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牙貴族佩德羅的一次意外航行,將巴西這個“受到上帝恩賜”的土地暴露在行進中的“饑渴”的西方工業文明面前,并由此被動地成為國際產業鏈中的一環。富庶的巴西先后成為西方、尤其是工業革命后的歐美提供甘蔗、咖啡、黃金、棉花、鐵礦石……的“原料莊園”。
自1930年以來,在世界經濟和貿易體系瞬間崩坍的混亂中,巴西甚至整個拉美開始了重新自我發現的定位。巴西是誰的巴西?巴西的未來在哪里?從瓦加斯到軍政府,從卡多佐到盧拉,他們給出了不同的答案。
在通過私有化和利用涌入國門的外國資本釋放巴西企業的發展動力之后,巴西依靠其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站到了“金磚四國”之列。然而,這個南美大國能否真正在國際政治經濟格局中成為“決定性”力量,卻取決于巴西能否真正改變依附于西方的金融體系和工業體系以及一個從未改變過出身的農業。如何走出歷史的宿命,成為盧拉和未來巴西政府面對的攸關命題。
一望無際的綠色丘陵的起伏之間,幾幢白色的廠房很是顯眼。抬頭望去,巨大的煙囪不斷冒出水蒸氣,地面上那些排列成行的卡車正在有秩序地進出。走近一點,鏟車的巨大手臂在半空揮舞,從大卡車的后車廂里取出成噸的甘蔗丟入傳送帶。幾個小時后,這些甘蔗被榨成汁,再經過31道工序的提煉和蒸餾,西方社會如今趨之若鶩的乙醇酒精就這樣被生產了出來。
這里是位于巴西圣保羅郊區的科斯塔·平托(Costa Pinto)甘蔗提煉基地。Cosan,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糖蔗種植和加工商,同時也是世界第二大乙醇制造商,在聚集了巴西最主要的蔗糖和乙醇生產產能的中南部地區還擁有其他16個類似的生產基地,每天處理2.4萬噸甘蔗,每年生產蔗糖約300萬噸。其中約80%用于出口,乙醇酒精近10億升,其中23%用于出口。
不久前,Cosan剛剛在華爾街籌集到了12億美元,它的目標是成為全球蔗糖和乙醇燃料生產的霸主。
這個目標也許不久就能實現。在全球大宗交易商品價格上漲以及油價持續高企的背景下,大規模的蔗糖和酒精生產為Cosan帶來了暴利。從2000年成立至今僅8年時間,Cosan的年利潤已經上升到2007年的3.5億美元,成為巴西國內成長最快的企業。英國《衛報》評價到:“依靠甘蔗、糖以及乙醇酒精搭建起的穩固的產品贏利空間,Cosan相比巴西的企業巨頭巴西石油公司甚至淡水河谷,表現出了更大的發展潛力?!?/p>
在《京都議定書》等國際環保機制的推動下,乙醇酒精作為一種產業化的生物燃料得到了人們的青睞。巴西是目前全球乙醇燃料技術最先進、生產量最大的國家之一,2006年燃料乙醇產量達到175億升,出口30億升。在2007年一次與布什的會晤中,巴西總統路易斯·伊納西奧-盧拉-達席爾瓦(Luiz Inacio Lula da Silva)雄心勃勃地說,“我們可以改變目前世界的能源格局?!?/p>
巴西的能源野心不止于此。盧拉正與布什商討發起一個以巴美兩國為主的“乙醇OPEC”。同時巴西正在致力于尋求建立乙醇燃料的全球生產標準。以期標準化生產的乙醇成為全球性商品。巴西的乙醇燃料生產目前占到全球總產量的一半以上,這意味著巴西在提升了自己在鐵礦石、蔗糖、大豆等一長串國際大宗商品的話語權后,將再一次獲得乙醇燃料商品的國際定價權。看起來,巴西確實在從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邁進了。
自2003年美國著名投行高盛集團將巴西與中國、俄羅斯、印度一起列為“金磚四國”起,巴西就有了更大的雄心。2003年,正值WTO坎昆會議的最后準備階段,在巴西的倡導下,21個發展中國家建立了一個新的組織——G20集團,巴西外交部長和主要談判代表塞爾索·阿莫里姆(Celso Amorim)成為G20集團的主要發言人;2005年,巴西與日本、德國、印度一起組成“四國集團”,正式向聯合國提出旨在擴大安理會的框架決議案,作為一直懷有大國抱負、并在拉美國家中最具實力和地位的巴西,明確表達了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政治抱負。
“強大的巴西要成為國際多邊組織中的決策力量?!?994-2002年擔任巴西總統的費爾南多·恩里克·卡多佐(FernandoHenrique Cardoso)在接受《商務周刊》采訪時道出了巴西人埋藏許久的愿望。事實上,也是從卡多佐執政時代,巴西開始鋪設屬于他們自己的“強國”之路。
