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灣海峽風光了最后一回的“小鷹”號航空母艦準備退役了。作為美國最后一型常規動力航母,“小鷹”號退役后,美國航母將實現完全核動力化。
接替“小鷹”號前來的是美國海軍尼米茲號航母戰斗群及其搭載的7000多名水兵和陸戰隊員。按計劃他們于1月24日抵達日本橫須賀基地。美國防務討論網站21日報道,“尼米茲”號航母戰斗群的部署是美國海軍“艦隊緊急反應計劃”(FRP)中的一部分,將執行美國海軍在西太平洋地區的支援任務。
“尼米茲”號航母戰斗群由特里·布萊克少將指揮,由第11航母打擊大隊(CSG11)、第11航母艦載機聯隊(CVW-1)以及第23驅逐艦中隊等組成,主要包括“尼米茲”號尼米茲級核動力航母(CVN-68),“普林斯頓”號提康德羅加級導彈巡洋艦(CG-59),“希金斯”號(DDG-76)、“查菲”號(DDG-90)、“約翰·保歲·瓊斯”(DDG-53)號阿利·伯克級導彈驅逐艦,以及第49直升機反潛中隊(HSL-49)、第37直升機反潛中隊(HsL-37)和第11爆炸品處置機動部隊。
尼米茲級航母的第11艦載機聯隊(CVW-11)包括,第14戰斗攻擊機中隊(VFA-14)、第41戰斗機攻擊中隊(VFA-41)、第81戰斗攻擊機中隊(VFA-81)、第117艦載早期預警機中隊(VAW-117)、第232海軍陸戰隊戰斗攻擊機中隊(VMFA-232)、第135戰術電子戰中隊、第30航母后勤支援中隊以及第6反潛直升機中隊(HS-6)。
“尼米茲”號航母戰斗群去年曾參加過對“伊拉克自由行動”與“持久自由行動”的支援活動,執行過波斯灣附近的海事安全行動,并參加過與他國舉行的幾次聯合軍演。
“尼米茲”號是以美國海軍大名鼎鼎的靈魂性人物尼米茲的名字命名的。關于尼米茲這位五星上將,隨后的篇幅中,我們將著重提及。
尼米茲級航空母艦是當今世界海軍威力最大的海上巨無霸,是美國海軍獨家擁有的大型核動力航空母艦。
尼米茲排水量最大、作戰能力最強、建造數量最多的航母,是美國海軍水面作戰艦隊的核心。
發展概況
1964年8月至lO月,世界上第一艘核動力航空母艦“企業”號(CVN-65)號在核動力導彈巡洋艦“長灘”號和“班布里奇”號的伴隨下,無需加油和再補給,環球連續航行64天,航程達32600海里,充分顯示了核動力在水面艦艇上應用的巨大潛力。為此美國海軍提出了建造第二代大型核動力航母的要求。美國軍界和國會認識到大型核動力航母確實具有更強的作戰威力和更大的效費比。于是尼米茲級核動力航母的首艦“尼米茲”號的建造計劃于1967財政年度獲得批準,1968年6月22日由紐波特紐斯造船廠開工建造,1972年5月3日下水,1975年5月3日服役。
技術特點
尼米茲級航空母艦的艦型、總體結構與“福萊斯特”級基本相同,都采用封閉式飛行甲板,飛行甲板下設有機庫,機庫甲板以下的艦體是整體式箱形結構,機庫甲板以上為上層建筑,形成島式結構。斜直兩段式飛行甲板上安裝有蒸汽彈射器、舷側飛機升降機以及自動化的飛機著艦系統等。這是美國50年代以來航空母艦采用的共同結構形式和布置方式。然而尼米茲級作為最新建成的航母,也采用了不同于常規航母的設計建造方法和新設備、新技術,形成了自己的特點。
尼米茲級航母前三艘的艦長為332.9米,水線長為317米,艦寬為40.8米,吃水為11.3米。飛行甲板長332.9米,寬76.8米。輕載排水量72913噸,標準排水量81600噸,滿載排水量91487噸。第四艘“羅斯福”號艦輕載排水量增至73973噸,滿載排水量增至96386噸。而從第五艘“林肯”號以后起,該級航母滿載排水量增至102000噸。
排水量和尺度的增大可使飛行甲板的面積增加,因此尼米茲級比以往航母的飛行甲板更為寬闊平坦,飛行甲板上設有4部C13-1型蒸汽彈射器和4套Mk7-3型攔阻索,每20秒能彈射起飛一架飛機。
機庫甲板長208米,寬33米,高7.8米,相當于3層甲板高,可存放近半數編制艦載機。機庫內也沒有供電系統以及為飛機加油、供氧、供壓縮空氣的系統,還裝有泡沫噴射式和噴淋式自動滅火系統、起重設備、大功率牽引車。
全艦機庫甲板以下的艦體除雙層底外還分為8層,機庫甲板以上的島式結構共分為9層。從龍骨到桅頂,該艦高達76米。島式建筑位于右舷偏后處,上面設有格子桅,布置有各種通信、導航天線和其它作戰雷達天線,內部設有航空控制室和航海室,作為指揮飛機起降作業、航行和進出港瞭望之用。
飛行甲板上還設有10部連接飛機武器庫和機庫甲板的彈藥升降機,14個航空燃油加油站。
由于尼米茲級采用核動力、體積大、艙室多,因而艦上的生活條件比常規動力航空母艦舒適得多。該艦的淡水設備每天可生產1500多噸,可供一個數萬人的小城鎮之需。艦上還設有電影電視廳、郵局、健身房、圖書館等。
尼米茲級采用了更先進的設計方法,如在設計上更充分地考慮了對反艦導彈、魚雷等現代化武器的自身防護問題。兩舷從艦底到機庫甲板都是雙層船體結構;甲板和艦體全部用優質高強度合金鋼制成,舷側某些部位的鋼板厚達63.5毫米;艦內除設有多道縱隔壁外,還設有23道水密橫艙壁和多道防火橫艙壁,構成2000多個水密隔艙。
鑒于“福萊斯特”號、“企業”號等幾艘航母上曾發生過嚴重的火災事故,尼米茲級十分重視滅火設備、三防措施和損害管制。機庫內除16臺噴淋、泡沫消防設備外,還裝有兩道滑動式防火門,將機庫分成三個區段。艦面各個升降機開口處均裝有可密閉的滑移式門,飛行甲板上也設有18臺大流量的噴淋或泡沫噴射裝置。
新一代核動力裝置
