位外,還要開展以下工作:
(一)進行城市內河水系現狀測繪,結合考古工作,運用地理信息技術,開展河道古今差異性的研究,為還原河川自然本性提供第一手資料。收集水文資料,建立城市規劃區段的九龍江水利模型,就下游攔河閘的存在對九龍江潮水、河床淤積、通航、灌溉、生物物種繁衍等的影響,進行綜合評估和研究,并以研究結果為指導開展九龍江水系的綜合治理。
(二)從源頭入手,利用漳州平原“二江襟帶”和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的特點,恢復浦頭港上游舊有河道,將九龍江北溪水引入浦頭港,將九龍江西溪水引入三湘江,讓清澈的江水在內河流動,并使所有的內河水系融會貫通,使漳州市區呈現出一幅處處碧水長流的江南水鄉城市美景。同時,在河面上修建一些各具特色的橋,在一定程度上還原 “以河代城、以橋代門”的傳統建城型制。
(三)采取措施,恢復城市內河的自然生態景觀。開展“退房還湖”、“退田還湖”的工程,恢復湖泊調蓄自然降水的功能;在水源地和河道周圍植樹造林,涵養水源;在河邊和河面種植水生植物?;謴秃恿鞯淖詢裟芰?;在干旱季節還可以利用污水處理廠排放的中水進行補給。
(四)遵循“流水不腐”等自然規則,還原宋河等內河入江通道的原貌,恢復江河水體在潮水帶動下進行交流互通的功能,并補充市區地下水,避免今后由于溫泉過度開發。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地面下陷和房屋龜裂的現象;對浦頭港和三湘江還應采取“深掏灘”的做法,清理堆積在河床上的垃圾土石,降低內河河床,增加河道容積,防止內澇。同時,應將潮水的利用納入開臺公園、濕地公園等江濱公園,減少管理維護費用,使之成為生態公園。
漳州是自然資源優越的城市,只要我們能堅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充分利用各種自然資源條件,發揮后發優勢。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開展河川治理等生態工程建設,那么。生態漳州就會早日呈現在世人面前。
(作者單位:漳州市測繪設計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