“從封閉到開放,這是一個艱難的過程”
一進入圣保羅州郊區的圣若澤·杜斯坎普斯,就可以看到所有的路口都有一個巴西航空工業公司(Embraer)的指向牌,如同一提到“巴西制造”,人們就會自然地聯想到這家世界第三大商用飛機制造公司。
在這片分布著各種生產和組裝車間的公司園區內,大片的空地被作為停放飛機和試飛的場地。遠處,是時時在起飛和降落的飛機,工程師們在交付之前反復測驗著飛機各個部分的性能;在身旁,是帶著各種航空公司標識的即將交付的飛機——“楓葉”標志的加拿大航空公司,紅色機尾的美國西北航空,F字樣藍色機尾的芬蘭航空……不同的航空公司,不同的飛機型號,相同的是,他們都歸屬于巴西航空工業公司從全球斬獲的203億美元訂單。
成立于1968年的巴西航空工業公司脫胎于軍工企業,從輕型飛機到如今120座E195噴氣式飛機,巴西航空工業公司40年公司史上經歷了幾個重要變化,而其中,1994年的私有化為公司的發展提供了全新契機。全新的股東和管理團隊、持續流入的投資和隨之全面復蘇的研發與技術創新,巴西航空工業公司借助ERJ145的成功進入美國支線航空市場。2001年,以27億美元的出口額成為巴西最大的出口公司,年利潤增長70.6%,這是巴西航空工業公司前所未有的利潤記錄。
巴西航空工業公司并不是巴西唯一的成功案例。來自巴西產業發展局的一份報告顯示,巴西航空、淡水河谷(Vale)等39家巴西大型公司,自1994年以來,由于相繼實施了提高效率和更新技術項目,分別達到了公司歷史上最好的運行水平和財務表現?!?994年是巴西經濟開始穩定的一年,巴西開放式公司的整體利潤水平在1994年至1995年增長了7.9%。”巴西產業發展局局長阿列桑德羅·泰克拉(Alessandro Teixeira)告訴《商務周刊》。
1994年,也正是卡多佐大刀闊斧進行私有化改革的一年。
上任伊始,卡多佐面臨的是一個千瘡百孔的巴西經濟。1960年代,由軍人統治的巴西政府開始的工業現代化,帶給巴西歷史上第一次經濟飛躍,1968-1973年,巴西國民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0%,被譽為“經濟奇跡”。然而,軍政府走的是“高投入,高增長”的經濟建設之路,資金的嚴重短缺導致巴西經濟很大程度上以負債形式依附于外國資本。借助外債實現的工業化,在1980年代,因為墨西哥債務危機的席卷而最終演變成了一場讓巴西整個國家接近破產的嚴重債務危機。整個1980年代被稱為巴西“失去的十年”。
“低經濟增長率、低投資率、高通貨膨脹率、外資流入下降、各種穩定計劃失敗?!敝袊F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拉美研究室主任吳洪英這樣歸納巴西1980年代的經濟基本特征。
卡多佐和圍繞在其周圍的經濟學界精英們認為:穩定經濟的關鍵在于通過大力削減通脹,創造一種具有吸引力的商業環境,吸引跨國公司來巴西投資,而與此同時,只有外資的大量流入才能為國內的長期發展提供一個新的健全基礎。基于這樣理論,卡多佐將1990年代初即開始的國有企業私有化運動推向高潮,甚至是深入到了能源和通信這兩個“不可觸動”的部門。
成立于1942年的巴西淡水河谷公司是世界最大的礦石生產和出口公司,鐵礦石產量占到了巴西全國總產量的80%。該公司自1997年啟動私有化,以國家鋼鐵公司(CSN)為首的Valepa.S.A財團、巴西最大的工業集團圣保羅沃特蘭蒂姆工業集團、以及美國銀行等機構成為淡水河谷的主要股東。2002年,私有化正式完成,此時的淡水河谷已在紐交所、圣保羅和馬德里三地上市。
作為1940年代由瓦加斯總統親手從美國“投機者”手中收歸國有并成為巴西國有企業象征的淡水河谷,民族主義者顯然無法理解,卡多佐為何要再一次將它推向外國資本的囊中。不僅Valepa.S.A財團是一個主要由日本、英國以及美國投資者掌控的國際集團,國家鋼鐵公司的收購款項也是從美國銀行那里取得,當然,美國銀行也以4億雷亞爾獲得了淡水河谷5%的股權。
“從封閉到開放,這是一個困難的歷程?!笨ǘ嘧粝颉渡虅罩芸坊貞涍@段經歷時這樣說道,“在一個全球化的環境下競爭,自然意味著所要付出的代價將比以往更大。”在接受某些議員就淡水河谷私有化的質疑時,卡多佐這樣解釋道,“如果我們能夠忍受短暫的痛苦,今后所獲得的長期的利益將是巨大的?!?/p>
對于私有化的爭議,在對國家電信公司的私有化一一這一拉美歷史上最大的私有化案例進程中達到了頂峰。