尼米茲級艦的動力裝置采用2座A4W/AiG壓水堆,產生的蒸汽可驅動4臺蒸汽輪機,功率達19.4萬千瓦,航速30節以上。與采用8座核反應堆的“企業”號核動力航空母艦相比,該級艦的動力裝置為新一代核動力裝置,不僅造價更低,而且體積小,占用空間少,方便布置,顯得更為緊湊有效。
由于采用新型核動力,它所省下來的鍋爐、燃料空間使其航空燃油的裝載量增加到9000噸,可保證艦載機進行16天的飛行活動。航空兵器的裝載量為2970噸,比常規航母多1倍。
反應堆原料預計可持續使用13年,續航力可達100萬海里,相當于繞地球航行三、四十圈。它的最高航速與常規航空母艦不相上下,但高速航行持續力卻獨占鰲頭。
部署及改裝情況
隨著2003年7月13日,“里根”號航空母艦加入作戰序列,目前美國海軍已有9艘尼米茲級航母在役。
第十艘是“布什”號(cVN-77),該航母預計2008年建成服役。CVN-77建成后,將結束尼米茲級航母的建造工作,轉而設計建造一級全新的航母——CVX航空母艦。
尼米茲級航空母艦自1975年首艦服役以來主要進行過幾項重大改進。一是自第三艘艦起加裝了反潛戰控制中心和相應的反潛設備,成為一型多用途航空母艦。后來“尼米茲”號和“艾森豪威爾”號也已按此標準改裝。二是自第四艘“羅斯福”號起,核反應堆由A4W型壓水堆換為AIG型,理論壽命由13年提高到15年。三是改進了武器和電子系統。
武器裝備
固定翼飛機:14架F-14D“雄貓”戰斗機,36架FA-18“大黃蜂”戰斗攻擊機,2架ES-3A“幻影”反潛機,6架s-3B“海盜”反潛機,4架EA-6B“徘徊者”電子戰飛機,4架E-2C“鷹眼”預警機。
直升機:4架SH-60F和2架HH-60H“海鷹”及3座雷錫恩公司的GMIsMk-29型八聯裝北約“海麻雀”艦空導彈發射裝置。
艦炮:4座通用電氣動力公司的Mk-15型20毫米6管“密集陣”近防武器系統(cVN-68與CVN-69號上裝3座)。
雷達:ITT公司的SPS-48E對空搜索三座標雷達,雷錫恩公司的SPS-49(V)5型對空搜索雷達,休斯公司的Mk-23目標獲取系統(TAS),諾登公司的SPS-67V型對海搜索雷達,雷錫恩公司的SPS-64(V)9導航雷達,6部Mk-85型導彈火控雷達。
電子戰:4座洛拉爾·海柯公司的Mk-36型SRBOC 6管固定式誘餌發射裝置,發射紅外曳光彈和箔條彈;SLQ-36型“水精”魚雷誘餌系統;SLQ-29電子戰系統(WLR-8雷達告警和SLQ17AV干擾機),改裝時用SLQ-32(V)4型電子戰系統代替。
標準排水量:91600噸
滿載排水量:91487噸
艦長:332.9米
艦寬:40.8米
吃水:11.3米
飛行甲板長:332.9米
飛行甲板寬:76.8米
型寬:76.8米
固定翼機:72架
直升機:6架
發動機功率:194兆瓦
最高航速:33節
經濟航速:30節
續航力:1000000海里
船員:3184人
現役數量:10艘
建造數量:1O艘
動力裝置:2座A4W/A1G壓水堆,194兆瓦
推進器:4軸
自持力:16天航空燃油(9000噸)
艦員:3184(軍官203)人
航空兵:2800(軍官366)人
旗艦工作人員:70人
動力裝置:2座A4W/A1G壓水堆,194兆瓦,4軸;4臺應急發電機,8000千瓦
飛行甲板長:332.9米
斜角飛行甲扳長:237.7米
飛行甲板寬:76.8米
水面艦艇船體最上一層縱通甲板(上甲板)以上的圍蔽結構和附屬結構的統稱。通常包括船樓、甲板室、煙囪和機艙棚等。船樓是伸到兩舷的圍蔽結構,位于首部的稱首樓,位于中部的稱橋樓,位于尾部的稱尾樓。甲板室是不伸到兩舷的圍蔽結構。
上層建筑的圍蔽空間,布置有艙室、戰位和各種裝置等。大中型艦艇的上層建筑通常設有前艦橋和后艦橋,前艦橋(包括指揮部位、駕駛室)布置在橋樓頂部的前端,后艦橋(預備指揮部位)布置在后甲板室的頂部。小型艦艇上的橋樓即為艦橋。橋樓中、下各層布置有電信室、雷達室、會議室、軍官住艙、配餐室、餐廳、盥洗室等;橋樓的艙面平臺設置有武器裝備、雷達天線、無線電通信天線等。
上層建筑的形式、長度和層數,取決于艦艇的類型、主尺度和使命,并與總體艙室布置、武器布置、生活居住條件和航海性能等密切相關。
為便于觀察和指揮,減小射擊死角,橋樓通常為上小下大的塔形或階梯形結構,小型艦艇有1-3層,中型艦艇有3-5層,大型艦艇有5-10層。航空母艦的上層建筑,位于艦中飛行甲板右舷一側,設有操縱艙室和指揮艦載機飛行、戰斗的艙室等。登陸艦艇的橋樓,有的位于船中右舷一側,有的位于船中偏后,一般有2-4層。
上層建筑尾部的甲板室與平臺,通常布置直升機庫及起降平臺。潛艇的上層建筑在耐壓艇體上方,是同非耐壓艇體連成一體的非耐壓非水密結構,其橫截面一般呈梯形,內部空間布置有管路、壓縮空氣瓶、傳動裝置和升降舵(水平舵)等。縱向設置的上層建筑頂蓋板,是供艙面操作用的潛艇甲板。
現代水面艦艇的上層建筑,趨向減少層次、降低高度,改善結構形式,廓呈流線形,增強結構的密閉性;采新結構、新材料或新涂料,以吸收雷電磁波或減弱反射波,提高隱蔽性。
航空母艦上推動艦載機增大起飛速度、縮短滑跑距離的裝置,簡稱彈射器。一般由動力系統、往復車、導向滑軌等構成。彈射起飛時,駕駛員操縱飛機松開剎車,加大功率,并在彈射器動力系統的強力作用下,使往復車拉著掛在飛機上的拖索,沿導向滑軌做加速運動,經過50-95米的滑跑距離,達到升空速度起飛。當飛機升離甲板時,拖索與往復車和飛機脫鉤,落在飛行甲板前端的回收角網兜內。然后由復位系統將往復車拖歸原位,準備再次彈射。現代彈射器中已經取消拖索,往復車通過牽引桿,與艦載機前起落架直接相連。
自20世紀20年代以來,先后曾出現有壓縮空氣式、火藥式、火箭式、電動式、液壓式和蒸汽式等多種動力的彈射器。除蒸汽彈射器外,其它形式的彈射器由于安全性或彈射能量的限制,制約了艦載機的發展使用,已逐漸被淘汰。
