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語的由來
雖然世界已經進入了地球村的時代,波音飛機、空中客車已經可以讓我們自由飛翔,到月球去旅行也已進入了報名階段,但由于語言的限制,各個國家、各個地區的人們溝通起來還是非常困難。東方學英語、西方學漢語又成了新的語言時尚。殊不知,早在公元2世紀初就有學者開始進行世界語的研究了,只不過是沒有成功罷了。
但是,人們追求世界語言大同的腳步一直沒有停止。1887年7月26日,波蘭眼科醫生柴門霍夫出版了一本關于一種新語言的小冊子《第一書》,詳細介紹了他和朋友們邊實踐邊改進、最終定型于28個字母和800個基本詞匯的“世界語”。這種語言形音統一,語法簡單,邏輯性強,易學易用,很快引起了世界人民的關注,越來越多的人加入了世界語的學習行列。目前,全世界已經有超過1000萬人掌握了世界語,可以自由地交流與溝通。當然,相對于67億的世界總人口來說,這是遠遠不夠的。
柴門霍夫研究世界語的起源是因為他所居住的小城里,居住著四個波蘭民族,因為相互間語言不通,常常引發誤會,甚至發展為斗毆事件。這讓他從小就立志要創造一種大家都能聽懂的語言,讓人們能和平相處。
元宵節的由來
正月十五鬧元宵,是中國人歌舞升平的喜慶節日,殊不知這節日的起源卻是漢代的一場暴亂。
大家都知道漢高祖劉邦的皇后是呂后。呂后專權把劉氏朝綱幾乎變成了呂氏家天下。話說這呂后病死以后,呂氏家族因害怕遭到朝中諸老臣的排擠,便由上將軍呂祿為首共謀作亂,意在奪取劉氏江山,是為歷史上的“諸呂之亂”。齊王劉囊當即決定起兵討伐諸呂,力保劉氏江山。他與開國大臣周勃、陳平一起設計斬殺了呂祿,在正月十五這一天平定了“諸呂之亂”。后來,劉邦的二兒子劉恒登基做了皇帝,就是漢文帝。為紀念平息“諸呂之亂”,他每年的正月十五夜都要出宮,與民同樂。
當時的人們又稱正月為元月,夜在古漢語中稱宵,所以漢文帝就將這一天定名為元宵節。
守歲的由來
中國人過大年,最重要的習俗是守歲。出門在外的游子就是包機、打車、買高價票,也要奔回父母家,和家人一起吃年夜飯、熬夜守歲。而出了嫁的女兒一般是不被允許待在娘家的,過去說是不能讓她們把娘家的財氣串到婆家去,現在的父母則說其實是要讓女兒們把這個重要的時刻留給婆家,應該包含著尊重男方父母以維持兒女婚姻延續的深遠含義。
關于這個重要時刻刻,民間傳說有這樣一個版本:太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居住在深山密林中,每隔365天就會竄出山林,作亂人間。因為年天黑后來,雞鳴時走,人們就把這個可怕之夜稱作年關。因為這一晚吉兇未卜,所以這一天的晚飯會做得很豐盛。全家老少聚在一起,先祭祖祈求祖先保佑,再一起吃年夜飯以示合家團圓。然后,誰都不敢睡覺,圍坐在火爐旁聊天等候年的到來。后來,有人用鞭炮驅逐了年的騷擾,但熬夜守歲的習俗卻一直保留了下來。
最早記載守歲習俗的是西晉的《風土志》:“至除夕,達旦不眠,謂之守歲。”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日守歲。隋唐時期,守歲之風盛行。既有范成大“除夕更闌人不睡,厭禳鈍滯迫新歲;小兒呼叫走長街,云有癡呆召人賣”這樣的唐詩流傳,也有楊無咎“勸君今夕不須眠,且滿,滿泛觥船。大家沉醉對芳筵,愿新年勝舊年”這樣的宋詞被珍存。
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有珍惜時光的意思;年輕人守歲,為延長父母的壽命。當代人守歲,目的是全家歡聚,愉,院父母,培養親情。夜半時分不可或缺的節目是放鞭炮、吃餃子、吃年糕。
訂婚戒指的由來
“鉆石恒久遠,一顆永流傳。”當這句廣告語成為社會上的時尚用語時,青年人的求愛方式也越來越五花八門、新穎奇特,訂婚戒指的款式和克重也越來越受到戀人們的挑剔和珍重。
據說,訂婚戒指的由來是起源于奧地利國王的浪漫愛情故事。
1477年,奧地利國王麥士米尼愛上了舉止優雅、貌美如花、傾國傾城的瑪麗公主。為了贏得瑪麗公主的愛情,麥士米尼國王專門讓人特別制作了一枚精雕細刻、價值連城的鉆石戒指,作為愛情的信物送給瑪麗公主。瑪麗公主則在這枚熠熠發光的戒指上看到了國王的熱烈與真摯,戴上戒指,接受了國王的求婚。后來,瑪麗公主就戴著這枚戒指嫁給了麥士米尼國王。
這件事情不僅感動了奧地利人,廠為流傳后也被其他國家的人們群起效仿。于是,西方人用鉆石戒指作訂婚信物,就成為傳統風俗,流傳到了今天。
S.O.S.的由來
