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底有沒有在攫取暴利與控制風險之間的平衡能力呢?如果有,為何投資機構都要單設風控部門呢?而發達資本市場中參與期貨交易的機構為何幾乎無一例外地主要靠電腦模型實施操作呢?
8月25日晚常兄打來電話:“衛星有大麻煩了,你勸勸他挺住,有要幫忙的別客氣。這還真驗證了你那句玩笑話‘喝一頓少一頓了’”
常兄是我跟張衛星共同熟知的朋友,身證特殊。他說的“喝一頓少一頓”是指2007年初的那次聚會,七八個朋友正為股市不斷地沖關奪隘興高采烈時,張衛星兜頭一盆冷水:“大小非的定時炸彈很快會引爆,股市沒戲,趕緊跟我炒黃金吧”。
“大小非炸彈”引爆了,卻是在他話音落過一年多以后,我們曾后悔沒跟他炒黃金,但這會兒又慶幸了。那時他大講他的“高德黃金通”和“變相交易所”營利模式,聽得座中人心里發虛。我覺得黃金這東西再能大賺也總有我們搞不清的風險,有本事自己悄悄賺去吧,千萬別搞什么“集合理財”模式。給人家賺了皆大歡喜,賠了就有法律麻煩,所以我開玩笑說:“來干杯!丫不聽勸,咱跟丫是喝一頓少一頓了”。
接過常兄電話后立即與張衛星聯系,他說差不多挺過來了,就是賠得不堪回首;5天后媒體爆料,鋪天蓋地,這時再與他通話,他已嗓音沙啞

其實在那次聚會時他就說過自己在黃金炒作中已經“死”過一回了,但他又說,“正因為有過打回原點的慘痛教訓,我會更注意控制風險。”但人到底有沒有在攫取暴利與控制風險之間的平衡能力呢?如果有,為何投資機構都要單設風控部門呢?而發達資本市場中參與期貨交易的機構為何幾乎無一例外地主要靠電腦模型實施操作呢?
2003年夏,張衛星拿著一摞書稿愣頭愣腦地找到我,此前他已是我主編的雜志上頗有名氣的作者了,他搞了一本叫《三線開花》的技術分析的書,讓我作序。書稿中那黑壓壓的數字和公式,我是橫豎都看不進去,他便給我講,從數理統計的什么正態分布講起,講得他鼻孔冒汗,講得我恍若隔世開始我還問點兒啥,可每一發問他便滔滔不絕甩來一大堆讓我張口結舌的概念、數字。我只好點頭,明明聽不懂卻還裝懂地點頭。我震懾于他無比堅韌的橫掃任何異見的“一根筋”精神了,同時也心生欽佩:一個普通的知識分子,正是資本市場給他提供了無窮大的機會,他完全可以憑自身的知識和智慧“不求人”地獲取財富,改變命運,特別是像他這樣性格如此“不合群”者。
還是馮侖的話切中要害:“人要會‘知止’,要說與自己身份吻合的話,要做力所能及的事。”作為“草根學者”的張衛星,最早指出股權分置的弊端,他的“奶牛論”振聾發聵,他的“散戶代言人”的言論摧枯拉朽,但他的“代散戶理黃金通”又實在不符學者身份。他在本性上又轉換不成商人角色,他的爆倉黃金——盡管在那領域早是普遍現象——之于“學者”張衛星,卻一定是滅頂之災。
好在張衛星還有足夠的知識和智慧,更好在這回又獲得了“黃金換來”的教訓,他還會站起來,一定會站起來。但我以為在趴下的時候首先要反省的是“知止”問題——為了能再站起來,為了能站得扎扎實實。
衛星,我和一幫老友又在“北平望京樓”備下老酒和羊蝎子了,等你從焦頭爛額中逃離我想起《色戒》里梁朝偉那句著名的臺詞:無論怎樣,“人來,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