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公司不是慈善家,也不是吸血鬼,他們只要贏利,僅此而已
“社會責任”是近兩年在華跨國公司的常用詞,但是“500強”、“全球知名品牌”真的是“守法公民”的代名詞嗎?

去年11月以來,環保總局對2004—2007年間130家存在環境違法行為的跨國公司進行專項后督察。2008年1月9日,國家環保總局新聞發言人陶德田向媒體通報了督察情況,日本日清食品株式會社這家日本食品公司,由此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
這與一家民間機構公眾與環境研究中心所繪制的“中國水污染地圖”有關。這個水污染數據庫顯示,上海日清食品有限公司因為污水排放超標被列入2004—2005年上海市環保系統查處違法企業名單;廣東順德日清食品有限公司在2006年的4次監測中污水排放超標1次;2007年,因污水排放超標問題,哈爾濱市環保局對華龍日清食品(哈爾濱)有限公司予以關停;2006年9月華龍日清食品(隆堯)有限公司因為生產廢水未經處理直接外排而被河北省環保局要求整改……
“中國水污染地圖”(www.ipe.org.cn)是我國第一個環保公益數據庫,2006年9月開通,由于它采取了新穎直觀的地圖形式表現水污染現狀,尤其是對造成污染的企業進行了詳細曝光,上線后很快吸引了公眾注意,同時也引起了污染企業重視。地圖中,有6家公司名稱中帶有“日清”二字,這家日本企業很自然地被視為130家有環保劣跡的跨國公司的代表。
日清冤不冤?
上海日清是日清系最早出現在“黑名單”上的企業。成立于1995年上海日清食品有限公司,是由日本日清食品株式會社、香港日清食品有限公司、三菱商事株式會社、日清食品(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共同投資的外商獨資企業,總投資2900萬美元,公司工廠位于松江工業開發區,占地面積52337平方米。
面對《商務周刊》記者采訪,負責處理此事的上海日清法務科科長葛學平大喊冤枉:“這是一次意外。”他辯稱,當時公司污水處理廠正在維修,其間污水管道被拆除,而因為工人操作失誤,有大片污水留在了草坪上,這正好被前來突擊檢查的上海市環保局人員發現,于是上海日清被列入2004—2005年上海市環保系統查處違法企業名單。“但這之后我們沒有一起環境違規事件發生過。每個季度上海市環保局的抽查、報檢都已通過。”他說。
但公眾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認為,正如日清方面所說,企業在環境管理中確實可能出現意外,“但意外的出現證明企業管理體系還存在某種欠缺,因為良好的環境管理可以極大減少意外。”他說,“而且企業出現問題時,自己說這是一種意外,我想其說服力很有限。”
馬軍指出,實際上中國的環保部門由于其人力、物力及執法權力的有限性,對企業的環境管理力度有限。一年檢查四次就屬于嚴格的,有時是兩次,有的甚至一次。“反過來想想,檢查次數如此之少,還被發現問題,這種幾率有多大?怎么去思考這個問題,好企業能從中學到東西,完善自身體系,而不是一味強調意外。”他說。
日清食品(中國)投資有限公司是日清在中國的地區總部,當記者問及日清在華環境政策時,該公司公共關系負責人調侃說,無所謂“環境政策”,“環境政策”就是不違背當地政府部門的規定進行排污。他說:“在中國我們沒有固定部門負責環境事務,我們主要做的是日清的財務投資。”。
這位負責人的話讓我們再次想起10年前《哈佛商業評論》對跨國公司的描述:跨國公司不是慈善家,也不是吸血鬼,他們只要贏利,僅此而已。
“第三方審核”之爭
2007年3月,葛學平陪上海日清副總平田澄雄專程到北京拜訪馬軍,但是賓主雙方很快產生爭論,因為日方認為,日清對中國合資公司的環境污染行為不承擔任何責任;而在馬軍看來,權力義務責任應該對等,擁有多少股份就該承擔這部分股份的責任。
而且,馬軍指出,這些帶有“日清”、“百事可樂”、“夏普”、“三星”等牌子的跨國公司所產生的污染只是環境問題的一部分,而更緊迫的是跨國公司把污染嚴重的生產環節外包給本土企業,此種供應鏈上的污染更嚴重。他舉例說,東莞福安紡織印染有限公司在2006年每天偷排污水兩萬多噸,它是沃爾瑪的最大的供貨商之一。