1990年代的巴西電信公司已經證明了自己在滿足人們需求方面的無能,在一個網絡和全球業務普及的時代,巴西當時的人均電話擁有量僅為8.4/百人,不僅遠遠不及美國66/百人的普及率,也低于拉美的平均水平。將這一落后歸結于巴西的貧窮顯然是不合適的:在巴西發展最快的圣保羅區,安裝一部電話需要等候兩年時間。巴西電信之臃腫低效顯而易見。
當卡多佐政府決定利用私有化的機會為巴西電信引入更多的資金投入到設備更新和人員配置中,卡多佐回憶道:“我不厭其煩地一遍又一遍向公眾解釋,這一選擇是最有利于巴西電信,也是最有利于大多數巴西人民的?!比欢?,那些擔心失業的員工、工會領導、感到自己的地位岌岌可危的其他國有公司雇員,以及擔心國有資產流失的學者的批評甚至是法律訴訟都紛至沓來。
1998年7月,卡多佐政府宣布出售國家持有的電信公司股份時,法院收到了來自社會各個角落多達100多起反對私有化的訴訟??ǘ嘧羯踔帘粦岩山栌盟接谢馁Y金來充實自己的口袋以迎接即將到來的總統選舉。7月29日,當拍賣巴西電信的錘音在里約股票交易所剛剛落下,幾百米開外的街道上隨即發生了大規模的抗議和對抗,上千人打著“拒絕外國資本”的旗幟參與其中,數十人受傷。
最終,西班牙電信擁有了巴西第二大固定電話公司TIM,并與葡萄牙電信共同參股巴西最大的移動運營商Vivo公司,墨西哥的America Movil公司則控制了巴西第三大移動運營商Claro公司以及巴西主要長途運營商Embratel公司。
“全球因跨國公司而緊密聯系在一起,那些能夠很好地掌控這些跨國公司而為自己所用的國家,會相應的繁榮起來,”卡多佐在自傳中這樣談到跨國公司的作用。巴西的私有化成果毋庸置疑:巴西淡水河谷公司和巴西電信公司的私有化,分別幫助國家轉移了公共債務,并帶來了189億美元的收益;1999年,淡水河谷即實現了約13億美元的贏利,是未私有化之前利潤額的4倍,巴西電信也在1998年當年進行重組,分三個地區分別進行私有化經營。如今,每100個巴西公民所擁有的電話數目從1997年的10.6增加到了2006年的20.7。淡水河谷和巴西電信成為了巴西私有化成功的范例。
然而,由外國資本流入而支撐的私有化顯得有些“失控”。如同淡水河谷和巴西電信一樣,巴西大量的私營企業、國有企業被外企合并或兼并。據統計,截至1997年,在橡膠、汽車、機械、采礦和家庭用具五個巴西最重要的工業領域中,跨國公司占到了純利潤總額的70%,而在電子與通訊領域,這一比例為79%,交通業也高達75%。
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為了獲得更多的外國投資以促進國有企業的私有化,并帶動國內產業的升級和更新,卡多佐政府通過立憲的形式為外資進入消除了各種障礙。跨國公司的直接投資自1994年間開始大量涌入巴西,1996年,外資凈流入額達到342億美元,而1994年僅為143億美元。
大筆外資以FDI的形式流入,其中變化無常的證券投資資金占到了相當大一部分,它們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的用途——用來增加巴西的外匯儲備,以鞏固穩定貨幣的成就。但當外資被用來穩定貨幣和控制物價,卡多佐政府在實現宏觀經濟穩定的同時,不可避免地落入了歷屆巴西政府難以走出的外部依賴“宿命”——不同的只是依賴的形式和效率上的差異。
“一場沒有打麻藥的手術”
很多巴西人至今還清楚地記得1993年發生在自己身邊的那一幕:每到月末發工資的那一天,超級市場門口就早早排起長隊,人們急切地希望把手中的克魯賽羅(當時的巴西貨幣名稱)在貶值之前趕緊花出去。當年,巴西的物價上漲幅度是2500%。
“這種所謂的超級膨脹,對于沒有經歷過的人,是無法想象的,”卡多佐在接受《商務周刊》采訪時感嘆道。
對經濟知之不多的社會學者卡多佐,抓住了通脹問題的關鍵一一在巴西實行的這種指數經濟中,通脹已經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只有打破這種指數經濟機制,才能從這種循環中走出,而只有通過結束貨幣調整和建立一種強有力的新貨幣來取代已經頹廢的克魯賽羅,才會有效打破這種機制。
如今被擺放在巴西中央銀行地下錢幣博物館顯著位置上的1994版“雷亞爾”,成為了挽救動蕩許久的巴西經濟的關鍵。在卡多佐和他的經濟學家幕僚小組推出的“雷亞爾計劃”中,不僅包括使用新的雷亞爾替代已經貶值殆盡的克魯塞羅,同時還包括提高利率、收緊銀根等一系列控制惡性通貨膨脹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
