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中你手捧輕薄小巧的絹書,秀麗纖細的文字布滿微黃的書頁,一些似是標準的漢字,另一些卻是見所未見……
這便是“三朝書”——在新娘出嫁的儀式上,作為陪嫁的賀禮。新娘會和她的“老同” (親密女友)聚讀其中的往事,探尋即將為人婦的陌生生活。然而,村里的男人,甚至江永村外的任何一個人卻都無法解讀。因為這是女書,它專屬于女人的世界。
就是從這本書上,宮哲兵(武漢大學教授。1983年因他的考察使中國存在女書這一女性文字的消息傳播到世界上,引起了各國學者的關注。被稱為世界文字史上的一件大事——編者注)發現了這種從未為外界所識的神秘語言。我說所“識”,是因為女書本身是“可視語言”——可讀可寫。1982年,身為教師的宮哲兵來到湖南考察當地文化風俗時,在江永縣發現了這種罕為人知的文字,當地人稱之為“女書”。
與標準的漢字不同,女書是一種記號音節文字,每一個字符代表當地方言中的一種發音。從字形上看,有些女書字符很像漢字,另外一些卻截然不同,但字體卻異常優美。漢字是方塊字,有棱有角,頗顯陽剛之氣;女書則柔弱娟細,更似菱形,恰若三月拂柳。當地女子常以詩歌的形式書寫于巾帕女紅之上,記錄她們飄蕩的思緒和內心的感悟。
過去的幾個世紀里,中國社會曾一度“重男輕女”:男子進學堂,讀書寫字;女子只能困在閏中,料理家務。女子纏足的習俗也體現了這種性別間的不平等。
然而,江永縣地屬瑤族,其風俗習慣又與漢族有所不同。女子在自家相對更自由,也更自主,正是基于這種自由的氛圍,女書才得以發展。
關于女書的起源有很多種說法,其中頗富浪漫色彩的是:宋朝年間有一女子,因不舍與密友分開而創出了這種特殊的文字,借以姐妹傳書。也有觀點認為:女書并非起源于漢字,而是由一種更古老的文字演化而來,甚至可追溯至商湯時期,與中國已知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有著某種密切的關系。另有學者提出:女書應該始創于兩千多年前,當時很可能是某個部落的語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而后由于語言的統一,女書逐漸成為女子間交流的文字工具。然而,宮哲兵的研究表明:最早發現的女書版本實際成形于17世紀中葉。
倘若果真如此,那么據此認為女書中的字符只是當時江永的女子模仿其兄弟或丈夫的字跡而創造出來的似乎就順理成章了??梢韵胂螽敃r的情景:她們偷偷研習,試圖識破字符間的秘密,以供自己使用。一位日本學者將女書與18世紀日本使用的“諺文”進行比較后認為,日文中的“假名”有可能就是起源于這種文字:
“可以想象當時婦女們聚在一起,試圖抄寫諺文。其中一名女子將自己所看到的字符依自己的意愿做了改動,說:‘為什么在這兒不再加個點兒呢?’或是:‘看上去太簡單了,再劃個橫豈不更好?”
