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人杰地靈,“八桂大地”美不勝收。不過,就像是一首廣西民歌里唱到的那樣——“最美還要數桂北”。美國《國家地理》推薦給西方游客一定要去的中國旅游觀光地有兩個,一個是西安,一個就是桂北。
桂北是一個大概念,籠統來說,是指桂林及其以北的地區;嚴謹地講,則包括桂林、靈川、資源、龍勝、興安、三江、觸安等地。許多人只知道“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山水甲桂林”,卻不知道在桂林的北邊,卻有著比桂林山水還要“甲天下”的山水。想當年,桂系的領軍人物、曾經做過中華民國代總統的李宗仁先生就曾感慨道:“廣西山水,獨秀桂北。”桂北被稱為21世紀旅游觀光業的“最大發現”,仿佛一個美麗的姑娘,一直被人忽略,卻一直美麗如昔。如果你是一個背包客的話,就來桂北吧。選擇這里的任何一處農家住下來,在一天的任何時間推開任何一扇窗戶,都會有一幅絕美的山水畫撲面而來,沒辦法,你是躲不掉的,沒有更多的原因,只因為這里是——桂北。

靈秀熔巖
桂北的山最常見的是桂林山水畫里那種筍尖狀的。這是典型的喀斯特巖熔地貌,卻正迎合了詩畫作品中那種“仙境”的感覺。
桂林市區有200多座石峰,相對高度平均不超過74米,市中心被喻為“南天一柱”的獨秀峰僅有60米高。但是因為它們是聳立于平原之上,便平添了一些挺拔感。在桂北,像桂林市區那樣的石峰簡直浩如煙海,數不勝數。許多石峰雖嶙峋凜然,卻不失陰柔之美,每一座石峰似乎都含情蘊意。桂北是屬于女性的,曲線柔美,高低錯落,連這里清新的空氣都飽含著美麗的靈氣。
在遠古時期,桂北一帶是煙波潔淼的淺海,海洋里生長著無數的珊瑚和腕足類古生物。這些生物死后留下大量石灰性骨骼遺骸,在桂北一帶沉積為厚厚的石灰巖,有的地方竟然厚達3000多米。在一次次的地殼構造運動中遭遇強大的擠壓力時,石灰巖裂隙、破碎,形成了數不勝數的挺拔的石峰,如一個個亭亭玉立的少女,屹立在水秀田豐的桂北大地,也成就了以喀斯特地貌著稱于世的桂北風光。
完美丹霞
世界地質學會幾年前曾在廠西召開年會,會議期間,100多位中外地質學家專程考察了距桂林100多公里的資源縣云臺山八角寨喀斯特地貌。不來則已,一來都“嚇”了一跳。一到資源,這些地質學家便都驚嘆,如若當年先到了資源縣,那么地質學詞典中的“丹霞地貌”可能就會冠名為“資源地貌”了。資源的“丹霞之魂”(專家贊語)遠比廣東丹霞山所表現出來的喀斯特地貌發育特征更豐富,更典型,更完美。
八角寨國家森林公園的云臺山區方圓40平方公里,1.3億年前白堊紀時期的紅色沙礫巖,受風化、水流沖蝕,在這里形成了大片壯觀的丹霞地貌。八角寨的主峰海拔818米,因主峰斜生了八個翹角而得名。主峰的東、西、南三面都是懸崖絕壁,只在西南坡有一條古老、陡峻、崎嶇的山路可以登上山頂。在豁然開朗的峰頂上,竟然出現了一方3000多平方米的平地,可以鳥瞰整個景區。極目四望,危崖峻拔,群峰矗立。經常可見的云海、云帶、云濤、云湖等奇景使這里的景色更是氣象萬千。怪不得有人突發奇想,來這里辦舞會,恰好就是一個不用特技營造的“仙山舞池”啊!
