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水看點
◆寧做二奶,不嫁窮人
這句石破驚天的壯語出自某門戶網站一篇熱貼。該帖作者自稱出身貧困農家,雖上過大學但只能找到月薪1800元的工作;又看到身邊有和“窮人”結婚而背起沉重負擔的例子,由此告誡像她一樣的農家女:“要嫁就嫁得好一點”、“哪怕做二奶,也千萬不可嫁窮人”。
◆要是我當韓寒他爹,那下一秒就把他打死
對于韓寒放言如果自己當作協主席,下一秒就解散中國作協,河北省作協副主席談歌如是回擊。談歌認為當下一些年輕作家作風浮躁,對于未讀過的傳統文學作品輕易否定、大放厥詞,這種行為十分“令人厭惡”。
◆美帝國主義已經到了窮途末路
伊朗總統內賈德在接受專訪時指責美國對其他國家、民族的利益及尊嚴構成挑戰,他認為美國在各個方面都面臨僵局和不斷失敗,已走到窮途末路,他們的思想、文化和道德也不再具有吸引力。
◆“解放軍”終于來了
在終于盼來央行降息的消息后,SOHO中國董事長潘石屹無限感慨。“想盡一切辦法保存實力,活下來,等待‘解放軍’”,這早已成為陷入危局中的開發商們惟一的選擇。而央行降息這一利好消息無疑令他們歡欣鼓舞。
(小洛 摘編)
大師的幽默
大師的幽默
●五四新文化時期,胡適在提倡白話文的一次演講會上,用“打油詩”發言說:“文字沒有雅俗,卻有死活可道。古人叫做欲,今人叫做要;古人叫做至,今人叫做到;古人叫做溺,今人叫做尿;本來同一字,聲音少許變了,并無雅俗可言,何必紛紛胡鬧?”
●章太炎在日本填戶口調查表:“職業:圣人;出身:私生子;年齡:萬壽無疆。”
●劉半農作《教我如何不想他》,經趙元任譜曲,傳唱甚廣。十年后,劉與觀眾見面。一女青年說:“原來是這樣一老頭兒。”由此劉回家后寫了一首詩:“教我如何不想他,可能相共吃杯茶?原來這樣一老朽,教我如何再想他?”
●蕭伯納在上海見到魯迅,說:“他們稱你是中國的高爾基,但你比高爾基漂亮。”魯迅回答說:“我更老些,還會更加漂亮。”
(艾米 輯)
口水笑談
王菲個性訪談錄
王菲的“個性十足”幾乎像她本人一樣出名。在娛樂圈多年的摸爬滾打讓她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常常酷姐兒個性發揮得淋漓盡致,噎得一眾記者個個啞口無言。
1.問:《你快樂所以我快樂》中“你”指的是誰?
答:泛指,愛誰誰。
2.問:(和竇唯離婚后)童童的撫養權問題怎么解決?
答:判誰誰養唄。
3.問:新專輯和以往有什么不同?
答:從封面到歌曲的名字都不一樣。
4.問:你剪了短發,以后如何為洗發水代言呢?
答:短頭發就不洗頭了么?
5.問:聽說你在新專輯宣傳前高燒病倒,現在身體感覺怎樣?
答:還好,沒什么大病,就是偶爾暈一暈。
6.問:能否透露一下此次演唱會你會采用什么新造型?
答:肯定不會穿舊的。
7.問:你平常出外演唱會也會帶著童童么?
答:不一定,我要看看她的檔期。
8.問:我看著你的臉覺得遙不可及,跟仙女似的,太瘦了。
答:你怎么知道仙女瘦啊?
9.問:你的感情失敗過好多次,是否跟你的性格有關?
答:我失敗過好多次么?
10.問:你覺得人生中什么最精彩?