1950年,英國發明蒸汽彈射器。它用艦上主鍋爐的蒸汽作動力,彈射能量大,安全性和加速性能好,逐漸為航空母艦普遍采用。蒸汽彈射器可彈射20-35噸重的飛機,使其時速達250-350千米、重力加速度可達4-5.5g,每分鐘可以彈射1-3架飛機。航空母艦上通常裝有2-4部彈射器,分別設置在前飛行甲板和斜角飛行甲板。
隨著航空母艦主動力裝置的發展變化和艦載機重量的增大,有的國家正研制內燃式、飛輪儲能式及電磁彈射器。內燃式彈射器是用燃油、水和壓縮空氣噴入燃燒室產生的燃氣作動力,彈射飛機。飛輪儲能式彈射器是將燃氣輪機發出的能量儲存在飛輪內,通過離合器、絞車、傳送帶牽拉往復車彈射飛機。
F-14“雄貓”艦載戰斗機
名稱類似的武器有:F-14B“雄貓”B艦載戰斗機,F-14A“雄貓”A艦載戰斗機,F-14D“雄貓”D艦載戰斗機,RF-14A“雄貓”A艦載偵察機。
F-14“雄貓”是根據美國海軍70年代到80年代艦隊防空和護航的要求,由格魯門公司研制的雙座超音速多用途艦載戰斗機,用來替換海軍的F-4戰斗機。
F-14的主要作戰任務
(1)護航:在一定空域奪取并保持制空權,驅逐敵戰斗機,保護自己方的攻擊力量。規定的活動半徑(不帶副油箱)為720-800千米,并能在目標區上空3050米高度用機炮和“麻雀”導彈作戰2分鐘。
(2)艦隊防空:能在距艦隊160-320千米的空域巡邏2小時(帶副油箱和“不死鳥”導彈),或從航空母艦甲板彈射起飛執行截擊任務。
(3)遮斷和近距支援:可載6500千克低阻炸彈和兩枚“響尾蛇”空空導彈執行遠距遮斷或近距空中支援任務,例如掛6顆Mk82炸彈,攻擊1600千米以外的地面目標,并能保持5分鐘的空戰能力。因F-14價格昂貴,美國海軍規定非不得已的情況下不得使用F-14執行此類任務。
美國海軍根據上述要求和海軍艦載戰斗機計劃(VFX-1),于1967年年底公布了招標設計要求。經過競爭,海軍于1969年1月選中格魯門公司的設計方案,并與該公司簽訂了研制原型機的合同。合同規定,1969年5月格魯門公司向海軍提供全尺寸木制樣機。第一批和第二批訂貨共12架,作為研究和發展原型機。后來又簽訂第三批訂貨26架,其中前8架供軍方進行使用試驗和鑒定,后18架配備一個試飛中隊。
第一架原型機于1970年12月21日首次試飛,后在一次本可以避免的事故中摔毀。第二架原型機在1971年5月24日首次試飛。到1972年2月,12架研究發展原型機生產完畢。1972年6月開始艦上試飛,1972年10月配備艦隊試用。
F-14的主要型別有F-14A、F14B、F-14D、RF-14A。另外還有原F14B和F-14C。
原F-14B是F-14A的改進型,機體、電子設備和武器與A型相同,改裝兩臺新研制的F401-PW-100加力式渦輪風扇發動機,單臺加力推力125千牛(12750千克)。原型機于1973年9月12日首次試飛,后因研制費用超支以及戰術使用上A型已可滿足要求而停止研制,原B型的訂貨全部改為A型。
從1979年起,諾斯羅普公司開始生產安裝在F-14飛機上的電視攝像裝置(TCS)。該設備是一套閉路電視系統,可對視野進行廣角搜索和遠距識別。該設備裝于F-14機頭下部,能自動搜尋、發現和鎖定遠距離目標將其顯示在兩名乘員的監視器上。通過對目標進行早期識別,該系統使機組人員比過去有更多的時間作出戰斗決定。
1981年7月到9月,一架F-14(原F-14B的原型機)改裝通用電氣公司的FI10-GE-400改型戰斗機發動機后進行了短時間的飛行試驗(格魯門公司進行了29次飛行,接著美國海軍進行了5次飛行)。
截至1991年年底,格魯門公司共向美國海軍交付各型F-14一共618架(不包括由F-14A改裝的F-14D)。此外還為伊朗生產了80架F-14A。這批飛機于1975年12月開始試飛,1976年1月至1978年底全部交付完畢。飛機的武器系統,包括“不死鳥”導彈與美國海軍裝備的F-14A完全相同,只有電子對抗設備略有不同。
按計劃,F-14生產線于1993年關閉,F-14的總產量達710架。
F-14的總研制費用到1979年底已花費15.462億美元,其中包括原F-14B所花費的3.693億美元。單價(不帶備件的出廠價格)為:1975年1130萬美元,1977年1620萬美元。按1979年計劃,平均單機費用(包括備件、輔助設備等)是1960萬美元。1986年的采購價格為每架4100萬美元,1987年增至4400萬美元,1990年出廠價為4600萬美元。
此外,格魯門公司還提出了一些F-14改進方案,如Tomcat 2l、AttackSuper Tonmat 2l(AST-21)和ASF-14等,主要是通過對發動機、機載設備、火控系統和隱身性能的改進,用作美國空軍ATF和海軍NATF以及A-12、A-X的競爭方案,但這些方案均被美國國防部否決。
現在,F-14系列戰斗艦正逐漸被F/A-18艦載戰斗機所替換。
設計特點
F-14是雙座多用途超音速戰斗機。其氣動布局采用了NASA在60年代后期提出的雙發雙垂尾變后掠中單翼方案。在結構上,采用了先進的結構型式,廣泛使用鈦合金,部分采用硼復合材料,以便獲得較高的強度重量比。機體的設計疲勞壽命為6000飛行小時。在結構材料中,鋁合金占39.4%,鈦合金占24.4%,鋼占17.4%,還有一定比例的復合材料。用鈦合金制造的主要零、部件有中央翼盒形梁、可動翼段轉軸接頭、機身大粱、前加強框、發動機艙隔框等。鈦合金鍛件機械加工材料利用率為25%。為了減少研制的風險,第一種生產型采用了原來為F-111B戰斗轟炸機研制的TFE-30渦扇發動機和機載武器系統。