龍脊梯田
來到桂北,一定要去龍脊山,一定要去看看那曠世杰作——龍脊梯田。
著名的龍脊梯田位于桂北的龍勝,集壯麗秀美于一體,震撼游人,堪稱天下一絕。從元朝開始開墾的龍脊梯田,大約于明末清初才得以完工,前后竟打造了四五百年。

龍脊梯田最高處海拔880米,最低處海拔380米,占地面積4平方公里。可惜筆者來到這里時,梯田還沒有放水。一大早我們便趕上了山頂,結果既沒看到日出也不見梯田有水面如鏡。當地人說,還要過些時候才會放水灌田,好不掃興。最可靠的消息:要看梯田里的水色,最好的時間是舊歷四月十五以后的半個月。
在1號觀景點“七星伴月”附近有一棟木質“壯樓”占據了最佳觀景位置,當地朋友說那是一位美籍華人投資上百萬元建起的家庭旅舍。從房內購置的設備看,足夠高檔豪華,大概稱得上是龍脊山上的“五星級”家庭旅社了。再往前走,山道上又遇到了另一棟二層“壯樓”。當地的朋友說,這是龍脊山上第一家庭旅館。小樓正對著石盤道的一面有中英文的標志,中文:麗晴旅館,英文:“Li QingGusthouse”。還有紅筆畫的圓圓的“太陽伯伯”、和善的“半月婆婆”。有意思的是旅館的廣告語:“電話傳真情,家書抵萬金。”這是龍脊山上第一個先富裕起來的人家,來此的游客多會聽導游講到這個旅館和這戶人家。
龍脊山上的平安完小也在這條登山路上,教室墻上有醒目的條幅,下書“六個學會”一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勞動,學會生活,學會健體,學會審美。教室里沒有老師,但孩子們依然自覺地按部就班地樂此不疲地讀課文,那聲音就像歌聲一樣撞擊著我們的心。
這是桂山中的最美的音樂。
“野漂”資江
到過桂林的人,都不會忘記漓江的青山碧水。或許你不知道,在桂林市東北方的貓兒山溪,還有一江清波在日夜流淌,流淌了千萬年。它,就是桂北資源縣境內貫穿南北并有“漓江姊妹江”之稱的資江。資江和漓江確實發源于同一地(貓兒山),只不過脫離了母體后便“揮手作別”,一條向南并入西江流向南海,一條向北流進了湖南的洞庭湖。
漂資江游人乘的是小木船或橡皮舟,江中清波蕩漾,船邊浪花飛濺,在行進過程中游船會先后4次停靠,讓大家上岸游覽:第一次是觀賞和拍照資江的標志風帆石;第二次是上岸眺望對面的佳境“神象飲水”,并購買、品嘗鄉民制作的竹筒飯和酸辣魚;第三次是到當地最大的瑤寨浪田村觀看瑤族歌舞,參加瑤族“婚禮”,還可體驗瑤族婚俗“選新郎”和“背新娘”;第四次則是在資江最氣派的景區百卉谷登岸,游人可在此攀上近200米高的觀景臺,一覽神秘迷人的資源風光。
不過,在資江漂流,最刺激的還是“野漂”。所謂“野漂”,就是游客選擇到尚未開發的江段去漂流。資江已開發的漂流江段有限,大部分可看的景色都“躲”在沒開發的那部分江段了。在資江“野漂”基本上沒什么危險,因為江水并不深,倒是在欣賞景色的同時,能夠體驗更多、更原始的當地少數民族風情。“野漂”的掌舵人都是當地的少數民族同胞,筆者就親身體驗了一番“野漂”的樂趣,說實話,感覺好極了!