答:我的人生還沒過完呢,怎么現在問我這種問題?等我臨終前再告訴你吧。
(阿微 輯)
口水典藏
熱播婚姻劇中的經典臺詞
2003年至2008年,每年起碼有一部婚姻劇熱播,其中一些為人們津津樂道的經典臺詞,有趣之余,也多少折射了國人婚姻觀的變遷。
2003年:《結婚十年》 歲月留下一地雞毛
“結婚就像掉進坑里一樣。”
“一等男人家外有家,二等男人家外有花,三等男人到處亂抓,四等男人老婆不在家。”
2004年:《中國式離婚》 中國人離婚的三種原因
“心的背叛的嚴重程度遠在身體的背叛之上。……你心都不和她在一起了,身體還要和她在一起,不僅對你不公平,對對方也是一種欺騙和侮辱。”
2005年:《臨界婚姻》 無性婚姻的難言之隱
“是向生活妥協,還是聽從自己的心?”
2006年:《新結婚時代》 還原婚姻的社會本質
“結婚不是嫁給了某一個人,而是嫁給了這個人的全部社會關系總和。”
2007年:《金婚》 解剖“后婚姻階段”的親情
“半世紀牽手,養兒育女柴米油鹽,苦也恩愛樂也恩愛,磕磕絆絆終不悔。五十年同心,事業家庭酸甜苦辣,哭也甜蜜笑也甜蜜,風風雨雨永相隨。”
2008年:《我們倆的婚姻》 關注年輕人的婚姻磨合
“這年頭,要找個人談戀愛容易,但要找個你覺得合適,人家又覺得你合適,甚至能發展到談婚論嫁的地步,那實在是太難了。”
(溫言 輯)
口才前線
對話蔣友柏:我對政治沒興趣
談蔣介石和蔣經國
人物周刊:我們的提問不妨先從稍沉重的話題開始。在大陸,對前政治領袖的評價會有一個說法——三七開,你今天怎么看待你的祖父?
蔣友柏:對我來講,他就是一個家人,一個慈祥的祖父。他對我很好,沒有罵過我,我們可以跟他玩。至于你要問的功過等問題,我認為——我很自豪的是,我姓蔣。這個姓氏,是我這一輩子最珍惜的。
談家庭和成長
人物周刊:從“第一家庭”成員到突然去到北美,你,或者你的家庭是怎么適應一直高高在上,然后回歸普通人生活的?
蔣友柏:我不是走下來,是被打下來的,我沒有選擇的余地。那時我還小,誰會對一個小孩子解釋這些事情呢?
人物周刊:中國有句古話,“君子之澤,三世而斬”,你對這句話怎么理解?
蔣友柏:我讀過很多古訓,但都是碰到了才理解。譬如說成家立業,我以前都不懂,立業才成家嘛。錯!成家才有可能立業,為什么?成家后心態開始穩了,有責任了,你才會專心地立業。我覺得人在30以前必須要沉淀,不然到了30歲要成功的時候,你的苦難就會來臨。
談公司和商業
人物周刊:為什么選擇從商?也許可以做老師,搞藝術啊。
蔣友柏:老師沒錢賺,搞藝術的死了才賺錢,夠直接吧(笑)。
人物周刊:有沒有客戶因為你的蔣家后人身份,會和你做生意或者不做?
蔣友柏:我還真沒碰到過,他們不會去談這個問題。這個很自然,商人 “在商言商”就是了。
人物周刊:那么蔣家后人是你經商的資產還是負累?
蔣友柏:我只知道他們就是我家人,是我的長輩。我不會涉足到所謂的政治,政治對于我來說,完全沒有意義。
談大陸和中華文化
人物周刊:你怎么理解中華文化?
蔣友柏:不管是從現在還是從歷史來看,有一點我覺得是要堅守的——就是我很不喜歡要把中國現代化,這一點我非常不能夠接受。“現代化”三個字,就是要“反傳統”。我認為中華文化在于傳統的傳承,這個是不可以偏掉的,可以重新詮釋,但是不要去鄙視。
(來源:《南方人物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