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古巴
古巴給人的感覺更像是一個歐洲國家,西班牙殖民者留下了大量的歐式建筑,首都哈瓦那擁有加勒比海地區最龐大、保存最完整的殖民地時代建筑群。那些高大的教堂、雄偉的政府大樓和銀行、堅實的城堡以及能工巧匠在這些建筑上的精雕細刻和彩繪貼瓷,即便是在西班牙本土都很難找到了。由此可見,當年這個殖民地城市有多么繁榮。哈瓦那老城區的歐式建筑群在建筑規模和細致程度上超越了西班牙大部分城市,甚至可以和巴塞羅那、馬德里一比高下,這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世界文化遺產,是古巴最值得游覽的地方。

首都哈瓦那的老城建設在一條河的入海口,海岸線上有長達8公里的海墻,主要是用來防止海嘯的;中擊。入海口兩側有雄偉的堡壘和巨大的炮臺,港口就建設在入海口以內的河岸上。在那個大航海的年代,這座城市可以說是固若金湯。河岸上的炮臺后面建了一個巨大的廣場。廣場上有一座巨大的銅質雕像——一名男子騎著駿馬,站在高大的大理石臺子上。廣場下面是隧道,通向河的另一側。
廣場向陸地內側延伸下去,漸漸化作一條寬闊的馬路,馬路中央是可以讓行人隨便走動的空曠地帶,常有民間藝術家在這里擺攤售賣自己的作品。馬路兩側各有兩條車道,車道旁是高大的歐式建筑。這條路長約2公里,路的盡頭是政府大廈和廣場。這樣的設計和巴塞羅那極其相似,不同的是,這里比巴塞羅那更加雄偉、龐大、細致。只可惜經濟的衰弱使經典的建筑蒙上了一層陳舊的顏色,遠不如巴塞羅那的絢麗奪目。
美國和古巴爭斗了半個世紀,水火不相容,但殖民者留在哈瓦那的政府大廈卻和美國白宮驚人地相似,只不過在細節上哈瓦那的政府大廈要比美國白宮豐富得多。初到哈瓦那時,我從地圖上看到市中心有一個長方形兩頭半圓的陰影,占地面積極大,以為是足球場或者國家體育場,后來才知道是哈瓦那龐大的政府大廈。政府大廈門口的廠場總是相當陰涼,不是因為加勒比海缺少陽光,而是因為政府大廈太過高大,擋住了太陽的光輝。
政府大廈內部最大的看點是大廳內的銅像,巨大的銅像被鍍上了金色,這座世界第三大銅像大概是勝利女神,因為她兩只手里都握有兵器。不知道讀者是否知道世界上最大的銅像在哪里?答案是日本奈良的東大寺,那里有一座重達幾十噸的銅佛像。這不禁讓我思考,為什么一種文化在建筑和藝術方面的“頂峰”往往會在遠離發源地的偏僻小島上出現?
市政大廈的四周是大面積的歐式建筑群,有富麗堂皇的酒店、莊嚴肅穆的博物館,更多的是店鋪和民居。古巴革命成功后,這些殖民者和富人的房產被分給了中下層的市民居住。半個世紀以后,這些居民的居住條件越來越糟,家庭的繁衍擴張導致人均居住面積減小,房子年久失修,甚至出現坍塌的現象。這些歐洲風格的民居都有一個個小小的陽臺伸出來,陽臺上常常掛滿了剛洗過的衣服,和西班牙的民宅十分相似。
在這些歐式建筑之間,藏有一個一個的小廣場,廣場中心常有花園和噴泉,是市民休閑的好地方,偶爾也能用來集會。其實最吸引人的不是廠場本身,而是廣場上的各種街頭表演。有一個叫Vieja的廣場旁有一個將近40米高的瞭望塔,在那里能俯瞰整個老城區。塔上還有一個暗室,里面裝有一架360。全方位望遠鏡,可以把四周的景致投射到暗室內的幕布上,把美景“盡收眼底”。
尋找切·格瓦拉
如果說美國幾十年的經濟制裁為古巴涂上了神秘的色彩,歐洲風格建筑讓古巴充滿了藝術的氣息,那么切·格瓦拉則為古巴帶來了浪漫主義和理想主義的元素。

