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人民英雄敬獻花籃意味著什么?
今年國慶,胡錦濤等九常委為人民英雄紀念碑敬獻花籃,是人民共和國歷史上從未有過的事。它不僅體現了國慶紀念活動的重大改革,而且還意味著最高當局執(zhí)政理念的一種歷史性轉變。
回想59年前新中國成立的時候,天安門廣場舉行了盛大的閱兵典禮和群眾集會,會后還有大規(guī)模的游行活動。從此,閱兵典禮和有組織的群眾游行,就成為國慶慶典的基本模式。群眾游行本來應該是一種自發(fā)的行為,但是為了政治的需要(包括展現偉大的成就、表達對領袖的熱愛等等),就必須把包括大中小學學生在內的各行各業(yè)的群眾組織起來,在統(tǒng)一任務、統(tǒng)一思想、統(tǒng)一步伐、統(tǒng)一口號的基礎上進行排練。于是從每年九月初開始,以學生為主體的游行隊伍就進入演練階段。為了扎彩車、排方陣、走隊列、練團體操,全國上下不知要耗費多少人力、物力和財力。國慶節(jié)那天,當毛澤東等國家領導人登上天安門城樓,向廣場上數十萬及至上百萬游行群眾揮手致意的時候,“毛主席萬歲”的口號就會響徹云霄
這種國慶節(jié)紀念活動,已經成為舉國上下最隆重的儀式,并對人們的精神世界產生了難以估量的影響。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中國人,都經歷了這種儀式的洗禮,從而對毛澤東崇拜得五體投地。到了1966年,毛澤東在很短的時間里八次接見紅衛(wèi)兵,又把這種儀式推向極致。文革中紅衛(wèi)兵造反派的所作所為,就是這種儀式的產物,與當時個人崇拜的社會環(huán)境有著必然聯系。
凡事有利就有弊。由于大閱兵、大集會和大游行已經成為一種固定的制度,一種必不可少的隆重儀式,因此國家領導人必須在國慶節(jié)那天出現在天安門城樓上,否則就會暴露包括領導人健康狀況或黨內斗爭在內的“國家機密”。于是這種制度或日儀式也給最高當局帶來很大負擔,很多麻煩。直到1971年9月13日“林彪事件”突然爆發(fā)后,由于無法向外界交代,最高當局只好將以大閱兵、大集會、大游行為主的國慶紀念活動悄悄去掉。
改革開放以后,當局又把國慶紀念活動改成在天安門廣場放焰火、開聯歡晚會。屆時,中央領導人同樣要登上天安門城樓,以便體現一種“與民同樂”的景象。這種改革雖然比過去有所進步,但它仍然給人以高高在上的感覺,與“人民公仆”的說法形成難以自圓其說的矛盾。
如今用一種新的方式紀念國慶,至少可以從兩方面進行解讀。第一,從政治的角度來看,它表明中央新一屆領導集體已經為自己找到比較合理的定位:他們既不是解民于倒懸的“大救星”,也不是什么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而是要樹立一種繼承革命前輩遺志、實踐“執(zhí)政為民”的公仆形象。第二,從經濟的角度來看,這種紀念方式比以往節(jié)約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體現了新領導集體的確是在努力倡導一種求真務實、力戒浮華、避免浪費的工作作風。
明年就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了。大集會、大游行、大閱兵是否舉行不得而知。如果舉行,可以為新一屆領導人提供一個登臨天安門城樓的機會。但是從科學發(fā)展觀的角度來看,大閱兵不僅耗費巨大,徒具形式,而且還是冷戰(zhàn)時代的產物。因此我們從胡錦濤等常委向人民英雄紀念碑敬獻花籃的新聞中,有理由判斷這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可能不會干那種勞民傷財的事。
國慶儀式的創(chuàng)新
當今世界,以現代民族國家為政治單元。國家不論大小,都有自己的國慶日。節(jié)日的慶祝方式五光十色,多姿多彩。國慶活動本身,往往具有凝聚國民心理的作用。所以,不少國家都要舉行有領導人參加的公共儀式,以示慶賀。但各國政治體制和文化傳統(tǒng)不同,慶賀儀式也各異其趣。
中華人民共和國自1949年成立,一直采用在天安門廣場集會和群眾游行的方式,作為每年的國慶節(jié)的中心儀式。其中有幾次還增加了閱兵儀式。直到1971年發(fā)生九一三事件,臨時將集會游行改為游園活動。此后,毛澤東的身體狀況已經不允許他登臨天安門城樓檢閱游行隊伍。一年一度的國慶游行才劃上了句號。以后的領導人,在國慶35年和50周年再次舉行了隆重的游行和閱兵。明年是建國60周年,屆時選擇什么儀式進行慶賀,是一個公眾關注的問題。
我認為,包括明年在內,今后每年都可以選擇國家領導人和各界人士到天安門廣場向人民英雄紀念碑敬獻花籃方式,作為國慶節(jié)的主要儀式。堅持這種國慶儀式的創(chuàng)新,有兩點重要意義。