這一所謂的“沖突療法”拋出后即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同年年底,巴西的通貨膨脹率歷史性地降低到了22.41%,雖然這一數字依舊很高,但在接連幾年高達三位甚至四位數的通脹率下,這一降幅已然令人敬佩。要知道,整個1980年代不僅是巴西“失去的十年”,同時也是埋葬接連推出的通脹抑制計劃的“墳墓”一一從“克魯扎多計劃”到“科洛爾計劃”,由多屆政府先后出臺的6個反通貨膨脹計劃無一例外以失敗告終。
卡多佐對《商務周刊》笑稱:“是巴西足球幫了我的大忙。”1994年,對巴西人來說是非常值得紀念的一年。巴西足球在20年沉寂之后再次奪得“世界杯”。“足球的勝利讓巴西人民似乎看到了自己仍然可以成就偉大的決心。”巴西國內媒體評論到,“人們預言,這種勝利可以一直貫穿到巴西生活的各個角落,包括經濟?!?/p>
民眾信心無疑為新貨幣的發行和流通鋪平了道路。巴西產業發展局局長阿列桑德羅·泰克拉向記者介紹,1994年是巴西經濟發展的一個拐點,通脹率從1994年的50%下降到1995年1月的1%-2%,財政預算自1980年代以來首次出現30億美元的盈余,當年的經濟增長率達到了4.5%。
然而,對于卡多佐來說,新的改革思路雖然奏效,想要維系其戰果的長久仍然不可避免地需要借助外力。
自1994年7月新貨幣雷亞爾開始流通,其匯率被固定為1:1與美元掛鉤。為鞏固和穩定這一明顯被高估的匯率,巴西只有迅速增加外匯儲備??ǘ嘧敉ㄟ^提高利率、使資本賬戶空前自由化等方式,吸引外資源源不斷地流入巴西國內,成為穩定經濟的支柱。當年,巴西擁有403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其中的70%均是在過去一年中積累的。
高估的匯率帶來的另一個結果就是外貿赤字的增加。遵循著“匯率越高估,進口就越便宜”這樣的邏輯,“雷亞爾計劃”實施頭半年,巴西就出現了“進口繁榮”,外貿盈余轉變為赤字,且隨著“雷亞爾計劃”的進一步深入,赤字進一步擴大。1996年該國貿易逆差為55億美元,1997年達到85億美元,1998年為64億美元。這期間巴西經常項目逆差占GDP的5%以上。
一方面需要增加外匯儲備以保護過高估價的本國貨幣免受投機性襲擊,一方面是外貿赤字擴大,外資成為維系巴西經濟穩定的關鍵。然而,后者的大量流入反過來又造成了巴西經常項目賬戶赤字的急劇上升,到1998年底,巴西的外債余額達到2300億美元左右。
“為什么又是外債?”事實上,這一問題并未出乎卡多佐的預料之外。如今在對《商務周刊》回憶這段經歷時,卡多佐這樣說到:“就如阿根廷前總統卡洛斯曾經說過的,所有發生的一切都正如一場‘沒有打麻藥的手術’。”頓了頓,緊鎖著眉頭的他接著說:“我希望,同時也努力,讓這一改革帶來的疼痛少一點”——隨之而來的阿根廷金融危機險些再次摧垮了巴西脆弱的金融體系,顯然,這位昔日的“雷亞爾總統”說此話時有些無奈。
沒有誰愿意承受沒有麻藥的手術,但這樣的事情確實發生了,而且變得難以糾正。
“不曾遠去的莊園”
“雷亞爾計劃”所帶來的宏觀經濟的暫時穩定和私有化運動,給巴西私營部門帶來的發展動能是巨大的。巴西外交部向《商務周刊》提供的資料顯示,1997年的工業投資規模幾乎是1991年的1.5倍。以私有化運動高潮發生的1997年為例,工業投資占到了當年GDP的3%。
事實上,提高企業的國際市場競爭力和擴大出口,也是后來的盧拉政府刺激經濟發展、降低居高不下的公共債務的主要手段。一直以“憤怒的工人”形象出現的盧拉,雖然曾經在巴西電信私有化過程中對卡多佐政府進行了譴責,然而在自己的任期內,他繼續延續了卡多佐的“私有化”政策。
2007年9月,盧拉擔任榮譽主席的勞工黨提出了將1997年私有化的淡水河谷再次國有化的提議,然而遭到了盧拉本人的否決:“政府沒有討論過國有化淡水河谷的問題,因為當年的私有化拍賣是受政府尊重和保護的合法行為?!碑斎唬@樣做的前提是,作為目前巴西最贏利公司之一的淡水河谷,要保證對國內進行足夠的投資。3個月后,當盧拉會見巴西淡水河谷公司總裁阿格內利時,后者向總統保證說,該公司的投資80%在巴西境內。據悉,淡水河谷2008年的投資金額為110億美元。
從卡多佐到盧拉,相繼進行的兩輪私有化浪潮中所獲得的持續投資,使巴西企業也從初期的增加產能、更新流程、降低成本以及突破產業瓶頸,發展到了如今向外擴張和追加投資。在這一過程中,巴西涌現出了一批像淡水河谷、巴西航空那樣可以與西方相媲美的跨國公司。
年營業額達到197億美元的淡水河谷在去年入榜世界500強,排名359位??偛课挥诶锛s熱內盧的淡水河谷儼然已經是一家全球公司,這不僅僅是指其剛剛在法國巴黎舉行了一年一度“淡水河谷日”的宣傳,“還因為,淡水河谷的足跡已經幾乎遍布了全球”,淡水河谷新聞官法蒂瑪·克里斯蒂娜(Fatima.Christina)指著電子版圖上那些閃閃發亮的小紅點——意指那里已經開設了淡水河谷在當地的分支或辦事處,驕傲地對記者說。