在哈瓦那的新城區,有一座革命紀念廣場,廣場上高聳入云的革命紀念碑下,卡斯特羅曾無數次地面對上百萬的集會民眾講話。紀念碑對面廣場另一頭的樓房上,有一幅巨大的切·格瓦拉頭像。這幅頭像是粗線條的簡筆畫,簡簡單單十幾筆,格瓦拉栩栩如生的形象就浮現了出來。
我原本以為古巴到處都是標語和領袖的頭像,然而讓我意外的是,古巴大部分地方既無卡斯特羅的畫像,也無切·格瓦拉的畫像,只有在紀念品商店,才能找到印有切·格瓦拉頭像的各種物品。在沒有去古巴以前,我覺得那里卡斯特羅的頭像一定比切·格瓦拉多,但實際上在城市中你幾乎看不到卡斯特羅的形象,只在政府機構和學校門口才有卡斯特羅的照片。如果你想要詳細追尋那些革命的往事,一定要去老城區靠近海邊的革命博物館。一樓樓梯側面的墻上掛著好幾幅嘲諷西方領導人的漫畫,許多來自歐美的游客會在那里拍照留念。
美食古巴
古巴的菜肴一定程度上受到中餐的影響,特別是首都哈瓦那地區,因為這里曾經生活著十幾萬華人,是中美洲最大的華人聚居點。有一種說法,說古巴人吃米也是受中國人影響,其實古巴人吃米遠遠沒有傳說的那么普遍,和面食比起來,米可要難找多了。在街上我根本沒見過華人吃的白米飯,西班牙人的海鮮炒飯倒是曾經見過,因此我覺得古巴人吃米更多是受西班牙人的海鮮炒飯的影響,華人的到來可能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古巴的唐人街就在市政大廈后面不遠的地方。華人街的區域很大,一度曾經非常繁榮,有大約十幾萬華人居住。這些華人最早來源于中國勞工,那時古巴是個自由的港口,吸引投資是政府的主要經營方向,這樣古巴的華人越來越多,1858年華人陳林在這里開了一家著名的中餐館,此后在附近街道開餐館和商鋪的華人逐漸多了起來,慢慢就形成了今天的華人街。古巴革命后政府打擊私營企業,于是華人街失去了往日的繁榮,如今大部分街區住滿了古巴本地居民,僅僅一兩條巷子里的中餐館還依然燈紅酒綠,而那些依舊興旺的中餐館里的服務生也以古巴人為主,華人的身影并不多見。

古巴人喜歡吃面食,比薩餅是古巴人生活中最常見的食物,不過不要期待吃到必勝客那樣口感豐富的比薩餅,古巴人的比薩餅只是在面餅表面涂上一層番茄汁或奶酪屑,1比索(約1美金)能買到手掌大小的一塊比薩。米也是古巴常見的食物,賣飯的師傅會在街頭放置一塊鐵板,下面點著火,將米和一些佐料放在上面炒來炒去。
除了面食米食,古巴人還喜歡吃豬肉。古巴街頭常能看到一些穿著雪白大褂的廚師,面前放著一頭烤得直冒油的豬和一大籃面包。大師傅一只手拿著刀,一只手拿著一根錐子,三下兩下就能片下好幾片豬肉,片片不薄不厚,嚼在嘴里很容易嚼爛。把豬肉塞入面包加上點兒菜,抹上一些古巴特有的辣醬,就是成了古巴人最喜愛的豬肉漢堡。甜品也是古巴人的最愛之一,冰淇淋滿街都是,甜點更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東西。
Tips:
1 簽證:去古巴不需要提前申請簽證,抵達古巴機場后向海關購買25美元的簽證即可。簽證是一張綠色的小紙片,在出境的時候要還給海關,否則需要再支付25CUC(約28美元)。
2 貨幣:古巴實行雙貨幣制,外匯券稱為CUC,1美元等于0.8 CUC。還有一種貨幣叫比索,1 CUC等于26古巴比索。CUC能夠購買的商品比較多,而比索的用途很少。
3 住:市區中心有許多家庭旅店,通常在25CUC左右。
4 吃:如果在街頭吃,每頓飯大約2~5個CUC,如果在飯店吃,需要10 CUC以上。古巴的食物以面食和肉為主,炒飯也很常見,偶爾有海鮮。
5 行:哈瓦那市內可以乘坐計程車,通常幣內一段路在3 CUC左右,去機場大約15CUC。火車和長途汽車通往古巴全國各地,票價一般不超過100 CU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