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現代的很多大師,不僅是學術上的典范,更是做人的楷模,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的交際之道,所展現出來的人格魅力,很值得后人學習。借鑒他們人際交往的成功經驗,定能為我們的交際增添光彩。
梁啟超:寬 容 大 度
1926年3月8日,因患尿血癥,梁啟超入住協和醫院。經檢查,醫生發現他的右腎中有一個黑點,診斷為惡性腫瘤。割除右腎解剖以后,果然看到其中有一個大如櫻桃的黑點,但卻沒有癌變。要命的是,病人尿中依然帶血,且檢查不出病因所在,于是復診為“無理由之出血癥”。梁啟超被西醫“割錯腰子”事件一經傳出,社會輿論大嘩,包括陳西瀅、徐志摩等都嘲諷西醫拿“病人當試驗品,或當標本看”。可這時的梁啟超在《晨報》上發表“我的病與協和醫院”,談了他的看法:“右腎是否要割,這是醫學上的問題……當時是否可以‘刀下留人’,除了專家,很難知道。但右腎有毛病,大概無可疑,說是醫生孟浪,我覺得冤枉……出院后,直到今日,我還是繼續吃協和的藥,病雖然沒有清楚,但是比未受手術之前的確好了許多……我盼望社會上,別要借我這病為口實,生出一種反動的怪論,為中國醫學前途進步之障礙……”他的寬容,言之鑿鑿,情之切切,確實讓后人滿懷敬意。
在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上寬容別人,大多數人可能做得到,但是,在涉及到人生、生命、使命等重大事情上,還能寬厚待人,就絕不是一般人能輕而易舉做得出的。梁啟超莫名其妙地被醫生做錯了手術,可自己竟然不計較,還為醫生辯護,如此寬容大度,彰顯了大師的非凡人格。在動輒就討說法、打官司、要賠償的物欲橫流的今天,大師的做法是否能給我們一些深入的思考?
聞一多:熱 心 助 人
“七七事變”發生后,聞一多與華羅庚一起隨“西南聯大”搬遷到了昆明。當時,日本飛機經常對昆明城區進行轟炸,為了安全起見,聞一多全家移居到昆明北郊的陳家營,華羅庚全家移到了離城較近的黃土坡。不久后的一天,華羅庚租住的房子遭到敵機的空襲被炸毀,正當華羅庚為怎么安身而發愁的時候,聞一多聽說后,主動找到華羅庚,真誠地邀請華羅庚與他家同住。聞一多家人口很多,他的住處也不寬敞,一開始,華羅庚謝絕了聞一多的好意。但聞一多多次誠懇地勸說,再加上華羅庚實在也無法可想,華羅庚一家就搬了過來。這樣,聞家八口人和華家六口人擠在狹小的空間內,當中用布簾隔開,開始了兩家人隔簾而居的簡陋而其樂融融的生活。后來,華羅庚特地寫了一首七言小詩“掛布”,真實記錄了他們兩家那段日子的生活:
掛布分屋共容膝,豈止兩家共坎坷。布東考古布西算,專業不同心同仇。
小詩既通俗又風趣,是兩個家庭共患難的真實寫照,那種真摯的情誼、豁達的態度躍然紙上,同時也反映了我們國家遭遇的苦難,表現了中國人民抗日的堅強決心。
自己已經非常困難,但是看到比自己更困難的同事,憐憫之心油然而生并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這種雪中送炭的熱心助人的品質,尤其難能可貴。我們在交際場上,不少人也有助人的熱情,但往往熱衷于“錦上添花”,真正主動幫助別人的人還是太少,特別是自己也處于困境的時候。在這一點上,聞一多先生無疑為我們樹立了榜樣。
竺可楨:不 計 前 嫌
1936年,曾被稱為“浙大保姆”的竺可楨在浙江大學任校長時,極有才氣的教授費鞏對竺可楨非常不滿,在開教務會時,當面對他進行冷嘲熱諷:“我們的竺校長是學氣象的,只會看天,不會看人。”竺可楨卻沒有睚眥必較,只是微笑不語。不久,竺可楨不顧“只有黨員才能擔任訓導長”的規定,認定費鞏“資格極好,其學問、道德、才能為學生欽仰而能教課”,照樣請他做訓導處長。
浙江大學因為戰爭而西遷,很有俠氣卻又脾氣暴躁的物理學家束星北卻把這些責任算在校長竺可楨的頭上。于是,他一路上跟在竺可楨的后面,數說他的種種不是。竺可楨雖然并不欣賞束星北的這種作風,也只是一笑而過。后來,盡管和束星北私交不深,他卻力派眾議,將他評聘為教授,并經常為保護這位有才華的教授而費盡周折。
身處職場,作為上司,你有沒有對抱怨、嘲諷甚至侮辱自己的人付之一笑?你有沒有容人的胸懷和氣度?你有沒有在下屬對你不尊重后還能不計前嫌唯才是舉?如果能做得好,你一定能贏得下屬的尊重,你的工作一定會一帆風順,你的業績也一定不停地攀升。
季羨林:勇 擔 責 任
1999年,吉林攝影出版社出版了“二十世紀中國著名作家散文經典叢書”一套,收入了一百多位作家的作品,每人一集,季羨林先生名列主編。這本來是一件好事,可出版社和編輯的人卻把好事辦砸了:很多作者或遺屬不知情,構成了侵權。于是,二十多位作家訴諸法律。這樣,作為主編的季羨林首先發表了一份聲明,他說:“一些作家對吉林攝影出版社的侵權行為訴諸法律,既是維護自身權益,也是就這一典型案件提請以法律武器對著作權領域日益猖獗的違法活動予以有利打擊。我對此完全支持。這一立場不因為叢書標明由我主編而有所改變。”接著,他就“主編”一事做了說明。他強調,“名”只是被別人拿去“掛”的,至于操作過程、幕后事宜,一概不知。雖然如此,他還是沒有推卸責任,他鄭重說明:1.因我掛名主編,使出版社遂行其對讀者的廣告作用和對讀者的蒙蔽作用,我愿承擔我應承擔的責任。2.任何人以我擔任主編為名,甚至借口對我的“保護”,以開脫侵權者的法律責任,則是不對的,完全不符合法治精神,也是我所不能接受的。
在我們的交際場上,很多人在面對名利、誘惑時趨之若鶩,在需要承擔責任時就逃之夭夭,這樣往往導致人際關系緊張,出現不和諧的局面。其實,在日常交際中,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把自己應該擔負的責任扛起來,不推諉、不逃避,以人格的魅力去贏得他人的尊重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