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39例病人術前進行健康指導,術后預防并發癥,積極正確康復鍛煉,病人均獲得滿意療效。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的系統護理與康復為治療成功提供了保證,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質量。
關鍵詞:人工全髖關節置換;康復;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2—1888(2008)4A—0881—02
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是一創傷大、技術難度高的骨科矯形手術,隨著這一手術的廣泛應用和迅速發展,其護理與康復訓練日益受到重視。護理與康復訓練質量的高低將直接影響手術的成敗。2006年1月一2007年7月對39例人工全髖關節置換的病人進行了系統的護理及康復鍛煉,效果滿意。現介紹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行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病人39例(41髖),男24例,女15例;年齡28歲~75歲,平均59歲;股骨頭壞死10例,股骨頸骨折18例,先天性髖臼發育不良5例,強直性脊柱炎1例,股骨頸骨折內固定術后骨折不愈合5例;全髖關節置換術后均獲滿意療效,髖關節穩定,關節屈伸活動范圍達90°~120°。
2 護理
2.1術前護理
2.1.1全面評估,做好健康指導術前對病人的一般情況進行全面評估,進行身體各系統的檢查,及時發現和治療并發癥。如應用激素藥情況、糖尿病、慢性感染灶等。同時進行全身綜合調理,給予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飲食,增強病人抵抗力,使其機體處于最佳狀態,以提高手術耐受力。指導病人掌握正確的活動方法。術前3 d訓練床上排便。
2.1.2心理護理髖關節疾患的病人多伴有跛行,影響形象,且病程長,給病人身心帶來極大痛苦。病人常伴有悲觀、焦慮、自卑等不良情緒。護士應向病人說明手術的目的、意義及注意事項,增強病人戰勝疾病的信心,使其消除顧慮,積極配合治療與護理。
2.1.3術前預防感染,控制感染病灶仔細檢查病人手術區域,若有過局部手術史、瘢痕、皮膚病等應告知醫生,以便選擇手術入路,減少術后感染。術前嚴格皮膚準備,術前3 d給病人洗澡,以后每天用肥皂水擦洗術區皮膚1次,術前1 d給病人灌腸、備皮、消毒、包扎。病人進手術室后,更換被套,給予紫外線燈照射消毒病房。
2.2術后護理
2.2.1 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病人術后返回病房,立即在其患肢下墊一軟枕,將患肢抬高,促進靜脈回流,直至病人可以下地活動。并給患肢穿高彈襪(長度從足部到大腿根部),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病人麻醉清醒后,囑病人深呼吸10次,上肢屈伸10次。指導病人盡早活動患肢,初始可被動推動按摩下肢肌肉,然后逐漸進行踝關節背伸、跖曲,股四頭肌收縮等,以促進血液循環。術后第2天開始常規給予低分子肝素類藥物皮下注射。術后早期使用抗凝藥物是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主要方法。注意監測凝血酶原時間,防止繼發出血。嚴密觀察患肢腫脹程度、皮膚顏色、溫度、淺靜脈充盈情況等。護士在輸液時不要選擇患肢,以免發生靜脈炎。
2.2.2預防出血全髖關節置換手術創傷大,且術后一般使用抗凝劑,使出血的可能性增加。所以,術后必須嚴密觀察脈搏、血壓的變化及傷口敷料滲血情況。協助醫生更換敷料并加壓包扎。定時擠壓負壓引流管,保持引流通暢。觀察引流液的顏色、性質、量,防止出血過多。術后24 h出血量一般在200 mL~400mL,色淡紅。若在短時間內有大量出血,色鮮紅,則應及時報告醫生處理。引流持續48 h~72 h,出血量24h<50 mL即可拔管。
