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和寫文章一樣,也存在著哪些話先說哪些話后說的結構安排問題。說話,既可以按順敘說,也可以用倒敘說。用倒敘說話,可以構成懸念,掀起波瀾,極大地吸引聽者的興趣。
一、結局前置
常規順序是先談事物的發生、發展,最后談結局;而“結局前置”,則是先說事物發展的結局。有人在介紹以色列一樁綁架嬰兒的真實案例時,就用了“結局前置”的方式開講:
以色列法海市丹尼爾農場的一名農夫到地里收摘西瓜,突然聽到一只大西瓜里傳出嬰兒的陣陣哭聲。他小心地割開西瓜,里面竟是農場主丹尼爾兩天前失蹤的兒子尤里。
這樣奇異的開頭,讓人產生了許多好奇和懸念:嬰兒為何在西瓜里啼哭?嬰兒是怎樣進到西瓜里的?為解開這些謎團,聽話者只好心平氣和地等待著說話者娓娓道來。原來事件有著這樣奇特的緣由:
以色列海法市農場主丹尼爾,將只有7個月大的孩子尤里交給保姆莎拉照看。莎拉為了向丹尼爾勒索一筆“贖金”,就與男友密謀,想綁架尤里。但丹尼爾家里戒備森嚴,莎拉無法把尤里帶出家門。于是,莎拉就從地里摘來一只特大的西瓜,切開后挖出瓤,將尤里放進西瓜里,再用膠把西瓜皮粘好。為了防止尤里窒息死亡,莎拉又在西瓜皮上開了不少小孔。此后,莎拉就把這只西瓜送回瓜地,并囑咐男友悄悄把西瓜取走。沒想到,她的男友當天因為偷車被警察拘留,無法到地里取走西瓜。兩天后,一名農夫到瓜地里收摘西瓜時,聽到了西瓜里傳出的嬰兒哭聲。農夫打開西瓜,才發現,這個嬰兒正是丹尼爾失蹤的孩子尤里。
警察接到報案,立即逮捕了犯罪嫌疑人莎拉。
這里,說話者用奇特的結局——一只大西瓜里傳出嬰兒的陣陣哭聲——開頭,巧設懸念,極大地吸引了聽者的注意,使之耐心而有興致地聽下去。如果說話者不用超常規的倒敘,而是采用常規的順敘,那么話語的吸引力就會大打折扣。
二、目標后置
人們在談論如何實現目標時,按常規總是先提出目標,后闡述如何實現。而“目標后置”則是先談如何實現,后說目標。有這樣一則《別有用心》的故事:
一個男子晚上到女朋友家去串門,女朋友的父母見狀,借故一起外出,好讓他倆談情說愛。
家里安靜下來,男子對女友低聲說:“親愛的,你不介意我關掉外面走廊上的電燈吧?”“不。”她低聲回答。于是,男子關掉了走廊上的那盞燈。“你不介意我再關掉房子里的燈吧?”男子接著說。“不。”她羞答答地說。于是,男子又關掉了房子里的燈。“親愛的,我連桌上的臺燈也關掉,好嗎?”男子滿心欣喜地悄聲問道。“好的。”女友的頭埋得更低了。當黑暗籠罩四周時,男子得意地說:“親愛的,瞧瞧我手上的夜光表,你看它值不值兩萬元錢呢?”
男友詭異言行的目標是要向女朋友炫耀這塊夜光表。為達到炫耀的目標,他沒有先告訴女友這塊夜光表多么之高級,而是先說些“有助實現目標的信息”——一步一步地關掉所有的燈光——并以此誘發女友一次一次產生錯覺,逐漸使女友的注意力發生轉移,情緒發生變異。當電燈全部被關了以后,男友所要執行的行為,卻是要向女友顯示夜光表的質量和價值。男友行為的廬山面目,讓女友的情緒得到釋放,大有“天哪,原來如此”的感覺。如果男友按常規順序——先說“我有塊高級的夜光表”,再一步一步地問女友“是否可以關燈看表”——那么,男友曲折波瀾、幽默風趣的談話效果也就蕩然無存了。
三、先賓后主
本文所說的“賓”是指次要的談話信息,“主”是指主要的談話信息。常規順序是先說主要的談話信息,后說次要的談話信息。而“先賓后主”則是恰恰相反。
有位廣告專業的畢業生去求職。他來到某報社總編室問道:“報社需要一位好編輯嗎?”
總編上下打量他以后,搖了搖頭說:“不需要。”
“那么,記者呢?”
“也不需要。”
“印刷小工要么?”
“目前還不缺。”
“那你們一定需要這個。”說著,這位大學生從公文包里拿出了一塊制作精美的牌子,牌子上面寫著:“額滿暫不雇用。”
總編一看,笑著對他說:“如果你愿意的話,請到我們的廣告部來吧!”
顯然,這位大學生需要的主要信息是報社廣告部是否缺人。按照常理,他與總編談話最先詢問的,應該是廣告部是否缺人,只有遭否決后,才會再問與他專業不對口的其他崗位。如果他真按這個次序說話,那么他出示的那塊“額滿暫不雇用”的廣告牌,即使做得再好,總編也會搖頭拒絕。然而,他一反常態,既使用了有新意的“亮牌”辦法,又采用了“先賓后主”的說話方法,使求職敘述有波瀾、有新意。正是這種創新性,才讓總編的看法發生了180度的大轉彎。“先賓后主”的說話方式,為他的成功求職,立下了汗馬功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