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中國外科之父”之稱的裘法祖先生(1914年12月6日-2008年6月14日)是醫學教育家,中科院院士,德國聯邦十字勛章獲得者。他精準的刀法,被醫學界稱為“裘氏刀法”。裘老行醫一流,世人有目共睹,然其之所以被稱為“中國外科學之父”,并受到學界和患者群體無上的尊重,則還需歸因于做人與處事的高明。做人、做事、做學問三方面之集大成者,是為“泰斗”。他曾說:“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學問要不知足。”人們稱其為“三足箴言”。“三足箴言”是裘老知行合一的處世哲學觀,如長江中無數朵美麗的浪花,擷取幾朵,共同領略。
做人要知足
老子曰,罪莫大于可欲,禍莫大于不知足。對享樂的貪婪歷來是人性的大敵、罪惡的根源、災難的禍因。佛家倡導“無欲”,道家遵從“無為”,所謂知足常樂的道理,就體現在做人的知足。
裘老是個淡泊的人。一次,楚天金報的記者對他采訪完畢,提出要送他回家。起初裘老說:“沒有坐的地方,不要進去。”記者還以為是謙虛之詞。等到達裘老的家,記者不敢相信他的住房。五十多平米的兩室一廳,沒有新式家具,沒有多余裝飾,擺設都沒有,干凈整潔。
單位原本分給裘老兩套相鄰的住房。一個偶然的機會,他的夫人在窗前聽到樓下小孩在數她家的窗戶。“這都是裘法祖家的房子”,一句兒童的戲言,卻引起了裘老的不安。于是主動要求退出了其中一套。老人住宿簡樸,并不是因為缺錢。他將自己獲得的140多萬元獎金全部捐出,設立普通外科醫學青年基金,為年輕人追求事業提供機會。
一身正氣,兩袖清風,三餐飯飽,是他做人與生活的寫照。用自己獲得的獎金改善住宿條件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更何況在當今市場經濟大潮的今天,房地產開發如火如荼,像裘院士這樣的大家,歸國報效祖國的醫療事業,又經歷了文革那些艱苦的日子,卻依然忠誠地熱愛著自己的事業。入住宜人的別墅小區療養身體,不僅無可非議,也是眾人所期待的。可是裘老打破常規、知足而樂,習慣于簡樸的住宿條件,一住就是50年,而對年輕人卻慷慨地設立基金。其知足而樂、薄己厚人的風范,是學界的一面旗幟。
做事要知不足
人貴有自知之明,人心無止境,做事要知自己的不足。每當媒體面對裘老帶有神話般的崇拜,問他是如何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時,他總是謙虛地回答:“我只是一名外科醫生。”做事的自知之明,在于懂得自己想要什么,做了什么,哪些不足。“知不足”,就能在做事中正確地評估自己,獲得尊重。
2001年武漢市頒布年度科技進步獎,排一等獎首位的是《體外培育牛黃》。在該項目中,裘老排名第二,排名第一的是裘老的學生、同濟醫院外科教授蔡紅嬌。千百年來,牛黃一直靠宰牛現取,而牛黃即牛的膽結石,只有千分之二的概率出現在牛體內,牛黃之價高于黃金。裘老帶領的研發團隊成功地解決了這一世界性難題,但是當問及:“院士怎么排在學生之后?”裘老情緒激動地說:“當然應把她的名字放第一位,成果是蔡教授花十幾年心血完成,我只是對她有些支持,憑什么名氣大些就應該排第一?”
事實上,裘老當時還不是院士,這一成果對評選院士大有幫助,況且在課題實施的過程中,從申請科研經費到赴京評審,他都悉數主持。裘老一直堅持,只有弟子做的更好,科學家才是成功的。作為園丁,花開祖國大江南北的各地醫療戰線,是他的驕傲。
面對可以歸于自己名下的學術利益,裘老毫不動心,因為他擁有一顆處事知不足的平常心和對學術強烈的敬畏感、正義感。他說,他并不認為名字放在學生之后就沒有面子;相反,名字放在學生前面,他才覺得丟臉,因為那是欺世盜名的事。裘老潤物無聲,用不為學術利益而動的實際行動批評了當前學術界的一些不正之風,“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裘老甘為人梯,我們卻對其高山仰止。
做學問要不知足
成功無止境,學亦無止境。德國哲學家叔本華認為,人因不滿足而痛苦,于是拼命追逐,一旦滿足后,又倦怠無聊起來,于是又不滿足,開心新一輪的追逐。人類社會的發展就是在不知足的欲望下,波浪式前進、螺旋式上升的。
裘法祖的手術刀法精湛,解剖細致、層次清楚、出血很少,據說下刀劃破第一、二張紙,絕不傷及第三張,專家折服地稱之為“裘派刀法”。這歸功于他早年留德時的一段難以忘懷的求學經歷。26歲獲得博士學位后,他留在慕尼黑大學附屬醫院工作,然而德國人不允許剛畢業的學生持刀,要先做助手。黃皮膚的中國人,能夠出國留學,并在德國醫院工作已經屬于優等中的優等,然而裘老并不滿足,他用勤奮獲得導師的賞識,繼續攀登科學的高峰。二戰爆發,裘老在德國前線有了做大手術的機會,醫術迅速提高。隨后,被提升為外科主任,而由中國人擔任外科主任,在當時德國尚沒有先例。
桃李滿天下的裘老并不自滿于已經擁有的成績。前年十月,一次老人在外科查房,記者和攝像機前呼后擁,一聽是裘老來了,各房的病人及家屬紛紛起身迎接這位仁愛長者。做學問,裘老永不知足。他說,不去看看病人,回去后能睡得著覺嗎。他對病人負責的垂范,早、中、晚三次查房制度,在同濟醫院一直沿襲。
年過九旬的得道名醫,只需將幾十年的從醫經驗挑選一些傳授給學生,就能使人受益匪淺,或者做做理論性研究就是對中國醫學的不遺余力。已身為學界泰斗的裘老并不需要到病房示范炒作以表現自己的責任心,全憑對患者的責任心和對學問永無止境的追求。醫者,仁術也。楊叔子院士這樣概括裘老:“仁是做人,術是才能。”做學問,用不知足給病人以安全感。誠心愛病人,病人恒愛之;持嚴謹學問態度,人們將其載入學術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