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連綿的山巒成就了這里高低錯落的居住美感,山坡的南面陽光燦爛,北面則,植被稀疏陰冷潮濕。奧地利知名設計小組Querkraft的一個項目就位于坐南朝北的一面陰坡上,它雖位置惡劣卻整日陽光清朗,這處名為“眼光收集器”的作品為天生殘缺的“暗房”提供了一項較為完善的解決方案。
北坡建筑對陽光的渴望,使Querkraft從規劃初試階段便拋棄了傳統的建筑結構方式,鬼才設計師們天馬行空地將小小望遠鏡的結構全盤移栽至房屋構造中,為整棟建筑改變朝向,設定出向上仰視的姿態。從正面看,這處房子貌似從山體內部伸出的一架望遠鏡,兩處相對獨立的方形“鏡筒”半仰著朝向天空,似斷非連的關系預示著這處建筑并非只有一個主人。住在這里的一雙姐妹是設計靈感的來源,內外均一模一樣的兩間盒子由一處走道緊密相連,獨立人格下的血脈相連是親情在建筑中的理性體現。
建筑外部的底面及側面大部分由原木鋪建而成,既隔溫又與自然環境形成渾然的效果。主體建筑的底部與山體形成一定的夾角,這處懸空的夾角不但保證了建筑內部地面的水平,也可以起到保溫隔濕的作用。北向南向大面積的玻璃劃分,使建筑在保障一定私密性的同時能最大限度地吸收陽光。玻璃由幾乎與建筑塊面轉折線同等長度的金屬水泥框架固定,選擇此種材料不僅因為其超強的耐受度,它們所特有的工業氛圍也使“望遠鏡”更具精密儀器的氣質。

奧地利的山巒在冬季經常覆蓋著皚皚白雪,而此時是“陽光收集器”最美的時刻。雪白山體黑色枝椏間兩個詭異呆滯的大眼睛,讓初見它的人們頓生出置身異世界的感覺。站在兩個大眼睛中間,左右各一完全相同的玻璃門,進入哪一間都是分毫不差的風景。室內亦是雪白,墻面地面天棚全體雪白,與窗外墨跡點點的雪景相比這里有種世界盡頭般的寂靜與空靈。窗子在空間中不斷交錯閃現,有時頂天立地,有時只是一道光波。雪景在室內被重新切割,在這里呆的愈久你就愈會對窗子后面的景色產生錯覺,它們仿佛只是壁紙般的點綴裝飾,全白的室內空間才是廣袤無際的外部世界。
當太陽徐徐升起的時候,房子開始收集陽光。與地面平行的溫暖色澤從南面的窗戶首先登陸這里,因為空間全白,光在空氣中不斷折射,溫暖也在光的蹦跳中回蕩在屋子的空氣當中。吸光率很低的光潔內面把溫暖懸浮在了室內空間中。在寒冷的季節里,起初觸摸墻體可能會是微涼,隨著陽光的推移,光的摩擦會為冰白的墻體逐漸注入熱力,所以冬季來到這里亦不必擔心。時值中午這里便是光芒游弋的海洋,溫暖逐漸衍生成炙熱,南面和頂面透注下來的陽光在空間的裁減下略微傾斜地回蕩在略微反光的地面上。支上椅子曬曬太陽,這也許是長居北向房間的人們難以期冀的夢想。午后的溫暖交給西面的窄窗,在屋頂的陽光還未完全退潮的時候,加上一抹淡紅的夕陽色,全天候的陽光服務此時即將落下帷幕?;鹧嫦缜暗奈璧缸顬槊利?,何況太陽。設計師將這最艷麗的顏色壓縮成橫向長長的光帶,讓置身于建筑的人們可以在白色墻壁襯托下更加清晰地欣賞這動人心魄的一剎那。
每個獨立建筑內部各配一掛懸空吊爐,此物是空間中少有的點綴,它形狀如扁圓的傳統花灑,顏色死黑地赫然懸墜于空間正中,雕塑般的質感使空間不至于白得茫然。內外皆白的雪天,偶爾看一下這個黑色物體,想必可以緩解一下暫短的雪盲癥狀。吊爐的煙囪穿透天花直指天空,為每間盒子加上一根金屬天線。透明玻璃在內部空間同樣責任重大。首先充當了二層平臺的護欄角色,其次充當了衛生間的空間劃分一角。透明的塊面質感為大面積的白色增添了些許清澈靈動的氣息。這里的燈光更是少有的純粹,外露的燈軌安置上精密的射燈燈頭,無須太多,白色空間會如同培養陽光一樣將不多的光源滋長成滿滿一室暖光。
家具在空間中同樣的安靜純粹,盡量的隱藏只為這些必要的生活用具不要防礙空間的一體之美。白色櫥柜、白色臺面、白色桌子,犀薄平整如早晨的薄霧,燈槽水盆則呼應橢圓吊爐,一律的大氣圓形猶如還未綻放的淡白晨日。對陽光的追求不但實現在建筑的理性構造中,亦隱含在室內分隔及配飾設計的所有營造里。
這對姐妹能生活在這樣一座望遠鏡式的精密“儀器”中應該十分幸福。因為設計師不僅用建筑勾勒出姐妹情誼,更讓這座建筑擁有了奧地利白晝時段各種姿態的陽光。建筑在Querkraft這里也已經不再是規矩教條的尺度,它也可以上下翻轉可以肆意切割。設計師們早就可以從精密冷硬的繪圖儀器和堆積如山的建筑必讀書中解放出來,放低對建筑本身頂禮膜拜的態度,從設計的本質——玩耍來解讀它。“陽光收集器”的成功更使人們意識到,建筑設計的靈感并非一定要源自山川河流,曠野大海。一個小物件,一個小動作放大之后同樣可以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