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年前,一座濃縮了千萬年巴蜀飲食文化的川菜博物館在四川省郫縣古城鎮(zhèn)開張,珍貴的文物與可口的美食,在這一刻實現(xiàn)了最完美的融合。
創(chuàng)業(yè)的動力是“對豬肉的渴望”
2008年7月末,午后的陽光透過鏤空的雕花古窗撫摩著流淌了五千年的川菜歷史。川菜博物館館長茍德置身自己一手創(chuàng)辦的這個川菜文化殿堂,指著一件件文物侃侃而談。
回廊疏影下的紅木春凳,是真正的古董,供游客隨意坐臥。作為一個以民間收藏為主要展品來源的博物館,展品主要來源是各類古玩市場,邊學習邊收集。當然,最重要的是要拿錢去買。
于是,一個從財富到愛好,又從愛好到財富的故事就此開始。
1988年,鹽市口成都餐廳的廚房里,廚師茍德站在熊熊燃燒的爐火前,手執(zhí)碩大的炒勺,目光穿過眼前的世界,落在了一個不為人知的遙遠地方。
一份關于允許國企職工停薪留職的通知讓這個敬業(yè)的廚師第一次在工作中走了神。由于家境貧困,高中畢業(yè)后,茍德就繼承祖父的事業(yè),到這家國企做了廚師。成長于一個物質財富仍相對貧乏的年代,“對豬肉的追求伴隨了我的整個童年和少年”。于是,“對豬肉的渴望”成了創(chuàng)業(yè)最原始的動力。下海經商!那一刻,茍德的心情如面前的爐火一樣熾熱。
離開國企,茍德拿出所有的幾百元積蓄,在成都開了一家小面館,賣各種面食和酸辣粉等四川特色小吃。一年時間竟然也積累下第一桶金。
1989年,茍德與幾位朋友一起創(chuàng)辦了金牛區(qū)東光食品廠,做起食品加工生意。那段創(chuàng)業(yè)之初的艱難日子,茍德如今已經不愿再提起。五年的時間里,茍德把它做成了四川知名的食品加工企業(yè)。今天市場上熱銷的遛洋狗牛肉干,正是茍德一手打造,甚至名字也是他根據(jù)自己姓氏的諧音所取。
1994年,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一些新行業(yè)、新模式在市場上不斷出現(xiàn),茍德的心也重新不安分起來。賣了“遛洋狗”的股份,幾年的時間里,他搞過集約化養(yǎng)豬,開過策劃事務所,終于在世紀末,看著即將“奔四”的年齡,折騰了十年的茍德第一次想要安定。
當時成都雙流有一家破產的化工廠,茍德看中了行業(yè)的市場前景,拿出自己積累的數(shù)十萬元資金,和幾個朋友一起買下了這家工廠,專做用于塑膠制品生產的PVC穩(wěn)定劑。
化工行業(yè)作為一個原材料制造行業(yè),財富是典型的隱性財富。茍德本也可以像諸多同行老板一樣,過著隱形的富人生活。然而一個愛好,從此改變了他的命運。
新“食器”時代
進入二十一世紀,茍德的生活突然被一種愛好改變了。雖然已告別廚房十余年,對川菜的愛,依然流動在他的血液里。當手中有了一定的財富,他開始瘋狂地收集那些和川菜、飲食文化相關的歷代文物,他的人生,從此進入了一個“新‘食器’時代”。
和一些熱愛收藏、熱愛川菜的朋友交流,茍德發(fā)現(xiàn),川菜作為中國八大菜系之一,對于川菜起源、發(fā)展、特色、流派等專業(yè)問題,普通食客知之甚少。
何不利用自己手中的藏品,開一家川菜博物館?一個大膽的設想在茍德腦海中初具雛形。
2005年5月,距成都三十余公里的郫縣古城鎮(zhèn),一塊面積達四十畝的空曠土地上,茍德為川菜博物館挖下了第一鏟土。郫縣是古蜀文化的發(fā)源地,茍德把館址選在了這里。
做項目的錢永遠是不夠的。要在一片空曠的土地上建起一座博物館,茍德初步估算了一下,僅一期投資就需要6000萬元!