作為世界最大的鐵礦石以及第二大鎳生產和出口商,淡水河谷在私有化兩年后即開始海外并購,第一個目標便瞅準了最大的鋼鐵市場——美國的加利福尼亞鋼鐵公司,淡水河谷拿到了這家美國三大最賺錢的小型鋼鐵廠50%的股份。1999年還未過去,淡水河谷的觸角又伸向大西洋彼岸,購得法國Usinor公司出售的鐵合金礦。此后,淡水河谷的國際化腳步一發不可收,相繼在中東、拉美進行鐵礦石和其他礦資源的投資。去年年底結束的對加拿大英可國際鎳業和目前正在進行的對瑞士礦業巨頭斯特拉塔的收購,將再一次擴大淡水河谷的國際版圖,為已經掌握在其手中的鐵礦石定價權增添砝碼。
營業額723億美元、位居“世界500強”第65位的巴西石油公司(Petrobras)、拉美地區最大的煉鋼企業Gerdau和制造汽車底盤的馬可波羅公司(Marcopolo),巴西最大的鋼鐵企業巴西國家鋼鐵公司(CSN)以及橙汁加工企業Cutrale等等,作為巴西最主要的創利集團,都先后在過去10年從國家企業成長成為具備跨國業務的全球公司。
1960年代軍政府進行的巴西工業化,是建立在有限的國內市場基礎之上的,因此不得不成為西方工業體系中的一個附屬環節·而發生在1990年代后期以石油、鋼鐵、汽車為主的巴西工業發展,則表現得更加獨立。在卡多佐看來,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于內需的擴大。
“巴西經濟發展的‘黃金時期’,正是與整個社會在1950年代至1980年代之間從農村到城市的大規模人口遷徙過程是同步的?!笨ǘ嘧魧Α渡虅罩芸方忉屨f。事實上,在1930年代瓦加斯總統開始實施進口替代工業化的發展戰略時,巴西的城市化便進入擴張時期。1940-1980年,巴西城市人口占總人口比重從31%增加到了66%,如今,這一比例已經高達80%。吳洪英也表達了同樣的觀點,“從農村涌向城市的這些新增加的一億多人口,造就了巴西國內市場消費的主要動力?!?/p>
如同19世紀末雇傭勞工代替奴隸制,使得巴西建立初步的工業化成為可能,當進行了50多年的大規模移民遷徙和城市化結束之時,巴西工業體系伴隨著“巴西制造”在全球的擴張也開始因為內需的同步增長而日漸成熟。
與此同時,大批農民向城市的遷徙,也給巴西的傳統農業結構帶來變化?!?994-1998年。巴西的農業經歷了較大的調整?!卑臀鬓r業協會主席卡洛·勞瓦塔利(carloLovatelli)告訴《商務周刊》,“在這之后,巴西農業明顯得到了恢復?!?/p>
卡多佐擔任總統期間,在農業發展上面臨的主要障礙,依然是困擾了巴西100多年的土地分配不均問題。作為葡萄牙殖民時代的遺留,為了盡快獲得產出,葡萄牙王朝將大片未開墾土地“饋贈”給了有限的一群人,在經歷了所謂的“蔗糖經濟”、“咖啡經濟”以及“棉花經濟”等輪回后,大莊園制仍然是如今巴西農業的主要土地所有形式——1%的人口控制了45%的可耕地。
社會學家出身的卡多佐很清楚一點,巴西的很多矛盾和問題源于類似土地分配這樣的社會不公平,于是一個致力于解決“無地農民”的“土地分配計劃”在卡多佐上任第二年就開始實施,這一計劃被當年的《華爾街日報》評價為“發展中國家最有雄心的這一土地分配計劃”。2002年卡多佐卸任之時,總共解決了58萬個農民家庭的土地問題,對445萬公頃土地進行了再分配。
土地問題的緩解,再加上宏觀經濟的穩定,使得農業生產計劃得以進行。2004年,巴西的農業產值恢復到了GDP的30%,同時出口雙倍增長??濉谕咚A計,“2010年,巴西的農業出口值將達到2000億美元?!?/p>
農業國際競爭力增強,與巴西的國際談判能力的增強是分不開的。2003年,在盧拉的倡導下,21個發展中國家在WTO中建立了G20集團,這一組織是為了防止在坎昆會議上出現發達國家預先商定的結果,能夠在多哈回合談判中充分反映發展中國家的利益。G20如今已經成為WTO談判尤其是農業談判中一個公認的重要對話者。
在巴西與歐盟在蔗糖上以及與美國在棉花產品曠日持久的“較量”中,巴西都在WTO的訴訟中取得了有利地位,捍衛了自己作為世界蔗糖和棉花霸主的話語權。巴西貿易談判代表塞爾索·阿莫里姆說:“巴西的談判者們有力地打擊了那些對農業貿易原則公然扭曲的行徑?!?/p>
不過,巴西顯然還未成為多邊貿易中的“決策力量”。幾百年來主導巴西經濟的主要支柱——鐵礦石、鋼鐵、石油以及農產品,雖然以跨國公司等更先進的組織形式代替了古老陳舊的作坊和莊園,但它們所面對的國際市場中,仍然是一個西方主流經濟主導的世界。老莊園主們不會因為換成董事長的名頭而有能力改變世界生產鏈條的順序,高效率的巴西乙醇巨頭本質上仍然具備莊園的特性和產業地位。