其一是節(jié)約人力、物力、財力。在天安門廣場舉行大規(guī)模的游行和閱兵儀式,往往要調動上百萬人員,事前排練數月,對人們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不可能沒有影響?;ㄙM的資金,更是天文數字。如果將這些資金用于解決民生的急需,也許更符合公共財政的本義。十年前,參加過開國大典并且為之自豪的李慎之先生,已經指出過放棄這種耗資巨大的慶典方式的歷史必要性。他的意見也得到了無數人內心的共鳴。隨著中國經濟的發(fā)展,國庫日趨充盈,一些官員滋長了鋪張排場的風氣。地方的政績工程、豪華慶典,屢禁不止。如果中央政府明年能夠選擇儉樸的儀式慶賀建國60周年,既是對地方政府的良好垂范,也是對奢華的官場風氣的警示。
其二是對主權在民的政治理念的宣示。我國憲法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包括國家最高領導人在內的各級官員,應當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jiān)督。以往國家領導人在天安門城樓上檢閱,廣大人民群眾在廣場上歡呼萬歲的方式,實際上暗示著一種權力關系,領導人處于權力的上位,平民百姓處于權力的下位。存在決定意識,中國人在上個世紀的幾十年間的確經歷過普通人無條件忠于領袖、億萬人崇拜領袖的歷史。當時人們樂于接受這種儀式,和國人普遍的文化心理是高度吻合的。經過上世紀70年代末的思想解放,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開始醒悟:從來沒有救世主,領袖不是大救星。不是人民應當忠于領袖,而是領袖應當忠于人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再讓人們向領袖山呼萬歲,就不合時宜了。今年國慶的天安門廣場,國家領導人和各界人士以平等的身份參與儀式,領導人以謙恭的態(tài)度向先輩表示敬意,向人民表示忠誠,這符合現代民主的執(zhí)政理念,也容易為公眾接受。如果今后每年的國慶節(jié),都能以莊嚴鄭重的儀式宣示主權在民的理念,對于推動中國公民社會的建設,將頗為有益。
對明年國慶的希望
今年國慶節(jié),以一種新的形式進行了紀念。沒有大型集會,沒有盛大閱兵,由國家領導人和首都各界人士向人民英雄紀念碑獻花、致敬。人民英雄紀念碑上有著近現代歷史敘事的浮雕。近年來國內史學界對近現代歷史事件學術上有不同的看法,海峽的另一邊對歷史也有自己的記憶和見解,但目前,在中國社會各界對人民英雄紀念碑所寄予的認同是沒有分歧的。它是對近代以來為中國的自由和進步所犧牲的,有名的和無名的先烈們的一個全國性標志紀念物。所以,每當人民共和國有大事,天安門廣場上的人民英難紀念碑就成為全國官民的矚目之地。外賓來訪也來此紀念。今年的國慶慶典,采用在人民英雄紀念碑下紀念先賢的方式,是個有創(chuàng)意的革新,這個新形式是國家在國慶日紀念儀典上的一個重大進步。
從世界的視野看,各國對國慶日的紀念有所不同。如大英帝國這樣的老牌國家,對建國日全國各地人民沒有一個認同的日子,權以女王的“官方誕辰日”來替代,它只是一個全國性假日,并沒有什么國家慶典。美國的國慶也只是“獨立宣言”紀念日,由美國人民自己慶賀,并沒有耗費巨資的大型的國家慶典或閱兵傳統(tǒng)。俄羅斯的國慶節(jié)現在是6月12日,1990年的這一天,俄羅斯聯邦最高蘇維埃通過并發(fā)表了主權宣言,宣布俄羅斯主權獨立。目前俄羅斯每年的國慶節(jié)也沒有慶典,只是一個全國性假日。當然不同國家有自己對國慶的紀念的不同方式和紀念內容,如法國每年還在閱兵,但這既不能說明法國強大,也不說明這是一個最好的國慶紀念方式。多數發(fā)達國家并不在國慶日大閱兵。中國的大閱兵也是當年“一邊倒”時從蘇聯模式學來的,如今中國已有了自己的獨立的發(fā)展路子,仿蘇式的國慶“逢十”大慶的大閱兵可不必再行效仿。何況炫耀軍事力量的閱兵,也不代表人類文明的未來方向,它只是代表人類的過去,代表在野蠻時代,在“叢林政治”的世界上,人類不把自己武裝到牙齒就無法安全生存的狀態(tài)。在“叢林政治”的人類歷史上,沒有一個軍事強國可以長盛不衰。那種軍事強大的榮耀都是暫時的。瑞士人在中世紀一段時間曾是軍事上最強大的國家,能征善戰(zhàn),但國民并不能長久幸福,最后走上現代文明的和平發(fā)展道路后,反成了人類文明的一種楷模。
中國改革開放已30年,盡管社會有了很大有進步,但人民的生活仍不很富裕,特別是很多農村和中西部地區(qū)人們的生活還是較貧困的。50周年大慶,已花了大量財力重修北京和天安門廣場,今年奧運會對北京又進行了大量投資改善交通市容,當前國家如有剩余財力,應在災區(qū)、中西部和教育上加大投入,首都不必錦上添花了。明年是共和國60周年大慶,希望領導人能走出傳統(tǒng)模式,繼續(xù)沿用今年的方式,辦一個簡樸有意義的國慶儀典。還可在紀念碑前點燃紀念火炬,為中國社會走向政治文明做出一種標示。在國慶日,對那些為國家自由和進步而犧牲了的國民進行紀念,比用國家軍事力量進行炫耀能更好地引起后人對先烈理想、精神的追思和傳承。
責任編輯 吳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