2.2.3預防脫位病人術后保持仰臥位,足尖向上,穿防旋鞋,兩腿間放三角枕,患肢保持15°~30°外展中立位,防止髖關節內收、旋轉,以免脫位。密切觀察病情,傾聽病人主訴,如患肢劇烈疼痛,雙下肢出現長度不等或呈過度外旋,則高度懷疑脫位,應立即報告醫生,緊急處理。
2.2.4術后預防感染術后感染是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最嚴重的并發癥,一旦發生,常導致全髖關節置換術的失敗。應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原則,手術后持續應用抗生素,保持切口敷料干燥。保持引流袋低于傷口的位置,活動時夾閉引流管,防止引流液倒流。協助病人活動及翻身,鼓勵病人咳嗽、排痰,預防肺部感染、壓瘡等發生。囑病人多飲水,預防泌尿系感染。防止糞便、尿液等污染傷口。病人若出現體溫上升,切口紅、腫、熱、痛,提示感染發生,應及時處理,本組病人未發生感染現象。
3 康復鍛煉
3.1康復應遵循個體化、漸進性、全面性原則 護士要指導病人正確地進行功能鍛煉,并觀察病人反應。功能鍛煉的時間、幅度、活動量要因人而異,循序漸進,以病人能耐受、不疲勞為宜。術后病人常擔心切口裂開、出血、關節脫位、疼痛而不敢活動,護士應積極與病人溝通,說明早期功能鍛煉的安全性及重要性,幫助病人克服恐懼心理,使其積極配合康復訓練。
3.2訓練方法
3.2.1術后第1天康復訓練指導病人進行足趾及踝關節充分活動,并進行股四頭肌等長收縮訓練,踝關節背屈,每個動作保持收縮狀態5s,然后放松5s,再繃緊、放松,以此循環。每組20次~30次,每天2組或3組。指導病人在活動的同時進行深呼吸,自我調整呼吸運動,預防肺部并發癥。
3.2.2術后第2天的康復訓練指導病人進行患肢直腿抬高訓練,但不能大于30°,要求足跟離床20 cm,在空中停頓5s~10s再放下,如此反復。每組30次-50次,每天3組或4組。術后3 d~5 d開始CPM運動。患肢抬高一般從20°~30°開始,每天2次,每次1 h~2 h,以后每天增加5°~10°,術后2周達到屈髖90°。
3.2.3坐立練習術后第2天一第3天護士協助病人坐床邊,患肢做直腿抬高動作,患肢抬高維持5 s~10 s。
3.2.4上下床練習 病人采用雙上肢及健側下肢的支撐自行上下床的方法。
3.2.5站立訓練及行走練習術后第3天~第4天,病人在床邊練習站立,當病人床邊持續站立超過30 min而沒有不適感時就可以進行行走訓練。
3.3出院康復指導
3.3.1預防脫位無論站立還是坐著。彎腰不要超過90°。坐著或躺著時避免雙腿交叉或盤腿動作。轉身時要整個身體轉動,不要只轉動上身,不要彎腰屈髖拾物,不能坐馬桶或下蹲,勿坐沙發或矮椅(馬桶、方凳高度以座位時髖關節屈曲90°,足底踏地為宜)。
3.3.2預防及控制感染對拔牙或插尿管等有可能造成感染的任何手術或治療措施應及時預防,防止細菌血運傳播導致關節感染。
3.3.3愛護關節不在不平整、光滑路面行走,避免重體力活動及需髖關節大范圍劇烈活動的運動項目,如奔跑、登山減少術后發生關節脫位、半脫位、假體松動等問題,并要控制體重。
3.3.4復查術后1個月、3個月、6個月復查,以后每1年復診1次。出現髖關節的任何異常情況均應及時到醫院復查或與醫生聯系。
4 小結
人工全髖關節置換是解除髖關節疾患病人的病痛、糾正畸形、恢復關節功能的有效的方法。成功的手術是取得良好療效的基礎,而積極有效的護理與康復指導是保證治療成功的關鍵。因此,護士應認真做好術前、術后的護理,并運用科學的方法,對不同病人、不同訓練時期的康復訓練做有針對性的指導,確保人工全髖關節置換的成功。本組病例病人均進行了有針對性的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的護理與康復訓練,結果顯示療效滿意,明顯提高了療效,縮短了療程,減輕了病人的經濟負擔,具有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作者簡介邱紅、杭紅工作單位:223900,江蘇省泗洪縣分金亭醫院。
(收稿日期:2005一03—10)
(本文編輯 衛竹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