2007年,Cosan的董事長兼CEO奧米特·西爾弗伊亞·梅隆(Ometto SilveiraMello)被《福布斯》稱為世界上誕生的第一位“乙醇”億萬富翁。雖然近幾年梅隆一直試圖將Cosan轉變成為公眾公司,奧米特家族的絕對控股卻掩蓋不了其仍然是一個家族企業的本質,即使它已經在巴西和華爾街兩地上市。
奧米特家族來自于巴西西部的馬托·格羅索州,在那里,奧米特家族擁有著上萬公頃的牧場。世界銀行一份關于保護巴西熱帶雨林的報告中曾經提到這樣一個細節:1000多個家庭正在等待可以從奧米特家族的牧場租到一點地借以謀生,可以想象其所擁有的土地規模之大。自1936年梅隆的祖父在皮拉西卡巴建起了第一家榨糖廠,昔日的牧場主現在已經擁有了16個生產基地,這些基地每一個都擁有自己的生產和加工體系。以科斯塔·賓塔生產區為例,在不斷“吞食”周邊的32%和甘蔗園后,如今已經占據了近1.36萬公頃的甘蔗種植面積。顯然,奧米特是一個不折不扣的以現代工業方式生產的老莊園主。
奧米特只是巴西數個“乙醇巨頭家族”中的一個??膳cCosan分庭抗衡、在蔗糖和乙醇加工行業位居第二的Vale de Rosário,背后站著的是比亞吉(Biagi)和朱吉拉(Jungeria)兩大家族,他們的根源同樣可追溯至16世紀的葡萄牙人定居時期,如今都管理著上萬公頃的甘蔗園。
“扔掉拐杖,用自己的雙腿走路”
巴西的甘蔗業、礦山業有著難以脫胎換骨的緣起,而巴西經濟的血液——金融業從來就沒有擺脫過麻煩。
2007年12月底,鄰近圣誕,位于巴西利亞這座“飛機”城市南側“機翼”上的巴西中央銀行,已經早早擺上了七彩的圣誕樹和雪花五角星串起的彩帶。這幢深棕色的玻璃與混凝土建筑,在巴西利亞特有的藍天映襯下,顯得比平時活潑了許多。
穿過一道道安檢,記者終于走進了這座大樓。如同任何一座現代化辦公大樓一般井然有序,只是隨處可見的密碼門提醒來訪者,十幾年來,這里一直掌握著巴西經濟的命脈——雷亞爾的穩定。
“很難想象10年前的央行能夠像今天這樣平靜?!痹谶@幢大樓里工作已逾十年的雷納多-詹森·洛賽克(Rerato Jansson Rosek)對來訪的《商務周刊》記者說。的確,在1990年代末那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發生時,巴西遭受到的所有沖擊都在這幢大樓里表現得淋漓盡致。
過去10多年間,巴西的央行行長就如走馬燈似的換了一茬又一茬。1999年初,巴西金融市場動蕩不安,短短一個月便約有250億美元的凈資金流出,時任央行行長古斯塔沃·弗朗哥引咎辭職。沒過多久,由中央銀行金融政策部主任接任代理行長的洛佩斯卷入泄露金融機密、徇私舞弊、中飽私囊的丑聞當中。無奈之下,卡多佐解除了這位僅上任17天的代理行長,并提名阿米尼奧·弗拉加接任。
自1999年1月12日巴西爆發金融危機以來,為保全國家外匯儲備,卡多佐宣布實行自由浮動匯率,中央銀行不再干預市場。結果兩個星期時間,雷亞爾就持續貶值超過60%,全國人心浮動,家用電器、汽車等進口產品的價格立即上漲,許多民眾擔心政府凍結銀行存款,停止償還國債,紛紛到銀行擠兌。雷亞爾與美元的匯價跌到了2.15:1的最低水平。
卡多佐在此時起用曾經是國際金融大炒家索羅門基金會總管的阿米尼奧,顯然是看中了后者與國際金融機構良好的關系。在阿米尼奧擔任巴西央行行長期間,巴西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申請了199億美元貸款,加上世界銀行、美洲開發銀行、國際清算銀行的貸款,共計415億美元?!斑@些貸款及時緩解了巴西外匯儲備不足,在恢復了市場對巴西經濟的信心之余,也給巴西政府套上了一副無形‘枷鎖’——增收和節支雙管齊下的謹慎的財政制度?!敝袊鐣茖W院拉美研究所周志偉研究員對記者分析到。
在IMF給予貸款所附加的這種從緊的財政政策下,阿米尼奧領導的巴西央行不得不實施較高的利率政策,這加重了巴西政府國債付息的負擔,并進一步擴大了財政赤字。此時的巴西如同掉入了IMF的“無底洞”——為實現財政收支平衡,恢復市場信心,需要更多的貸款,而更多的貸款卻又反過來制約了巴西財政政策的有效性。2001年,在沒有完成外債控制目標的情況下,卡多佐又跟IMF簽訂了185億美元的貸款協議。2002年,由于總統大選帶來的不確定因素,巴西金融市場再次出現動蕩,卡多佐政府再次向IMF借款262億美元。