機翼——變后掠中單翼。設計要求是:適當減少翼載來保證飛機的機動能力;用前、后緣空戰機動襟翼來改善跨音速機動性;盡量減少艦上停放需占用的面積。機翼的主要特點是:變后掠機翼外翼段較短,這樣就可減輕轉軸結構的重量,但增大了罩在中央翼盒上的“翼套”,轉軸距機身對稱面2.72米。飛行中機翼后掠角的變化范圍為20°-68°,由機載設備根據飛行狀態自動調節,最大變化速度為7°/秒。應急和其它必要情況下也可以由駕駛員手動調節。艦上停放時,后掠角最大可達75°,以減少停機占用面積。機翼可動段具有全翼展兩段式前緣縫翼和三段式后緣單縫襟翼,在起降和機動飛行時使用。每側上翼面各有3塊擾流板,當后掠角小于57°時自動接通,用于輔助橫側操縱和著艦時減速用。為控制機翼后掠角變化時壓力中心移動提供俯仰配平升力和降低翼載荷,在機翼固定段前緣設計了可動前最扇翼,最大轉動角為15°。從結構上看,機翼為懸臂式中單翼。用鈦合金加工成型的中央翼盒形梁長6.70米,高35.6厘米,寬84-94厘米,由33個Ti-6A1-4V機加零件用電子束焊接而成,除承力之外,也構成整體油箱。盒形粱兩端上下各有兩組耳環接頭,每組(兩個耳環)均能單獨承受轉軸載荷。有前緣縫翼和后緣襟翼,有擾流板,無副翼。
機身——全金屬半硬殼式結構,采用機械加工框架,鈦合金主梁及輕合金應力蒙皮。機身扁平,后機身變薄,縱向呈翼剖面狀,可以減少阻力,增加升力。機身分三段:前機身由機頭和座艙組成,停機時機頭罩可向上折起,以減少停機占用面積和便于檢查維護艙內設備。中機身是簡單的盒形結構,用于貯存燃油。后機身從前至后逐漸變薄,尾部裝外伸的排油管。后機身上下還有減速板,上面一塊,下面兩塊,在劇烈俯沖和發射導彈時打開,著陸時,下面的減速板鎖死。
尾翼——由雙垂尾和可差動的全動平尾組成。平尾的偏轉角為+15°-35°,差動平尾起副翼的作用。
每側平尾由兩根鈦合金機械加工成型的大粱和翼肋、鋼質轉軸接頭和用硼纖維及鋁蜂窩增強的鈦合金壁板組成。無線電電纜導管膠接于蜂窩結構內。平尾前、后緣和尾翼翼尖則采用鋁合金翼肋蒙皮。垂直安定面的抗扭盒由銑切加工大梁、機械加工鍛造接頭和蜂窩增強的機械加工組成。垂直安定面與后機身的鋼質加強框連接。方向舵也采用蜂窩增強的化學銑切合金蒙皮。
起落架——可收放前三點式,和A-6攻擊機的起落架相同。主起落架向前收起時機輪轉90°收入發動機進氣道下部,前起落架向前收入機身艙內。機輪為無內胎輪胎,內充氮氣,壓力為16.9-24.1X105帕(17.2-24.6千克/厘米2)。前起落架是雙輪式、其撐桿用作彈射起飛時的掛鉤。著艦鉤裝在后機身下面的整流罩內。從1981年春開始用古德伊爾公司的碳剎車裝置取代了原先采用鋼剎車裝置,進一步減輕了重量。
動力裝置——采用直通道的二元外壓式進氣道,置于機身兩側固定翼段下方,距機身有25厘米的間隙,以消除附面層的影響。進氣道內有多激波可調斜板系統,可以由機載設備在所有飛行條件下自動調節,保證發動機得到合適的氣流。進氣道結構大部分用鋁合金蜂窩結構,長約4.27米。后短艙采用膠接鈦合金蜂窩結構,長約4.88米。早期生產的飛機裝兩臺普拉特·惠特尼公司的TF30-P-412加力式渦輪風扇發動機,單臺加力推力93千牛(9490千克)。其安裝管道可以開啟,能在180°范圍內進行保養。從1983財政年度開始生產的飛機改用TF30-P-414A發動機、其額定功率值不變。從1986年起采用F110-GE-400發動機,單臺加力推力124.5千牛(12700千克)。采用加雷特公司ATS200-50空氣渦輪起動器。整體外翼油箱,每個油箱可載油1117升;后機身發動機之間載油2453升;機翼傳載結構的前方載油2616升;另外有兩個供油油箱,總共可載油1726升。機內油箱載油量9029升。在每個進氣道下方可以攜帶一個副油箱,每個載油1011升。可收放式空中受油箱置于前座艙前方附近機身的右側。
座艙——串列雙座式,可以帶裝甲。全視界氣泡式整塊座艙蓋,向后開啟,應急彈射時可拋掉。前、后座椅均采用馬丁·貝克公司的GRU-7A彈射座椅,彈射時駕駛員座椅的軌跡偏左,而武器控制員座椅軌跡偏右。F-14D采用馬丁·貝克公司海軍乘務人員通用彈射座椅。
機載設備——F-14裝有休斯公司的AN/AWG-9脈沖多普勒雷達,取決于目標的大小,可截獲120-315千米距離的空中目標,并可對從超低空到30000米高空及不同距離之內的24個目標進行同時跟蹤和同時攻擊其中6個目標。
此外還有AN/AWG-15火控系統,CP-106(YA中央大氣數據計算機,CP-1050/A計算機信號數據轉換器,AN/ASW-27B數字式數據傳輸系統,AN/APX-76(v)敵我識別詢問機,AN/APX-72敵我識別器應答機,AN/ASA-79多功能顯示儀,凱撒航宇和電子公司的AI/VAVG-12電子平視顯示儀,AN/ARC-51和A/ARC-159超高頻調幅無線電通信電臺收發機,AN/ARR-69超高頻輔助無線電通信電臺收發機,KY-28密碼系統,LS-460/B機內通話器,AN/ASN-92(v)艦載飛機慣性導航系統,A/A24G39姿態航向參考系統,AN/APN-154X波段雷達信標機,AN/APN-194(v)雷達高度表,ARA-63A自動艦上著陸系統接收譯碼機,AN/ARN-84微型塔康,AN/ARA-50超高頻無線電羅盤,AN/APR-27/50雷達接收機,A/APR 25/45雷達警告系統。
電視光學設備安裝在機頭下吊艙里。電子對抗設備包括古德伊爾公司的AN/ALE-29和AINVALE-39帶一體化干擾機的電子對抗箔條彈投放器。在裝有諾斯羅普公司電視攝像裝置的飛機上原在機頭下部的小吊艙內的桑德斯公司的AN/ALQ-100/126機載跟蹤遮斷欺騙式干擾機現移到攝像機設備的下面。
