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diào)味品會影響藥效
□梁勇
調(diào)味品不僅本身含有各種營養(yǎng)物質(zhì),而且在飲食中用來調(diào)味會增進食欲,是人們不可缺少的必備品。但在生活中,有相當(dāng)多的人在服藥時,常常不恰當(dāng)?shù)厥褂谜{(diào)味品。殊不知,這樣輕則會影響或降低藥效,重則還會帶來副作用,影響身體健康。
1.鹽與藥物。大家知道,鹽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鈉。吃鹽多會降低利尿藥、腎上腺皮質(zhì)激素藥物的療效,故在服用降壓藥、利尿藥、腎上腺皮質(zhì)激素等藥物時,盡量少吃鹽,嚴格控制其攝入量。
2.醬油與藥物。在服用優(yōu)降寧等藥物治療心血管疾病時,不要吃醬油,否則會引起惡心、嘔吐、血壓升高等,不僅降低藥物療效,還會加重病情。
3.醋與藥物。在服用碳酸鈉、碳酸鈣、氫氧化鋁、胰酶素、紅霉素、磺胺類等堿性類藥物時食醋,會使藥物失去藥效,因此服上述藥物時不可吃醋。
4.糖與藥物。有些人在吃中藥湯劑時怕苦,愛用糖調(diào)味。其實,吃中藥是不能濫加糖的。糖會抑制某些中藥的藥效,干擾人體對藥物的吸收。而且有些健胃藥就是靠其苦味來刺激消化腺,促進消化液的分泌而達到治療效果的。
5.味精與藥物。當(dāng)受熱到120℃以上時,味精會變成焦化谷氨酸鈉,不僅沒有鮮味,而且還有毒性。味精攝入過多會使人體的各種神經(jīng)功能處于抑制狀態(tài),從而出現(xiàn)眩暈、頭痛、肌肉痙攣等不良反應(yīng)。老年人、高血壓患者、腎病患者等在服藥時禁吃或少吃味精。
6.酒與藥物。長期連續(xù)飲酒,可加快藥物分解,使藥效下降,難以發(fā)揮其作用,并使藥物產(chǎn)生多種有毒代謝產(chǎn)物,增加藥物毒性。用于治感冒的藥物中,有一部分主要含對乙酰氨基酚(撲熱息痛)。服這類藥時絕不能飲酒,否則會造成肝、腎組織的損傷,嚴重時,還會導(dǎo)致肝壞死。另外,乙醇還會增加對乙酰氨基酚對胃腸道的刺激作用,嚴重者還會引起消化道出血、潰瘍。
(摘自《農(nóng)家科技》)
陽春三月品春筍
□趙德貴
陽春三月,細雨蒙蒙,在春雨的澆灌下,春筍紛紛破土而出,又到了春筍嘗鮮的佳時了。春筍脆嫩可口,鮮美無比,被人們列為“蔬中第一品”。
春筍,筍體肥大,美味爽口,營養(yǎng)豐富。營養(yǎng)學(xué)家發(fā)現(xiàn),其除含有植物蛋白、脂肪、糖類外,還含有大量的胡蘿卜素、維生素B1、B2、C和鈣、磷、鐵、鎂等。在春筍所含的蛋白質(zhì)中,至少有16種氨基酸。它是一個低脂肪、低糖、多纖維的食品,具有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消化、防治便秘的效果,還能防治高血脂、高血壓、冠心病、肥胖癥、糖尿病及大腸癌、乳房癌等現(xiàn)代病癥。古醫(yī)籍《本草綱目》指出春筍有“化熱、消痰、爽胃”之功。
此外,竹筍對防治由過食油膩而引發(fā)的疾病有特效。如對于因肉、雞、鴨等油膩食物吃得太多而致的食欲不振、惡心嘔吐、消化不良、腹瀉等人,每天吃筍一次(150克~200克的量),一般連用2~3日即可痊愈。
筍的食用方法很多,可燒、炒、蒸、燉、煨、煮等,可湯可菜、可葷可素,烹制不同,風(fēng)味各異。一只大筍,因其各個部位不同,可分別食用,如嫩頭可作炒食,或作為肉圓、餡心的配料;中部可切成筍片,炒、燒或作為菜肴的配料;根部較老,可以煮、蒸、煨以及同肉類、禽類一起煲湯,還可放壇中經(jīng)發(fā)酵制作霉筍,燉食別有風(fēng)味。下面推薦一款美味的春筍菜肴,僅供參考。
枸杞春筍 原料:嫩春筍150 克,枸杞子200克,豬油110克,鹽2.5克,白糖15克,味精0.5克,麻油、鮮湯各少許。
制法:①枸杞子用水洗凈,瀝干水分;嫩筍切成火柴梗長的細絲。②炒鍋置旺火上,用油滑鍋后,再放油100 克燒熱,下筍絲煸炒幾下,放入枸杞子煸炒至柔軟變綠,加鹽、味精、白糖和鮮湯少許,淋麻油炒勻即成。
(摘自《烹調(diào)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