巴西聯邦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尼古拉·廷蓋斯(Nicolo Tigas)評價到:“IMF的藥方并沒有起到預期的作用?!彼o《商務周刊》介紹了一組數據:1997年,巴西財政赤字已高達650億美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8%。1998年巴西政府更是欠下3000億美元的內債和2000多億美元的外債。雷亞爾得不到市場的信任,持續貶值,通貨膨脹率也隨之攀升。2002年,巴西通貨膨脹率達到12.53%,為1996年以后的最高值。
“這就是全球化不利的一面?!痹诳偨Y1990年代末那場金融危機時,卡多佐這樣告訴《商務周刊》,“上百億的資金可以自由流入巴西,那么它也可以流出?!?/p>
“為了吸引投資,我們必須允許資本進出自如,雖然這樣做的結果有點混亂。”卡多佐坦言。
依照巴西的歷史慣性,思路的變革或許總能改變命運。2002年接替卡多佐成為巴西總統的盧拉,試圖“撥亂反正”。伴隨著他的上任,巴西中央銀行迎來了至今任期最長的行長——恩里克·梅雷萊斯?,F年63歲的這位波士頓艦隊財務公司前任總裁,操著一口流利的英語,戴精致的金絲眼鏡,與盧拉形成了鮮明的反差。后者曾被自己的前任卡多佐形容為“操著一口蹩腳語法的葡萄牙語。穿著不修邊幅,站在一群學者和社會精英之間明顯有些格格不入”。
雖然看上去如此不“搭”,信奉西方自由市場經濟的恩里克,幫助工會領袖出身的盧拉重新樹立了華爾街和國際金融機構對巴西經濟的信心。歷經大刀闊斧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改革,巴西經濟出現了10年來最快的增長。經濟增長的全方位還包括創歷史紀錄的外貿順差和國際收支水平,逐步走低的通貨膨脹率,以及得到較大改善的債務結構。
此時的盧拉有了足夠的底氣與IMF叫板。作為巴西歷史上第一位工人總統,他在上任伊始就對“野蠻資本主義”、“國際奸商”以及“國內投機分子”進行過猛烈譴責。2005年3月8日,恩里克宣布巴西不再同IMF續簽本該于3月31日到期的417.5億美元的貸款;2005年12月,巴西向IMF提前還清了2007年到期的約156億美元貸款。巴西媒體稱,巴西“決定扔掉拐杖,用自己的雙腿走路”。
“解除與IMF的貸款協議是巴西在實現經濟自主發展的道路上邁出的重要一步?!敝苤緜フJ為,擺脫對IMF的依賴,有助于巴西鞏固當前的貨幣和稅收政策,進而增強國內外資本在巴西投資的信心;有利于發展社會公共事業,通過本國的方式控制通貨膨脹;有利于擴大基礎設施的投資,而不需要遵循IMF貸款協議規定的比例。
事實上,這也是盧拉試圖擺脫緊箍在拉美國家頭上的“華盛頓共識”而邁出的重要一步。
擔任總統的第二年,卡多佐在自己的自傳中寫下了這樣一段話:這個新世界就像一個大俱樂部,幾乎所有的人都想進來,一窺門內那誘人的所謂“經濟繁榮”。貿易協定、外國援助、跨國公司一眾在等待著你成為他們中的一員。然而,進入這個“俱樂部”是要付費的,冷戰的“勝利者”,包括美國以及歐洲國家已經按照自己的經濟模式制定了規則:削減關稅、公司私有化、私有財產得到尊重等等。想要進入?沒問題,請先按照這個標準讓自己“改頭換面”。
卡多佐眼中的這個新世界,就是冷戰結束以后,隨著新技術革命的到來,所有國家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被緊密聯系在一起,在這個“全球化”的新時代,以華爾街和華盛頓為首的西方世界為拉美世界的發展制定了新的規則——“華盛頓共識”。
“華盛頓共識”與1960年代美國肯尼迪總統在拉美試圖建立的“進步同盟”如出一轍。如今,泛美發展銀行的大廳里還陳列著肯尼迪的頭像,它代表著西方世界在歷史上的這段共識一“自由貿易能夠控制住拉美激進主義”。世界銀行的經濟學家約翰·威廉姆森(John Williamson)是“華盛頓共識”這個術語的始作俑者。它的核心定義是:“由華盛頓為基地的機構設計給拉丁美洲國家的各種政策建議的最低公分母,即財政戒律、謹慎的公共開支方向和供給方面的稅收改革”。
當1999年拉美金融危機證明了IMF的藥方并不奏效之后,宏觀經濟的穩定讓盧拉堅定了走出“華盛頓共識”的強烈愿望。但同時值得一提的是,盧拉政府目前仍然執行的是緊縮財政政策,和為了抑制通貨膨脹而執行的高利率。解除對IMF的依賴,并不自然就可以獲得經濟的自主和持續發展。“事實上,巴西的經濟依然脆弱?!敝苤緜フJ為,雖然巴西的國際儲備近幾年來得到了較大增長,但歷史堆積下來的公共債務仍然占到了其GDP的43.5%,高額的公共債務仍是巴西政府要負擔的沉重包袱。
