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2—1888(2008)4A—0891—01
關節鏡手術是一種集診斷、治療為一體的內鏡手術,具有損傷小、切口瘢痕不明顯、恢復快等優點,因而成為目前治療膝關節疾病的常用有效方法。我院2004年12月—2007年6月行膝關節鏡手術150例,同時加強對術后并發癥的觀察和護理,效果滿意。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150例,男82例,女68例;年齡16歲~69歲,平均57歲;術后發生嚴重疼痛2例,關節內積血1例,深靜脈血栓2例,液體滲出4例,術后滑膜炎2例,局部感染1例。經積極治療和加強對并發癥的觀察和護理,病人均康復出院。
2 并發癥的預防及護理
2.1疼痛手術后,尤其是復雜的關節鏡手術,90%的病人可出現疼痛。應給予24 h靜脈鎮痛藥泵入或應用非甾體消炎藥及阿片類藥物。指導病人用軟枕抬高患肢15°,局部冷敷,活動足趾、踝關節及加強股四頭肌訓練等,促進靜脈血回流,減輕下肢水腫。有效地鎮痛可使病人早期從事康復鍛煉和活動,利于早期康復。
2.2靜脈血栓由于手術時間及術中止血帶應用時間過長及彈力繃帶加壓包扎過緊等,均可促進下肢靜脈血栓形成。因此,手術過程中應盡量縮短手術時間和止血帶應用時間,術后指導和鼓勵病人盡早在床上活動和進行有效的肢體功能鍛煉,可在床上練習直腿抬高和鍛煉膝關節屈曲功能,也可應用藥物以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口服阿司匹林或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5 000 U/d。同時應用抗凝藥物時應注意觀察皮膚、黏膜有無淤斑及牙齦出血等,發現異常,及時對癥處理。
2.3感染關節鏡術后感染因素主要包括手術時間過長或手術復雜,全身或局部存在感染灶,皮膚破損及自身抵抗力差等。主要臨床表現為急性發作的關節紅、腫、熱、痛,伴高熱等全身中毒癥狀。出現感染應立即行血常規及細菌培養,根據培養結果應用敏感抗生素并引流24 h~36 h,必要時可重復使用48 h~72 h。感染早期應制動,感染控制后早期進行關節康復鍛煉,根據病情和手術方式的不同,制訂膝關節的主動和被動康復鍛煉計劃,并指導實施。
2.4關節內積血手術過程中易損傷膝外上動脈,使外側支持韌帶松懈,易發生關節內積血,積血越多關節張力越大,疼痛越嚴重。因此,應采用關節腔局部麻醉下行關節鏡沖洗和加壓包扎,必要時術后24 h負壓引流,并密切觀察引流液的性質、顏色及引流量,加強局部引流管的護理。
2.5液體滲出及滑膜炎 術后液體滲出一般極少引起嚴重后果,可不進行特殊處理。術后滑膜炎,特別是骨性關節炎,易造成關節腫脹、疼痛等,應囑病人臥床休息,關節制動,可應用冷敷、藥物和理療等保守治療。
3 討論
膝關節鏡術后并發癥較其他腔鏡手術相對較少,但也應引起重視,力求做到正確的術前診斷、完善的術前準備、熟練的關節鏡操作技術和術后及時觀察。本組150例膝關節鏡手術病人,發生并發癥12例,由于觀察及時,并給予積極治療和精心護理,病人均康復出院。
作者簡介 茹海風工作單位:545001,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中醫院。
(收稿日期:2008-03-03)
(本文編輯 王釗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