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R471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2—1888(2008)4A—0894—01
靜脈穿刺在護理臨床實踐中是應用最廣、最基本的護理技術操作,也是臨床治療、搶救病人的重要措施之一。老年病人、小兒以及大手術、大失血的病人靜脈穿刺后往往回血很少,操作者誤認為沒有進入血管而又繼續進針,從而導致穿刺失敗。筆者在臨床實踐中嘗試了一種穿刺快速見回血法,操作簡單,可明顯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并與傳統常規方法進行了對比研究。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2005年1月一2005年10月我院內科、兒科住院靜脈穿刺病人200例,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100例。其中6個月至2歲35例,24歲~71歲65例;對照組100例,其中1歲~2歲35例,25歲~69歲65例。均采用同一種輸液器,小兒采用4.5號針頭,成人采用7號針頭,由同一名護士進行靜脈穿刺。
1.2方法
1.2.1操作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方法,將輸液管內空氣排盡,調緊調節器,選擇合適的穿刺血管,常規消毒皮膚,再次排氣進針,見回血后再進針少許,固定。實驗組將輸液管內空氣排盡,調緊調節器,選擇合適的穿刺血管,常規消毒皮膚,再次排氣后,將輸液管的末端,過濾器上2cm~3cm處返折,握于左手手心中,進針,然后將返折處松開,見回血后再進針少許,固定。
1.2.2穿刺成功標準實驗組針頭進入血管后,在1 s內有0.5 mL-1.0 mL的回血,使操作者可迅速判斷針頭已進入病人血管內。對照組針頭進入血管后,有的無回血或有0.2 mL回血,不易判斷是否已經進入血管。
1.2.3觀察指標觀察并比較兩組一次穿刺成功率、平均回血出現時間及平均回血量。
3 結果(見表1)

4 討論
老年人的血管彈性差,末梢循環欠佳,針頭進入血管后不見回血或回血出現時間慢;6個月至2歲小兒頭皮靜脈較細且不易觀察,進針后不易找到血管;大手術、失血量過多的病人血容量不足,針進入血管后,因血液壓力過小,所以傳統的穿刺后有時不見回血或回血量較少。此外,傳統靜脈穿刺后,輸液管及針頭管內壓力僅稍高于或小于血管內的負壓,因此,僅靠輸液管內的液體壓力使靜脈內血液壓力反流入針頭管內時壓力較小,回血反流速度較慢,且回流量小。實驗組采用排氣后返折輸液管,使輸液管及針頭內的壓力增大,當針頭進入負壓的血管以后,血液會很快反流,并且反流的量較大,速度較快。
本研究顯示,采用實驗組返折輸液管后再進針,操作簡便,提高了穿刺成功率,提高了護士穿刺的準確度,避免了病人不必要的痛苦。
作者簡介李艷麗工作單位:032200,山西省汾陽市人民醫院。
(收稿日期:2008—02-30)
(本文編輯 王釗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