已經完成了原始積累的茍德再次遇到了資金的困難。整個川菜博物館計劃采用川西民居的風格,打造一種古典的華麗。為了既節(jié)約資金,又能達到預期的效果,茍德不斷調整場館設計方案。吊頂是現(xiàn)代的,可以不做或少做,把資金集中在青磚的影壁、雕花的房檐這些突出特色的細節(jié)上;建筑依地勢修建,原來的水溝,在池壁上嵌上大小不一、形態(tài)各異的鵝卵石,就成為別具雅趣的水渠;結合當時的城市改造,他還盯上了拆遷的老房,青磚、門頭、窗欞、水池,只要看到有用的東西,就低價買了來,再根據(jù)這些材料的特色設計建筑樣式。兩年的時間,占地四十畝的川菜博物館終于建成。玩川菜,玩收藏,茍德這次玩大了,曲徑通幽,小橋流水,五千余萬元的投資等待著市場的檢驗與評判。
“推銷”川菜歷史
川菜博物館的贏利模式在茍德的頭腦中從一開始就簡單而清晰:整個川菜博物館實際上是一個大型高檔度假村。以世界上第一個以菜系文化為主題的博物館為賣點,以餐飲、茶樓、會務、住宿等服務為主要利潤來源。
2007年5月,川菜博物館在一片鑼鼓喧天中打開了迎客的大門。然而很快茍德就發(fā)現(xiàn),自己實在是挑了一個最差的開業(yè)時機。
川菜博物館離成都市區(qū)有三十多公里,再加上當時博物館四面都在進行道路改造,前來參觀與就餐的游客寥寥無幾。
怎樣迅速打開局面?川菜博物館開業(yè)的前三個月,茍德一直苦苦思考著這個問題。就在此時,一條消息吸引了他的注意:成都第四屆美食旅游節(jié)將于2007年10月26日盛大開幕,而郫縣是“美食節(jié)”的分會場之一。
茍德馬上與縣政府聯(lián)系,川菜博物館成為“美食節(jié)”在郫縣的主會場,并舉辦了首屆川菜博物館杯廚王爭霸賽?!懊朗彻?jié)”過后,川菜博物館在成都旅游行業(yè)和美食愛好者群體當中名氣大增。每到周末,博物館游人爆滿。
然而游客真的來了,新的難題卻也跟著出現(xiàn)了。當時川菜博物館的游客以成都本地人為主,這部分人大多選擇周末出游。于是,從周一到周五,整個博物館依然冷清,而一到周末,卻又接待不了蜂擁而至的游人。
站在黃昏博物館的大門前,看著等待不及失望而去的游客,茍德再次陷入了思索。第二天,他找到成都的一些旅行社,“推銷”川菜的歷史、文化,以及自己的川菜博物館。憑借著“美食節(jié)”上建立起的知名度,以及位于從成都到都江堰、青城山等著名旅游景點的必經之路這一地理優(yōu)勢,茍德很快將川菜博物館列入一些旅行社的旅游線路當中。不但借旅行社的廣告投放,進一步提升了知名度,還擁有了最穩(wěn)定的客源。
可以吃的博物館
打文化牌的生意,是最具詩意的生意,卻也是最難做的生意。川菜博物館漸漸熱鬧起來,而茍德卻仍然高興不起來。前來參觀的游客,大多只是抱著獵奇的心理,花60元錢買張門票“看個新鮮”,而對就餐、喝茶等能給茍德帶來利潤的服務視而不見。
作為一個大型度假村,僅靠門票收入無疑是不足以維持經營的。茍德又開始動起腦筋,要將游客拉進餐廳、茶館里來。
幾天后,原來的餐廳被茍德打造成了“互動演示館”,居中的是透明的敞開式廚房,游客可以在這里邊用餐,邊觀看川菜的制作過程。文物典藏館中,講解員也開始向游客傳遞這樣的概念:“我們在這里看到川菜有‘魚香味’、‘家常味’、‘煙香味’等口味,這些‘味’是看不出樣子的,只有通過親自品嘗才能真正體會。而川菜文化中的‘茶飯相隨’是怎樣的境界,也只有在品茶的過程中才能明白。”
憑借著自己提出的“活態(tài)博物館”的概念,茍德將川菜博物館的各項服務都納入了川菜文化展示的范疇。他通過媒體的報道及成都市舉辦的博物館推廣日活動,向游客傳遞著一個觀念:作為以川菜文化為主題的博物館,其參觀形式應該是“吃”而不是“看”。
“服務員,來盤回鍋肉!”顧客的點菜聲在互動演示館里響起。這也許是世界上惟一一個可以吃的博物館,這又是一場將文化與商業(yè)結合得如此完美的生意。茍德這個后來者,已經迅速在強手如云的川菜市場上,搶占到對手無法企及的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