馬軍1993年起開始跟蹤中國環境問題,1999年完成《中國水危機》一書,分析了中國七大流域各自面臨的洪水、缺水和水污染等嚴峻挑戰,以及造成這些問題的生態退化和人口、資源、環境關系失衡等深層次矛盾。該書1999年底由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出版后,2004年在美出版英文版。2006年5月,他創辦公眾與環境研究中心,當年9月發布中國水污染地圖,收集整理多個政府部門的相關數據,向公眾提供各個省市的水質、排放和污染源信息,推動企業承擔其環境責任。2006年底被評為綠色中國年度人物,同年入選美國《時代周刊》年度“100位影響世界的人物”。
一年多來,被“標注”于“水污染地圖”上的企業已達11127家。馬軍表示,鑒于問題的嚴重和緊迫性,他一直在呼吁通過“第三方審核”來加強監管。馬軍所說的“第三方審核”,是指通過第三方機構對企業的污染治理情況進行審核,他認為這是解決目前監管難題的上策,因為第三方審核并非企業主動,而是迫于公眾壓力。對于企業來說,通過“第三方審核”的意義在于公眾與環境研究中心會把它從“水污染地圖”的前臺中拿掉,不再出現在公眾的視線中。
但到目前為此,對公眾與環境研究中心做出污染說明的企業僅50多家,正在做第三方審核的有10家,其中兩家不曾出現在“水污染地圖”上,只是企業認為第三方審核能有效檢查自身環保狀況而主動要求做。
2007年3月22日,也就是聯合國確定的“世界水日”,公眾與環境研究中心會同其他20多家環保組織向中國消費者發出綠色選擇倡議,希望大家在消費過程中考慮企業的環境表現,在污染企業證明已經改正之前謹慎選擇其產品,用自己的購買權力促使企業改進其環境行為。“就在那前后,上海日清了解到他們企業可能將被放于名單中,緊急承諾要做第三方審核,但直到現在它們都未做,這違背了其當初承諾。”馬軍回憶說。
上海日清一位專門負責此事的人員強烈質疑“第三方審核”的公正性與合法性:“誰給他這樣的權利?為什么一定是他所指定的幾家公司?我們有環保局最權威的監測報告!”
讓上海日清抱怨的還有:“公眾與環境研究中心所推薦的4家美國環境咨詢公司審核報價太高,而此中心又不承認上海環境研究中心所做的審核。”
對上海日清的指責,馬軍向記者解釋到,中心確實推薦了ERM、URS、高達等四家美國公司,因為在他看來,這些環境咨詢公司是全球最好的,它們在“水污染”第三方審核上做得最專業。
“我希望第一批作審核的企業由它們來做,如此可帶個好頭,之后做審核的企業就有了良好范本。”馬軍表示,“第三方審核是一整套環保硬件和軟件的審核,比環保局的某個節點上的監測報告更詳盡。”他認為,國內有資質的審核單位當然也可以做第三方審核,但他指出,審核過程中應該有環保組織志愿者參與。
強制性的信息公開
馬軍承認,有不少企業在他面前抱怨過,通過審核所需要的整改或更新一套環保設備得幾百萬元人民幣,而偶然遭遇罰款也就10多萬元。對于企業來說,他倡導的第三方審核實在不是一筆劃算的“買賣”。
盡管如此,“第三方審核”的出現確實有其合理性。目前國內缺乏權威的環境信息披露渠道。記者做了一個試驗,分別嘗試從幾家主要污源企業所在的上海市、廣東省、黑龍江省、河北省等環保局獲取各公司詳盡的違法資料,但一無所獲。其間還被上海市環保局法規處人員告知,“事情過去就過去了,還翻那些舊賬做什么,人家現在已經改正,再說這是家跨國公司,要查看其違規資料沒那么容易,得層層審批。”
一個可以預期的改善是國家環保總局發布的《環境信息公開辦法(試行)》將從2008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辦法》強制超標、超總量排污的企業公開四大類環境信息,并不得以保守商業秘密為由拒絕公開,鼓勵一般污染企業自愿公開環境信息。
《辦法》要求環保部門必須在環境信息形成或者變更之日起20個工作日內,以便民的方式公開政府環境信息,在15個工作日內對公眾獲取信息申請做出答復。屬于強制性公開環境信息的企業,應當在環保部門公布企業名單后30日內,在當地主要媒體上公布主要污染物排放情況。
葛學平表示,日清方面對這個新法規高度重視,他認為,如果能夠及時出臺實施細則,這個新法規將會使企業真正認真地對待環境信息公開。
“《環境信息公開辦法》的意義在于國內公眾終于獲得了參與環保的合法途徑。”馬軍說,“信息公開”本來就應該與“政府監管”和“市場調節”并列成為政府的環保管理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