有些女書符號的創造很可能是有感于女子刺繡的針法。在這位日本學者的研究中,她多次提到婦女們將女紅藏于書頁中,而女書詩歌也常被繡于巾帕之上。所有這些都暗示:女書創作與女紅刺繡,二者之間似乎有著某種必然的聯系——創作者試圖將自己的故事縫于針線之內,而絲線與故事的完美結合最終成就了女書。
女書究竟由多少字符組成至今仍無法確定。據估計大約有兩千多字符,能組成約兩萬多個詞匯。不過由于各村又有不同的方言,所以很難給出一個精確的數字。
“老同”在江永文化中的地位不容低估。女子從10歲起便可與年齡相仿的女伴結成“老同”,她們之間的親密程度甚至勝于血親姐妹。一年一度的男子“斗牛節”其實也成了名副其實的“女兒節”:男人出門看斗牛,女人趁機聚集在一起,“吟詩詠歌”,送字傳情,后被記入女書。
在大多數女子看采,十幾歲便嫁給一個從未見過、或是幾乎從未見過的男子為妻是命中注定的?;橐霰灰暈闉碾y。很多女書中的詩歌都是描寫新婦遠離父母困于不幸婚姻的愁苦。然而,當地女子在新婚一周內還可享受一段少女時光,與同伴嬉戲玩耍,唱習女紅。少數作品正是反映這一時期女子的內心世界的?;槎Y儀式上,新娘通常會收到“三朝書”,作為陪嫁的賀禮。
女書題材廠泛,多數以抑郁的婚姻生活為主題,無情的丈夫、刁蠻的婆婆,一切都成了她們創作的素材;歡樂的主題也占很大一部分。不少詩歌是贊頌“老同”間的姐妹情深的,最著名的一句是“守著水井你永不會干渴,守著姐妹你永不會絕望”;還有一些女書以寓言性傳奇故事為題材,如“王夫人”的傳說。據說王夫人生前為人善良賢德,死后升天進了極樂世界,且福及家人。另外還有“祝英臺的故事”等。
當然,江永縣并非中國唯發現女書的地方,不過卻是唯——處女書獨立形成文化的所在。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女人即使能夠學習讀書,她們的創作也無非是對男性體制、價值觀的模仿。最可悲的個例子:蘇州一名16歲的才女竟寫詩歌頌封建制度下的女子纏足習俗I此外,很多女性作家被尊稱為“先生”,而不是稱其自身的性別,豈不可悲!正因為此,女性的聲音難以在她們的作品中得以體現。而女書的創作者則擺脫了這種傳統的束縛,她們在自己的世界里為自己創作。盡管在某種程度上她們所使用的形式還遵從于中國傳統文化,例如戲劇,可江永的女子畢竟走出了自己的路,她們創造并發展了屬于女性自己的文化形式。
女書由母傳女。可以想見堂屋內、樹陰下母授女學的情景。婦女們邀友結伴交流閨房女紅時,常有新的創作,也就隨之教唱予別人。幾百年來,女書就是以這種方式代代傳承,直至20世紀。
19世紀20年代,女子開始被允許接受學校教育,很多女子也因此不再使用女書。
1937年,日本發動侵華戰爭,18-45歲的男子都應征入伍。這一時期,以反映人民悲苫及痛恨日軍為主的抗日題材女書出現,并傳唱一時……
或許,正是這些詩歌揭示了女書所蘊含的力量,即以簡單的形式表達強烈的感情。
1966年,中國爆發了“文化大革命”,很多古老的傳統文化被禁止甚至清除。80歲高齡的周碩頤老人,當年曾是江永縣文化局的工作人員,據她回憶說:“那些認識、使用女書的姐妹們都被抓走了,東西也被沒收、燒掉了?!?/p>
而今,只有一些古稀老人還熟悉女書。90多歲的楊煥誼,從小伴著女書長大,女書已經成為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她回憶說:“我學女書時就是和伙伴姐妹們交書傳情,寫的都是我們的心思、我們的感情。”
她擔心因為興趣的喪失而致使女書陷入傳承危機。她不無傷心地說:“現在沒人學這個了,她們都工作去了?!?/p>
美國一位女書研究專家凱茜也有同感,她常嘆息:“人們再也不會像過去那樣生活了?!?/p>
年過花甲的何陽新可能是女書文化的最后一代傳入了。她幼年時跟母親學習女書,至今仍保留著女書寫作的習慣。然而將子女送入學校接受正規教育還是讓她感到了壓力,因為這樣練習女書的時間就越來越少了。
女書未來命運如何?看來不可能再以傳統的方式傳承下去了。一些婦女正試圖回憶起年輕時學過的內容,還有一批年輕女子已開始將其作為一門新的課程來學習,但這種人為的努力,比起當年學與教都滲透于生活的點點滴滴要枯燥、艱苦得多。
目前,為搶救世界上僅存的女書,江永縣政府已投入力量,著手建立女書文化研究中心,將女書列為專門課題進行研究。此外,還將陸綠建成專門的博物館、圖書館、女書文化村及國際女書研討會。
然而,女書依舊煥發著迷人的色彩。澳大利亞一家歌舞劇院,從女書中獲取靈感,以此為題編排演出了一場現代舞劇。1999年,著名電影制片人楊月青以女書文化為背景拍攝了一部影片,并在范庫弗峰電影節上放映。
世界對女書仍抱有極大興趣,可卻并不是對一種鮮活文化的欣賞。隨著時間的流逝,它是否會同那發黃的書頁般漸漸干枯脆裂,并終將連同那些遙遠的少女時的記憶,長埋于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