侗寨鼓樓
只要進入桂北的侗鄉,不論朝哪個寨子望去,最先映入你眼簾的,都是那既像寶塔又像亭閣,壯觀而又玲瓏的鼓樓。侗寨鼓樓雖高,建筑時卻也不用一顆鐵釘,全部是杉木榫卯銜接,一分一毫也不差,結構上十分嚴謹。
事實上,鼓樓在侗家的日常生活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社交中心,只要大鼓一響,人們就會紛紛涌到鼓樓前來。
蘆笙吹響,那是鄰寨的蘆笙隊來賽蘆笙了。年輕的侗族姑娘們挑著茶油燈,團團圍住鄰村蘆笙隊跳起舞蹈。這時,琵琶、蘆笙、牛腿琴、侗笛一起響起,幾十上百號人一起唱起壯麗的和聲音樂——侗族蟬歌,這種古老的歌曲多達十來個聲部,那憂傷的情緒有如美國布魯斯的藍調!侗寨鼓樓前不僅是輕歌曼舞的舞臺,也是年輕人播種愛情的地方。
馬胖鼓樓位于三江縣八江鄉馬胖村河西邊,距三江縣城23公里,據說為桂北鼓樓之最。

法國人西蒙1987年曾來三江侗寨拍照,因迷戀這里,1988年又與法國第五電視臺合作拍攝了兩集電視紀錄片《小鳳與蘆笙》,片子在歐洲播映后反響強烈。后來西歐旅游者來三江的就特別多,筆者就遇到了兩個德國團隊。的確,歐美游客更看重這種原汁原味的文化,到桂北的侗寨采看一看絕對是一次非常體驗。
話說靈渠
說到桂北的靈渠一定得先追溯一下歷史。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了中原和長江流域的六國之后,又雄心勃勃地對浙江、福建、廣東、廣西地區的“百越”部落發動了大規模的軍事征服活動,史稱“秦戍五嶺”。隨著戰爭的延滯,能否改善交通、保證供給,就成為戰爭勝敗的關鍵。秦始皇便命令運輸將領史祿率兵在今桂北的興安劈山開鑿靈渠,奇跡般地把長江水系中的湘江和珠江水系中的漓江溝通連接起來,使秦朝的援兵和物資補給從長江流域的湘江源源不斷地通過靈渠直達漓江和珠江水域,戰線迅速推進,秦軍很快征服了嶺南廣大地區,建立了桂林、南海、象郡,留兵戍守并委任官員進行行政管理,從北方遷移來的漢人也來此拓荒居住。從此,嶺南廣大地區正式歸入了中原王朝的版圖。
靈渠,修通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了,靈渠在這漫長的歷史時期中成為我國南北運輸的重要通道,承擔了中原腹地和南疆邊陲軍需民品等繁重的運輸任務,為我國的統一以及各地間的經濟聯系和文化交流發揮了重要作用。直到1936年湘桂鐵路、公路建成通車后,靈渠在航運方面的作用才逐漸被取代。但迄今它仍以清清的流水灌溉著兩岸4萬余畝農田,并供應地方工業和居民的生產、生活用水。

靈渠北渠有4個陡門,南渠有32個陡門,有效地平衡著兩江的水位差,其道理就如同長江上的葛洲壩,比巴拿馬運河和蘇伊士運河的陡門多且建造時間早了近2000年,郭沫若曾評價它可與長城媲美。來桂北,靈渠是一定要看的,不光為了靈渠兩岸美不勝收的風景,更在于靈渠所負載的悠久歷史與文化。
風雨老橋
為了看桂北著名的“風雨橋”,筆者專程奔赴三江侗族自治縣,從縣城乘汽車北行半個多小時,便看到了侗族地區規模最大的風雨橋——程陽永濟橋。
三江到處有溪流,清澈的溪流上則有一座座風雨橋。關于風雨橋的來歷,還有這樣一段傳說:在古代,這一帶只有用大棵衫木架的獨木橋,有一天,一對年輕夫婦過橋時,河底突然刮起一陣狂風,把新媳婦卷走了。原來是河里的“螃蟹精”在作怪。丈夫急得在河邊大哭,驚動了水底的一條花龍,花龍施法殺死了“螃蟹精”,救出了新媳婦。為了紀念救人的花龍,人們將小木橋改建成了能遮風避雨的廊橋,還在橋柱上雕刻出花龍的形象,稱之為“回龍橋”。也因為它能為人們遮風擋雨,所以后來人們又稱它為“風雨橋”。
據專家考證,桂北三江的程陽風雨橋與我國的趙州石拱橋、瀘定鐵鎖橋以及羅馬尼亞的諾娃上沃鋼梁橋齊名為世界4座歷史名橋。
程陽風雨橋既有古代百越部落干欄式的建筑風格,又有中原文化宮殿式的工藝成分,全橋長70多米,不用一根鐵釘,卻能銜接整合連成一個堅固的整體,又經百年而不損,的確是一個奇跡。
桂北的山水真不是幾筆就可以描述完全的,還是你親自來一趟吧,在靈渠嘆滄海桑田,在風雨橋發思古之幽情,絕對不虛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