現役的F-14于1991年5月全部配備了Tape 115B計算機軟件,具有用常規炸彈執行對地攻擊任務的能力。
1996年F-14D裝備了全球定位系統(GPS),F-14A和F-14B于1997年1999年陸續配備。
武器——門通用電氣公司的M61AI“火神”20毫米六管機炮,裝在機頭雷達罩后方左下側,備彈675發。掛彈方案為同時掛4枚AIM-7E/F“麻雀”導彈加4枚AIM-9G/H“響尾蛇”空空導彈,或者同時掛6枚AIM-54A“不死鳥”遠距空空導彈加兩枚“響尾蛇”空空導彈。對地攻擊時可掛14顆225千克Mk82炸彈或者掛其它武器。除以上武器外,F-14D還可攜帶AIM-120先進中距空空導彈,并裝備了AGM-88HARM高速反輻射導彈,F-14D具有執行轟炸任務的能力。F-14外掛方案組合載荷最大為6577千克。
尼米茲級上的重量殺手——FA-18“大黃蜂”
FA-18是美國麥克唐納·道格拉斯公司和諾斯羅普公司為美國海軍研制的艦載單座雙發超音速多用途戰斗、攻擊機,主要用于艦隊防空,也可用于對面攻擊。1974年美國海軍提出研制低成本的輕型多任務戰斗機的VFAX計劃,1975年5月在YF-16和YF-17兩個假選方案中,美國海軍選中YF-17飛機,在此基礎上進行重新設計,由于要求該機既可用于空戰又能進行對地攻擊,因此編號為FA-18。1978年11月18日第一架FA-18A/B原型機首飛,1980年5月開始交付美海軍。該機采用雙發、雙垂尾、帶有邊條的小后掠懸臂式中單翼正常式布局,機身為半硬殼結構,主要采用鋁合金,部分結構采用石墨環氧樹脂材料。該機具有可靠性和維護性好、生存力強、機動性好等特點,尤其是具有很好的大迎角飛行特性。該機的型別主要有:A型,單座戰斗/攻擊型;B型,雙座戰斗、教練型;C/D型,A/B型的改進型等。截止1994年4月21日,共交付了各型FA-18飛機1263架,該機除裝備美海軍和海軍陸戰隊外,還出口到加拿大、澳大利亞、西班牙、瑞士和韓國等國家。海灣戰爭期間,有148架FA-18參戰,主要執行對地攻擊任務,曾擊落過伊拉克的米格-29戰斗機。
1991年美國國防部取消了隱身艦載攻擊機A-12計劃,為滿足海軍替換60年代A-6的迫切需要,以及填補下一代攻擊機AF-X服役之前的空白,美國麥克唐納·道格拉斯公司在FA-18C/D飛機基礎發展的艦載戰斗、攻擊機FA-18E/YF,稱為“超級大黃蜂”E型為單座型,F為雙座型。1992年美海軍選中了FA-18E/F作為過渡機種。與FA-18C/D相比,FA-18E/F加長了機身和翼展,增加了機翼和水平尾翼的面積,增加了載油量和武器,加大了航程。該機所用材料與C/D型基本相同,但采用很多隱身技術。該機原型機于1995年11月29日首飛,1998年開始生產型的總裝,2001年投入使用。
動力裝置
FA-18C早期裝兩臺通用電氣公司的F404-GE-400低涵道比渦扇發動機,加力推力2x71.2千牛(2x7260公斤),1992年后換裝F404-GE-402增強性能發動機,加力推力為2x78.3千牛(2x7984公斤)。
FA-18E兩臺通用電氣公司的F414-GE-400渦扇發動機,加力推力可達2x97.9千牛(2x9983公斤)。
主要機載設備
FA-18C AN/APG-65多模態數字式雷達,可以遠距搜索、邊搜索邊測距、邊掃描邊跟蹤,同時跟蹤1O個目標。全天候自動著艦系統,多功能彩色座艙顯示器,AN/ASW-25無線電數據鏈路,AN/ALQ-126B電子對抗系統,AN/ASN-130A慣性導航系統,AN/AYK-14數字式計算機,以及AtNVALQ-165機載自衛干擾系統等。
FA-18E機載電子設備90%以上與FA-18C/D兼容,裝備了休斯公司的AN/APG-73多功能數字式空對空和空對地雷達,升級了座艙顯示設備等。
武器
FA-18C1門20毫米M61-A1六管機炮,備彈570發。9個外掛點,兩個翼尖掛架各掛一枚AIM-9L空空導彈,兩個外冀掛架可掛AIM-7、AIM-120和AIM-9空空導彈以及各種空對面武器,兩個內翼掛架可掛副油箱或空對地武器,發動機短艙處可掛導彈或AN/AAS-38前視紅外跟蹤吊艙,機身下中線處可掛副油箱或武器等。
FA-18E有11個外掛點,可以攜帶美國海軍的全部機載進攻和防御武器。
尺寸數據
FA-18C機長17.07米,機高4.66米,翼展11.43米、(含翼尖導彈)12.31米、(機翼折疊)8.38米,機翼面積37.16平方米,展弦比3.52,平尾翼展6.92米,主輪距離3.11米,前主輪距5.42米。
FA-18E機長18.31米,機高4.88米,翼展(含翼尖導彈)13.62米,(折疊機翼)9.32米,機翼面積46.45米2,展弦比4.00。
重量數據
FA-18C空重10455千克,起飛重量16651千克(空戰任務)、22328千克(對地攻擊任務),最大內部燃油4926千克,最大外部燃油3053千克。
FA-18E空重13387千克,最大內部燃油6531千克,最大外部燃油4436千克,最大外掛載荷8051千克,起飛重量(攻擊任務)29937千克。
性能數據
FA-18C最大平飛速度(高度)M1.8/1910公里/小時,實用升限15240米,轉場航程(無空中加油)3706千米,作戰半徑(對地攻擊)1065千米,(空戰)740千米,起飛滑跑距離427米,著陸滑跑距離670-810米。限制過載+9.0g。
FA-18E最大平飛速度M1.8+,最大速度(中等推力)M1.0+,實用升限15240米,空中巡邏時間(帶6枚中距導彈,3個1818升副油箱,距航空母艦278千米)2小時15分。