驢行天下,既要選好路線、做好物料準備,更要學習一些在危急情況下如何自救、如何求救的方法和技巧。說起求救,首先要談到的就是求救信號。目前,世界上通用的緊急求救信號就是各種形式的S.O.S.——比如發送電報,比如有節奏地叩擊墻壁,比如在空地上寫字或燃起火堆,比如有規律地閃亮手電筒或頭燈,等等。
關于S.O.S.的含義,歷史上曾經有過多種解釋:有人說是“拯救我們的生命(save ourSOUIs)”的縮寫,有人說是“拯救我們的船(save our ship)”的縮寫,有人說是“船要沉了(sure of sinking)”的縮寫,還有人說是“停止發送任何其他信號(stop other slgnals)”的縮寫。其實,S.O.S.只是三個普通字母而已,只因為它們在國際摩爾斯電碼中最容易發送同時也最容易被抄報人識別——三個圓點,三個破折號,再三個圓點,一切就這么簡單。1908年,國際無線電報公約組織正式確定其為國際通用海難求救信號。最早使用S.O.S.信號的,就是我們在電影里熟知的泰坦尼克號豪華客輪。
在1908年之前,國際公海海難求救信號為C.Q.D.。所以,1912年,泰坦尼克號在北大西洋撞上冰山時,驚慌失措的報務員最初發出的求救信號是已經過時了的C.Q.D.,所以其他船只和救助組織未能及時組織救援。直到泰坦尼克號已經快要沉入大海時,才發出國際無線電報公約組織正式確認的國際通用海難求救信號S.O.S.。可是,一切都來不及了。
照相機的由來
公元前3世紀,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就記述過暗室中光線穿過小洞后形成倒影的現象。1516年,意大利人達文西有研究映像暗箱的記錄。1611年,德國人克普勒發明了由兩片凹凸透鏡粘合成一片的粘合透鏡。1666年,牛頓在三棱鏡實驗中發現了光的七彩色散現象。這些發明奠定了法國人的繪畫暗箱發明——18世紀的法國人畫像時,畫師會在模特前面點燃一支蠟燭,把模特的輪廓投影到他背后預先掛好的一張紙上,然后依照影像用鉛筆把模特的輪廓勾畫在紙上,最后再用鉛筆素描成人像。這種繪畫暗箱可謂最早的照相機的雛形。
1820年,英國人維邱德把硝酸銀涂在紙上,制成了印相紙。利用硝酸銀的感光作用,在陽光下就可以把人的影子照下來。到1839年,法國人達凱爾在金屬板上涂碘,得到了曝光底片,以后又偶然發現水銀蒸發可以讓底片顯像。這種保留影像的攝影術被稱為“銀版攝影術”。銀版攝影術在幾年之間就風靡了歐洲各國與世界先進國家。多數人也因此公認這一年為攝影術誕生年。
恰好此時,哈謝爾夫發現了定影技術。于是,達凱爾用自己發明的底片和顯影技術,結合哈謝爾夫的定影技術和維邱德的印相紙技術,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臺照相機。當然,那時候的照相機高矮和人的個頭差不多,是絕不可以掛在脖子上四處游走的。
車輛靠右靠左行駛規定的由來
世界上現有兩種通行制:一是左行制,一是右行制。全世界大約有90%的國家實行右行制。車輛靠右行駛的規定應該說最早起源于法國軍隊。
當時法國軍人左手持盾牌、右手握長矛或利劍,為了避免相向的兩只軍隊間矛和劍的相互撞擊誤傷人命,就規定軍隊和軍人一律要靠右行走,讓軍人在持盾悼的一側交錯而過。1789年法國大革命后,羅伯斯庇爾發布命令:所有巴黎的馬車和行人一律靠右行駛。后來,拿破侖又命令他的部隊以及大型輜重車輛一律靠右行。于是,凡被拿破侖征服的國家都實行右行制。拿破侖先后征服了瑞士、德國、意大利、波蘭、西班牙等國家,所以這些國家也都以靠右行駛為交通規則并延續至今。但是,法國到1852年才公布統一的國家法令,規定了右行制。
那么,占10%的左行制的情形是怎樣的呢?
左行制可以溯源到中世紀的騎士。因為他們的交通工具主要是馬,他們總是從左側上下坐騎,所以就會借助道路左側的上馬石。他們的行進方向影響了其他行人,就形成了當時的左行制。因此,英國在1772年立法規定一切車輛靠左行駛。這項法規在19世紀影響了歐洲一些國家,并被亞洲部分國家和地區以及太平洋島嶼采用。
中國的情況又是怎樣的呢?《古禮》曰:“道路男子由右,婦女由左,車從中央。”說明我國遠在秦朝就有男子右行、婦人左行、車行中央的道路通行規定。鴉片戰爭后,英國在中國的一些大城市開辟租界,大量輸入汽車,同時也帶采了交通管理的左行制,為此,我國道路交通管理最初采用的是左行制。“二戰”爆發后,美國人援助中國的抗日戰爭時,運送過來的大量美制軍車的方向盤都是按右行制設計的,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左舵輪。于是從1946年起,我國交通管理(除香港、澳門地區)又改為右行制。右行制在我國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