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美元貶值、退稅下降、員工不足和用工成本提高——
不久前,我參加了一個臺州企業家自發組織的互助互學活動。我們十人來到千島湖。在討論中,話題最集中的是企業危機感加重。這些企業多數是勞動密集型的出口型制造企業,所面臨最大的挑戰是美元持續貶值、出口退稅下降、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以及員工不足且流動性過大。大家憂心忡忡,甚至有一位企業老板說:“我們這個行業眼看著就要重新洗牌了,真是擔心自己能否撐過去。”
這位老板的擔心是有必要的,但又有些“多余”,因為這些困難其實是所有企業共同面對的,大家的起跑線相同。而從國際環境分析,就算是美元貶值、企業運營成本增加,近幾年世界上暫時還沒有取代中國成為世界制造業基地的國家。無論是越南還是印度,總體上來說要取代中國尚需時日。

面臨這樣的環境,企業也需要迅速拿出對策,對自己的發展方向做出調整,這是一天也不能拖延的。以臺州為例,臺州規模化的區域經濟特點為大量創業者提供了良好的創業環境,也為區域品牌建設客觀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同時,同業間惡性的價格競爭使得這里的企業始終在低水平徘徊,而沒能及時進入螺旋式上升通道,遭遇內部環境變差時,當然就難以為繼了。
國內的企業家忽略了一個重要的指標,即目標利潤率的管理。我在多所大學的工商管理總裁班講課,幾乎每次都要問學員有沒有為企業制定目標利潤率,幾乎每次都只能得到“沒有“的回答。有一次在大連,終于有一位學員說有。我接著問:“如果企業的目標利潤率是20%,隨著競爭的加劇利潤率只有10%了,那這種產品還做不做?”這學員堅定地說:“當然要做,哪怕只有5%了也要做。”
其實這家企業沒有真正的目標利潤率。在正常的運營中,為了企業的持續發展,一旦定下一個目標利潤率,當競爭到低于目標值時就要把原產品轉移出去。產業從發達國家轉移到發展中國家、發達地區轉移到落后地區或者先進企業轉移到落后企業,170多年的世界工業轉移歷史印證了這個道理。把低利潤的部分轉移出去以后,就要啟動新的產品。新產品哪里來?靠投入。投入哪里來?靠盈利。盈利哪里來?靠目標利潤率。以此方能形成良性循環。小天鵝當年虧損了8億多元而宣告失敗,一是因為陷入了惡性的價格競爭,二是缺乏持續的創新能力,彼此互為因果。思科正好相反,2005財年,思科營業額為248億美元,利潤57.3億美元。足夠的盈利能力保證了其一年35億美元的創新投入,足夠的投入保障了其一年就取得700項創新專利。所以思科在未來10年都沒有太大的危機,當目標利潤率過低,它就可以轉移,再啟動新的產品或項目,700項創新專利的儲備能夠支持它穩定發展。就連思科中國公司總裁林正剛也說,思科的風險投資主要看創新性和利潤率。
國內不少企業缺乏目標利潤率管理,是今天競爭環境惡化時企業難以從容應對的原因之一。對于外界挑戰,產業升級、產業轉型、產業轉移和精細化管理不失為實實在在的對策。只有調整產業方向、優化經營路線以及確保目標利潤率,才能消化各種各樣的競爭消極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