E-2C“鷹眼”2000艦載預警機
名稱類似的武器有:E-2“鷹眼”艦載預警機,E-2C“鷹跟”c艦載預警機。
1998年4月,諾思羅普·格魯曼公司成功地對E-2C型預警機上的“鷹眼”2000系統進行了首次飛行試驗。該系統將于2015年后用于裝備航母搭載的飛機。美海軍計劃于2010年以前在75架E-2C飛機上全部安裝該套改進型系統。目前,美國海軍與諾思羅普·格魯曼公司簽定了一份為期5年、價值13億美元的合同,購買該公司生產的22架最新型的E-2C,即“鷹眼”2000型預警飛機。
“鷹眼”2000飛機跨年度研制計劃的主要系統及作戰目標包括:加強艦隊內的聯系并合成戰術圖、提高艦隊跟蹤目標能力、進行高性能數據傳輸、擴大顯示區域、擴展系統功能等。此外,中長期目標包括提高超視距通信能力和非標準數據綜合能力。
“鷹眼”2000采用最新研制的“高級控制指示器”(ACIS)和改進型任務計算機(MCU)。MCU是雷森公司研制的940型計算機,對DEC2100 64位處理系統進行了改進。它將取代E-2CGroupⅡ型飛機中使用的L-304型計算機、錄音復制器、顯示設備、ASN-92慣性導航系統、飛行高度及航向參考系統以及自動火控系統。MCU采用現代化商業技術,其重量只有以前同類系統的1/3,它的開放式結構能夠極大地提高數據吞吐和存貯能力,此外,MCU系統還將具備衛星通信能力,并加強了環境控制能力。
MCV/ACIS的關鍵是協同作戰能力(CEC),它使“鷹眼”2000飛機能夠為防空防御作戰提供實時的任務支持。裝備CEC后,“鷹眼”2000作為艦隊通信、戰術數據分布、艦載和機載傳感器數據綜合的核心,將使用CEC系統的協同作戰處理器、數據分布系統和一副54英寸的末端火力天線陣列,承擔起戰區主要的多層次作戰管理任務。
SH-60F“海鷹”艦載直升機
名稱類似的武器有:SH-60“海鷹”艦載直升機,HH-60H“海鷹”艦載搜索救援直升機,SH-60B“海鷹”艦載直升機。美國航空母艦上使用的艦載直升機,用來替換海軍的老機種SH-3H“海王”直升機。
SH-60F型艦載直升機,官方稱為戰區內艦載直升機。1986年1月,西科斯基飛機公司得到首批7架SH-60F的訂貨合同。第一架SH-60F于1987年3月19日開始飛行。
SH-60F和SH-60B不同,它不帶為完成“輕型空中多用途系統”LAMPSMk任務而裝置的雷達天線罩、護航任務設備和其它電子裝置。SH-60F安裝的反潛任務電子設備有:MIL-STD-1553B戰術導航計算機、通信控制系統以及為4名空勤人員每人提供一套顯示裝置等等。計劃為SH-60F安裝的輔助設備有AN/AQS3F深水聲納,內部和外部燃油系統,輔助武器掛點在機身左側,能掛3枚Mk50自動尋的魚雷,此外,重新安排座艙布局,去掉了外部聲納整流罩。對自動飛行控制系統進行了改進,除自動配合聲納鋼索角度懸停和配合多普勒懸停外,還可增加自動進場時的減速度。裝有干擾物浮標發射系統、姿態航向參考系統和全球定位系統。還為疲勞監控系統、海面搜索雷達、前視紅外探測系統、機載磁異探測器、艦載導彈能力及聲納浮標數據鏈提供未來發展的可能。
SH-60F要完成的輔助任務有搜索救援,以及在艦載固定翼飛機彈射和回收期間萬一水上迫降時提供救援服務。最大起飛重量增加到10659千克。
1885年2月,美國南方得克薩斯州一座在地圖上難以找尋的山城小鎮——弗雷德里克斯堡熱鬧異常。這里的輪船旅館正在為一位新生嬰兒舉行洗禮儀式。按慣例,這個嬰兒應在教堂接受基督教路德派洗禮,但他的爺爺執意堅持受洗儀式在輪船旅館舉行,爺爺認為“這才是受洗的地方”。
旅館的舞廳燈火通明,人頭攢動,連住店的旅客也加入到當地人的喜慶行列中。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幾個準備執行任務而中途在此停留的海軍上尉也參加了洗禮儀式,他們的藍色軍服在燈光的輝映下顯得帥氣十足。
嬰兒的爺爺靜心等待牧師舉行完規定的儀式,然后轉身面對舞廳的人們,高舉酒杯,以一種異乎尋常的豪邁聲音喊道:“為美國海軍未來的將軍——我的孫子干杯!”
洗禮儀式在陣陣喜慶的祝酒聲中達到了高潮。當時參加活動的人們沒有想到,這位驕傲的老人一句激昂的祝酒辭在幾十年后竟然成為現實——那位襁褓中默默無言的嬰兒以不可遏制的神奇力量成長為美國海軍史上一名功勛卓著的五星級上將。他,就是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司令、海軍作戰部部長、五星上將切斯特·威廉·尼米茲。
尼米茲的青少年時代是在清貧中度過的。8歲起他就開始在舅舅經營的肉店幫忙送肉,每周賺取1美元的工資幫助家庭。15歲起,他又在親戚開的旅館幫忙。因家境貧寒,中學畢業的尼米茲決定報考兩點軍校,因為軍事院校可以提供免費教育。但是陸軍軍校名額已滿,他只好去海軍軍校。1901年9月7日,尼米茲宣誓成為美同安納波利斯海軍軍官學校的學員。至此,他走出了家鄉那狹小的天地,開始了漫長而不平凡的軍旅生涯。
在海軍學校,勤奮的學習使他的成績一直名列前茅。1905年1月畢業時,尼米茲的總成績在同屆114名畢業生中名列第7。他的祖父,一位始終關心并愛護他的老人對此非常高興。他在給孫子寫的信中說:“我對你的學習成績感到高興…任何人都不能再有更高的期望了。”
