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航空航天史上有很多世人無法解釋的謎團,其中最大的謎團就是“二線”之后,美國人曾急不可耐地要據測土星,而且制定了龐大周詳的太空探測構想——“俄麗翁計劃”。
土星距離地球遠12億多公里,就是光速也要走上一個多小時。美國科學家設計出的火箭重達萬噸,以800顆核彈為動力,估計用三年的時間抵達土星。
日本前防衛大臣久間章生曾在公開場合表示,“二戰”末美國向日本投擲核彈實屬無奈之舉,那是為了避免日本被蘇聯占領。此言他出,立即遭到朝野上下及世界輿論的一致譴責,迫使他不得不為自己的莽撞造次道歉并辭職。真實的情況是,當年美國用核彈懲罰日本后連他們自己也驚恐不已,因為核涂炭的慘狀終究是第一次活生生地展現給世人。政治家和科學家的心也是肉長的,眼見數十萬條生命轉瞬即逝,心生不安和自責是很正常的。為了有效轉移視線和挽回聲譽,做出一件轟動世界的科學創舉自然成了當務之急。讓科學闖下的禍,還由科學自己來挽回,這就是“俄麗翁計劃”的歷史背景。
設想:怎樣登陸土星?
“俄麗翁計劃”的始作俑者是參加過“曼哈頓計劃”的波蘭裔科學家斯坦伊斯勞·烏阿姆。他是一位逆向思維能力極強、心意迭出的科學設計大師。原子彈爆炸后,他懷著贖罪懺悔之情,開始醞釀“俄麗翁計劃”。正當前沿科技精英開始思考如何使用導彈來發射核彈時,烏阿姆卻正在琢磨如何用核彈來發射導彈。他在1947年就草擬了該課題的備忘錄,至今仍被作為國家機密保存在五角大樓的檔案室。
“俄麗翁計劃”的核心就是設計建造一枚超級火箭并在其上附著一艘巨大的太空飛船,飛船能容納20-100名科學家在上面工作和生活。飛船由經過特殊培訓的宇航員駕駛。最遠可到達土星,連普通科學家也可對土星環輕松取樣化驗。火箭及飛船整體有20層樓高,工作起來就像一個巨型單缸發動機,只有個活塞在充當燃燒室的空曠宇宙里做循環運動。推進力由間隔半秒的系列核爆炸產生,前200次爆炸所提供的能量總和等同于10萬噸TNT炸藥所釋放的能量,能把飛船從海平面提升到19.05公里高度。而后每次爆炸產生的能量會使飛船每小時提速32公里,再經過600次爆炸后,不斷提升自己的高度,最后進入預定軌道。
這無疑是人類能想象并設計的最大的火箭,它動力強勁,可將6000多噸的貨物送入軌道,把近6000噸東西送抵月球,還能載重1000多噸飛行三年到達土星。馬阿姆率領來自16個國家的近50名科學家歷經7年的反復研究論證,從未發現任何不切實際之處,當然這期同他們克服了一個又一個困難。
困難:如何保證宇航員安全?
首先需要解決的困難是:如何將核爆產生的能量轉化為推力。太空中沒有空氣,無法形成沖擊波而沖擊波正是火箭上升的動力。科學家們想出的辦法是在核彈周圍放置一些低溫或惰性的物質來吸收能量,這樣能有效地將熱能轉化為動能,使飛船獲得足夠的動力。類似的難題還好對付,但一個關鍵問題卻把科學家們難住了,那就是怎樣將巨大的推力分散開來,而不損害火箭自身。
情況明擺在那兒,引爆核彈可不是鬧著玩的,你在利用它的能量的同時還要防備它將你一起摧毀。這需要正確分散它的推力,還需要堅不可摧的保護措施。就像核電站保護核反應堆一樣,層層設防。
好在這種核爆的極限威力時間很短,雖然爆炸殘骸撞擊推進器的速度是常規火箭排氣裝置速度的100倍,瞬間溫度高達6.7萬攝氏度,但時間是1/3000秒。短促的時間給科學家減少了許多麻煩,情況如同我們快速摸過滾燙的火盆而不會受傷一樣。為了保證宇航員的生命和工作不受影響,在火箭的主艙安裝了減震支架和重達1000噸的推進器隔離板采昭擋可能的破壞。整體設計獲得洛斯阿拉莫斯專家小組的一致肯定。該小組負責人、世界頂級火箭專家西尼奧索·泰勒博士說:“這個巨型火箭的每一處微小細節都嚴謹周密,每一項可能出現的問題,都預先準備了好幾種解決方案,人們不能不真切地感到,探索太陽系的時代真的到來了。”
令人遺憾的是,就在設計工作已告完成即將交付生產的時候,決策者的態度卻突然發生了改變。
流產:緣于政治家態度改變
科學在多數情況下是被動而無奈的。科學家永遠聽命于政治家的意志支配。科學是胳膊,政治則是大腿,胳膊永遠擰不過大腿。
十年辛苦,轉眼化為過眼云煙,斯坦伊司勞·烏阿姆的沮喪之情可想而知。數年之后,他才清楚決策者改變態度的真正原因。原來,“俄麗翁計劃”實施不久,就有人提出了耗時較短的探月計劃,決策者的注意力一下被牽了過去。此外,“俄麗翁計劃”始終處于隱秘狀態,沒有公開討論,因而也沒有機會獲得公眾的支持。讓決策者最擔憂的是,在大氣層引爆如此多的核彈,輻射塵埃會給人類帶來怎樣的后果?所有的核彈是否完全能夠按照科學家的設計行事?稍有閃失,后果不堪設想。
就是全世界所有的科學家都打保票,當時的美國政府也沒有勇氣真正實施這計劃。
讓烏阿姆和泰勒等科學家略感欣慰的是,后來從里根的“星球大戰計劃”到小布什現在的“導彈防御計劃”,美國的決策者都不時向有關專家了解當年的“俄麗翁計劃”的詳情,因為該計劃的終極目標是要建立一支太空部隊,配備25兆噸的反擊彈頭,在地球和月球之間繞軌道巡航。
這下輪到決策者們遺憾了,他們可能在心里說,美國錯過了一次獨霸太空的難得機會。
可能有人會說,專家還在,計劃和圖紙也保存完好,重整旗鼓不就行了嗎?談何容易!時過境遷,核制約在核大國之間已成默契,誰想進行一次小規模的核試驗都會在世界輿論面前戰戰兢兢,更別說在地球頭頂上引爆數百顆核彈了。
令“俄麗翁計劃”的參與者們深感不安的是,他們當初低當量和定向能量裝置的設計思路,被當今的武器專家用來制造鉆地炸彈,專門對付敵人深埋地下的掩體。
這使烏阿姆很無奈:“全怪我們所從事的工作,說不定什么時候就會走向反面。我們不得不重復懺悔,一直到走進墳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