一個原本就是由國外資本建立的國家金融體系,即便有強者如盧拉,也無法輕易改變外資依賴的路徑。
聯合的拉美與漂泊的巴西
盧拉對于IMF的強硬,人們總是認為很好理解,因為工會出身、身為左翼的勞工黨領袖,從一開始。他就被貼上了“左派”的標簽。
2008年1月16日,盧拉在古巴首都哈瓦那見到了在拉美被視為左翼“指路明燈”的菲德爾·卡斯特羅。照片中的盧拉像孩童般的擺弄著一架照相機,在給坐在對面的卡斯特羅照相,興奮之情溢于言表。對于被稱為巴西的“卡斯特羅”的盧拉來說,卡斯特羅一直是他最尊敬和崇拜的人。這位2002年當選并獲連任的工人總統,在一開始就表現出了與這位富于傳奇色彩的前輩的遙相呼應,從公開拒絕承認巴西負擔巨額外債,到對“野蠻資本主義”的譴責,無一不帶有卡斯特羅等拉美傳統左派思想的身影。
因為一直支持委內瑞拉加入南方貿易共同體,以及對美國對伊拉克發動軍事進攻的單邊主義的譴責,盧拉與委內瑞拉的“反美斗士”查韋斯一起被認為掀起了拉美“左翼”盛行的風向。在玻利維亞、尼加拉瓜、智利以及阿根廷,代表左翼力量的政黨先后掌握了國家政權。
然而,“盧拉是一個左派嗎?”卡多佐在接受《商務周刊》采訪時提出了這樣的質疑,“事實上,他不是?!痹诶^承了卡多佐幾乎所有的自由主義經濟政策——私有化、從緊的財政政策、甚至是最初繼續了與IMF的貸款協議,盧拉并非一個左派如此簡單。
2001年,通過左派領導人重要聚會“圣保羅論壇”,以盧拉為領袖的巴西勞工黨成功發起了“世界社會論壇”大會,如今,它已發展成為能夠與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分庭抗禮的另一個世界性論壇。盧拉在世界社會論壇2001年第一次召開之時曾振臂一呼:“另一個世界是可能的!”
2007年,盧拉決定加入由委內瑞拉倡導建立的南方銀行,旨在擺脫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通過提供貸款向拉美國家施加的影響。同時,盧拉先后訪問墨西哥、洪都拉斯、尼加拉瓜、牙買加和巴拿馬,倡導開發生物能源,推介乙醇燃料,一路走來,廣泛宣傳“發展生物能源是消除貧困、自謀發展之出路”,大聲疾呼“拉美生物能源一體化”。
無論是向左走,向右走,事實上,盧拉要走的,是一條擺脫巴西依附地位的“大國”之路。而這條道路的關鍵,顯而易見,在于“一個聯合的拉美”。
在這一點上,盧拉與卡多佐不期而謀。1960年代,卡多佐曾經流亡過巴黎,在那里,卡多佐第一次認識到,“我跟一個阿根廷或烏拉圭人溝通起來要比一個法國人容易得多”。當1990年代以前巴西仍糾葛于與阿根廷爭奪拉美大陸領導權,德國總理科爾一句話提醒了卡多佐:“在巴西,你的責任是要跟阿根廷做一樣的事情。必須把你們的過去拋在腦后。你的歷史責任是要在拉美建立一個偉大的地區聯合體?!?/p>
“拉美合作,雖然聽上去如常識一般,然而不得不說,拉美這個概念其實對于巴西人來說還很嶄新。”卡多佐坦言。
自殖民地時代,葡萄牙和西班牙人就賦予了巴西和拉美其他國家不同的民族獨特性,操著葡萄牙語的巴西人身處西班牙語系的“包圍”之中,總是很難發現自己與周遭的這個世界有什么共同之處。
一個更關鍵的問題在于,“在何種程度上,我們能夠代表我們所繼承的那些共同生活的方式、制度和思想?”塞爾吉奧·布瓦爾克·德·奧蘭達在《巴西之根》一書里對自己的同胞發出了這樣的疑問。事實上,社會生活中缺少凝聚力在巴西并不是一個現代的現象,當葡萄牙殖民者們試圖在一塊陌生的土地上建立起歐洲文明的那一套方式、制度和思想,就注定了“我們仍然是這個自己土地上的流動者”這樣植根于巴西人民內心深處的困惑。
這樣的“困惑”,有可能制約巴西在“拉美一體化”過程中的努力。當人們都認為“一個聯合的拉美”是巴西和其他拉美國家應對全球化、擺脫依附性的最好出路時,烏拉圭作家愛德華多·加萊亞諾的聲音卻令人警醒。
在那本著名的《拉丁美洲:被切開的血管》一書中,加萊亞諾指出,所謂“拉美一體化”,不過是“星條旗下的拉美一體化”。在他看來,取消關稅這種使拉丁美洲自由貿易區成員國之間的商品流通逐漸不受約束的做法,其目的在于為跨國大公司的利益而重新分配拉丁美洲的資源、生產基地和市場。加萊亞諾寫到:“只要不事先打破不發達和依附的模式,拉丁美洲只能使各自的仆役地位一體化。”
打破原有的模式,事實上,是自卡多佐和盧拉以來一直努力企及的目標。然而當人們回顧歷史,卻很有可能發現一個制約巴西發展的內在宿命,自葡萄牙貴族佩德羅·阿爾瓦雷斯·卡布拉爾踏上巴西這片土地就延續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