畢業后的尼水茲被分配到亞洲艦隊旗艦“俄亥俄”號上實習。該艦曾前往日本作禮節性訪問,使年輕的尼米茲有機會晉見東鄉平八郎,他對這位日本海軍名將敬佩不已。兩年實習期滿后,他到潛水艇部隊服務。1917年調任大西洋艦隊潛艇部隊司令羅比生少將的隨從副官,羅比生對尼米茲十分賞識,極力勸他放棄從事工程技術的理想,下決心當將軍。經過一番周折,尼米茲終于當上了“南卡羅來納”號戰艦的執行官,并得到上校軍銜。后來,羅比生升任美國戰斗艦隊司令,尼水茲的職務也隨著多次變動,直到1935年,回華盛頓任海軍人事局副局長,1938年升為少將后,任海軍人事局局長。
1941年12月,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后24小時,一位前額突出、有著淺藍色眼睛的美國海軍軍官來到珍珠港接任太平洋艦隊司令。他就是美國海軍人事局前任局長尼米茲。早在珍珠港事件之前,總統羅斯福曾召見尼米茲,準備任命他為太平洋艦隊總司令,但他以資歷太淺為由拒絕了。日本偷襲珍珠港后,太平洋艦隊司令金梅爾被撤職,羅斯福再次安排尼米茲上任。他不容置疑地對尼米茲說:“趕緊去珍珠港,堅守崗位,等戰爭打贏再回家。”
12月24日,尼米茲乘水上飛機前往夏威夷群島的瓦胡島上任。當他飛抵瓦胡島準備水上降落時,透過暴雨看到的是一幅幅令人心碎的景象。停泊在珍珠港內的94艘軍艦,其中包括8艘戰列艦在內的大部分艦只被擊沉擊傷,水面上覆蓋著一層烏黑的柴油。3百余架作戰飛機被擊毀在陸地機場。當他走下飛機時,被告知的第一個消息就是駐威克島的美軍已向日軍投降。
面對這樣一種嚴峻的形勢,尼米茲鎮定自若,迅速投入到新的工作中去。當他首次會見記者,回答記者提出的“現在你有些什么打算”這一問題時,他堅定地回答道:“枕戈待旦,作好準備,把握時機,去爭取勝利。”
為了提高士氣,逐步扭轉不利局面,1942年1月,尼米茲不顧眾將領的反對,在哈爾西中將的堅決支持下,派出由兩艘航空母艦組成的聯合編隊,向日軍控制的馬紹爾群島中的吉爾伯特群島發動了一次奇襲。這次襲擊給敵人造成的損失不大,僅炸沉了一艘運輸艦和兩艘小型艦艇,另有8艘艦只被炸壞。但是這次襲擊對于重振美國的民心士氣起到了重大作用。
1942年4月,盟軍在太平洋設立了區域指揮制度。麥克阿瑟被任命為西南太平洋戰區盟軍最高司令,管轄澳大利亞、所羅門群島、俾斯麥群島、新幾內亞和菲律賓。尼米茲被任命為太平洋海區總司令,管轄中南美航線以外的其他太平洋海區。
4月底,日本正準備對新幾內亞東南岸的莫爾茲比港發動一次兩棲作戰,奪取這個地區。它既可擴大日本“外防御線”,又可作為進攻澳洲的跳板。5月間爆發的珊瑚海海戰,是海戰史上敵我雙方首次不曾見到對方情況下進行的一次海空戰,雙方均出動了艦載機實施遠距離攻擊。戰斗的結果,日本取得了戰術性勝利,他們僅損失了1萬噸的“祥鳳”號輕型航空母艦和幾艘小艦,卻擊沉了美國3萬3千噸的“列克星敦”號航空母艦,以及油輪和驅逐艦各一艘。但開本預謀攻占莫爾茲比港的主要目的卻被挫敗了。這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的攻勢首次遭到遏制,無疑,對美國來說,這是一次戰略性的勝利。
珊瑚海海戰爆發之前,尼米茲就已敏銳地感到,日本在太平洋發動的攻勢,遲早要指向位于太平洋中部的中途島。占領中途島將把日本的防御圈向東推進;并誘使美國太平洋艦隊出來應戰,伺機將其殲滅。正當日軍積極備戰的時候,美國情報部門通過破譯日軍密碼已獲悉,日軍將于6月3日進攻阿留中群島,6月4日進攻中途島。然而,這份情報并沒有能完全說服太平洋艦隊司令部里持懷疑態度的人,他們懷疑日本何以會出動整個艦隊去進攻太平洋上的幾個小島,這是否是日本用來迷惑美國人的假電報?面對這些疑問,尼米茲分析后認為,日軍的主要目的可能是要把處于劣勢的美國太平洋艦隊引出來,加以殲滅。為應付即將到來的戰斗,尼米茲一方面向中途島增派6個轟炸機和戰斗機中隊,一方面下令,必須在3天之內修復在珊瑚海戰斗中受創的“約克城”號航空母艦。
臨陣折將,是兵家大忌。就在尼米茲正需用人之時,負責指揮第16特混艦隊的司令官哈爾西卻因病住院。哈爾兩是一位富有進取精神和作戰經驗的航空母艦指揮官,失去這樣一位驍勇善戰的指揮員對尼米茲是一個很大的損失。然而知人善任的尼米茲再一次作出了一個極為正確的決定,他接受了哈爾西的推薦,下令由巡洋艦指揮官斯普魯恩斯暫時接替哈爾西指揮部隊。后來的實踐證明斯普魯恩斯少將不僅勇敢善戰,而且是第一流的組織者和戰略家。
6月4日,山南云率領的以4艘航空母艦為核心的日本突擊艦隊開始空襲中途島。山本大將則率領日本聯合艦隊主力戰艦緊隨其后,隨時準備與前來解圍的美國太平洋艦隊決戰。但他們闖入了美軍艦隊的伏擊圈,一場海戰史上空前激烈的大戰隨即爆發。
在戰斗中,美軍魚雷轟炸機以自殺式的低空飛行向日艦施放魚雷,結果無一命中,絕大部分魚雷轟炸機被擊落。但它卻吸引了日軍防空火力和戰斗機的注意力,為美軍高空俯沖轟炸機贏得了寶貴的有利時機。它們在沒有阻攔的情況下,撲向日本航空母艦,短短的幾分鐘內,3艘日本航空母艦受到致命打擊,不久,幸存的另一艘航空母艦“飛龍”號也受重創。
在取得勝利之后,斯普魯恩斯將軍作出了一個正確的決定,不是揮師追擊敵人,而是率艦隊乘夜色東撤。這時,南云率領的戰列艦、重型巡洋艦,正在全力東駛,試圖尋找美國太平洋艦隊決戰,以挽回白天的損失。斯普魯恩斯的決定,使美軍避免了同慣于夜戰的日本海軍的遭遇戰。
斯普魯恩斯在該勇敢的時候勇敢——傾其所有飛機率先發動攻擊;該謹慎的時候謹慎——拒絕接受南云要打一場夜戰的挑戰,從而最終確保了中途島海戰的勝利:這不僅顯示了他杰出的指揮才能,而且也反映了尼米茲的知人善任和謀略。
在中途島戰役進行的關鍵時刻,尼米茲在兩天兩夜里、僅在辦公室的一張帆布床上打個盹,稍事休息。他為了放松緊張的心理,常到靶場去手槍射擊當中途島戰役結束時,尼米茲留下丁大堆的手槍子彈彈殼。
中途島一役,美軍以損失1艘航母艦、一艘驅逐艦和147架飛機的代價,擊沉了日本4艘航空母艦,一艘重巡洋艦,擊毀332架飛機。更為重要的是,日軍損失了大批參加襲擊珍珠港的最有經驗的飛行員,這是難以彌補的損失。經此一役,美軍再次以劣勢兵力擊潰了日軍的進攻,一舉扭轉了在太平洋戰區的不利局面,雙方的對抗出現了均勢。中途島海戰成為太平洋戰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中途島海戰后,美國在太平洋戰場由守轉攻,制訂了代號為“瞭望臺作戰”的計劃。1942年8月7日,美軍在瓜達爾卡納爾島登陸,美日雙方圍繞瓜島的控制權展開了長達6個月的激烈爭奪戰。瓜島附近的海域因雙方各損失24艘驅逐艦以上的艦只,而獲得了“鐵底海灣”的雅號。戰斗的結果,美軍牢牢控制了瓜島,日軍撤出了這一海域。
1942年11月底,美英在開羅會議期間作出對日進攻的戰略決定,把中部太平洋諸島作為對日主攻的方向。這條進擊路線將通過吉爾伯特群島和馬紹爾群島至卡羅林群島,然后北上直搗日本本土。雖然,這一決定遭到麥克阿瑟的反對,但參謀長聯席會議毫不動搖,并任命尼米茲負責中路的指揮
1943年1月,尼米茲組織中太平洋的兵力首先實施吉爾伯特群島的登陸。美軍第27師在海軍的猛烈炮火掩護下,比較順利地登上了馬金島:但海軍陸戰隊第2師在塔拉瓦島的登陸卻遇到駐島5千余名日軍強有力地抵抗,美軍共犧牲了1余人,才控制了這個島嶼。這次戰斗的勝利,使尼米茲向東京跨出了一大步。
1944年3月23日,尼米茲應麥克阿瑟將軍邀請,率領參謀人員離開珍珠港前往布里斯班,就兩支部隊協同作戰問題進行商討。長期以來,尼米茲對麥克阿瑟好大喜功和習慣于表現自己的作風甚感不滿。他曾在自己的辦公桌上放著一張麥克阿瑟的照片,目的是要隨時提醒自己處事待人不要威風凜凜,暴跳如雷。這次前往布里斯班,尼米茲精心準備了送給麥克阿瑟和家人的禮物,希望以此建立較好的個人關系。這次會議用尼米茲的話來說:“自始自終都開得很好,很順利。”
在攻克馬紹爾群島后,受夸賈林勝利的啟發,美軍將其在太平洋戰場上“逐島進攻”的戰略,改為“蛙跳戰略”,即越過日軍防守的一些次要的島嶼,奪取太平洋上最關鍵、最重要的據點,切斷日本的海空交通線,建立美國的海空軍戰略基地。因此,美軍決定繞過加羅林群島,直取馬里亞納群島,突破日本的內防御圈。尼米茲為這次戰役取名為“奇襲行動”,并親自指揮這次戰役。此役,日軍共損失了420多架飛機,3艘航空母艦、2艘油船,另有2艘航空母航、1艘戰列艦和1艘巡洋艦受到重傷;而美軍僅損失了130架飛機。這就是海戰史上著名的“馬里亞納大規模火雞射擊戰”,官方稱之為“菲律賓海”戰役。這次戰役的勝利,使美軍奪得了下一步作戰的后勤基地、攻擊日軍運輸線的潛艦基地和轟炸東京地區工業設施的B-29型轟炸機基地。它預示著日本法西斯滅亡的日子已為期不遠了。
1944年10月,美軍進攻菲律賓萊特島,不久即爆發了萊特灣大海戰。美軍雖然在這次戰役中取得了勝利,但也受到了重大損失。美軍在攻占萊特島之后,尼米茲接受了斯普魯恩斯的建議,決定越過臺灣,攻占離日本更近的硫磺島。為了進攻硫磺島,尼米茲率指揮部進駐關島。隨著硫磺島被美軍攻占,1945年6月,沖繩島也被攻占。日本本土的大門已被打開。
1944年末到1945年初,尼米茲統率中路大軍,會同麥克阿瑟所部進行了菲律賓戰役。戰役期間,美國參議院通過了眾議院的一項法案,同意任命4名海軍五星上將和4名陸軍五星上將。尼米茲便是海軍五星上將的人選之一。
1945年8月,美國在日本投擲了兩顆原子彈。8月15日,日本正式宣布向盟國投降。尼米茲的情報官萊頓上校在收到電傳后、立即向尼米茲作了匯報。萊頓事后說,尼米茲將軍“并不像我碰到的其他人那樣歡呼跳躍。他還是往常那樣沉著,僅僅笑了笑…好像早已知道這件事必然發生。”
日本投降之后,杜魯門總統任命麥克阿瑟將軍為盟軍最高司令,負責安排和主持日本投降儀式,并在以后占領日本。杜魯門的這一安排引起美國海軍極大的不滿,因為海軍在對日戰爭中出生入死,身負重任,而此舉將給人們的印象是:是麥克阿瑟的部隊把日本打敗的。在美國海軍部的力爭下,最后作出了這樣的安排,即如投降儀式由陸軍軍官主持,則儀式應在一艘海軍軍艦上舉行;如麥克阿瑟代表盟軍在投降書上簽字,則應南海軍方面出人代表美國簽字。而海軍方面的最合適人選,毋庸置疑,是五星上將尼米茲。
9月2日上午,尼米茲在美國“密蘇里”號戰列艦上代表美國同時電是代表美國海軍在日本投降書上簽下了自己的名字。可以說,這是對他在太平洋戰爭期間所作出的杰出貢獻給予的最高獎賞。
30年代中期,尼米茲的兒子小切斯特曾問他的父親:“你在海軍中有什么抱負?”對此,尼米茲回答說,他希望有朝一日當上海軍作戰部部長,也就是海軍的最高指揮官。如今,戰爭結束了,尼米茲不僅功成名就,而且夢想成真。
1945年11月20日,美國總統杜魯門任命尼米茲上將擔任海軍作戰部長,早年的理想終于實現了。
尼米茲在其海軍作戰部長的任期內,堅決主張“美國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海上力量”,“要把橄欖枝扎根在含有優質235鈾礦的肥沃土地上”。他主持領導了美國在比基尼珊瑚島進行的原子武器攻擊海上戰艦效果的實驗,并大力主張和推動發展核動力潛艇。1947年12月,尼米茲任職期滿。由于五星上將為永久軍銜,他被任命為海軍部長的特別顧問。
1966年2月20日,尼米茲在舊金山附近去世。人們遵照他的遺囑,只舉行了簡單的葬禮并把他葬在太平洋邊上的金山國家公墓中。
尼米茲,他的名字將永遠同太平洋上發生的那場戰爭聯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