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2—1888(2008)4A—0896—01
心源性心臟驟停是由于心臟原因引起的無法預料的自然死亡。據統計,美國每年約有30萬人發生心源性心臟驟停,占全部心血管病死亡的50%以上。由此可見,提高心源性心臟驟停的搶救成功率,對降低心血管病死亡率具有重要意義。現將我院2006年1月—2008年2月急診科和心內科救治的30例心源性心臟驟停病人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并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將30例心源性心臟驟停病人,資料分為兩組:A組人工心肺復蘇術(CPR)成功16例,男12例,女4例,年齡61.3歲±10.4歲;B組CPR不成功14例,男10例,女4例,年齡63.8歲±8.7歲。A組發生在院前3例,院內13例;B組發生在院前8例,院內6例。
1.2方法參照《國際心肺復蘇指南2005》進行操作。判斷病人呼吸心跳驟停后,立即實施CPR:開放氣道,在兩個乳頭間的胸骨上,行快速胸外心臟按壓,按壓頻率為100/min。護士立即心電監護,觀察病人心律,若為室顫,即刻行直流電擊除顫。開放靜脈通道,合理使用復蘇藥物。必要時行氣管插管,連接呼吸機或球囊輔助呼吸。腦保護措施包括脫水、控制抽搐和采用頭部冰帽物理降溫。對收集樣本中CRP、電除顫、氣管插管各項開始時間和CRP持續時間等進行分析。
1.3復蘇成功標準心源性心臟驟停病人經過復蘇,出現自主循環,包括竇性心律、結性心律、血壓及呼吸基本恢復正常者評為成功。
1.4統計學方法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見表1)

胸外按壓持續時間:A組為1 min~90min,B組為30min~60 min;電除顫:A組14例,B組7例;氣管插管:A組10例,B組14例。
3 討論
3.1 CPR開始時間與復蘇成功率的關系據報道,在4 min內實施CPR,8 min內實施進一步生命支持(ACLS),存活率為43%;若8 min~12 min才進行CPR,8 min~16 min實施AClS,存活率為6%;超過上述時間,存活率為0。說明CPR開始時間對存活率起決定性作用,本資料院前急救11例,搶救成功3例,成功率27.3%;院內搶救19例,成功13例,成功率68.4%。A組絕大部分病人發生心源性心臟驟停時是由護士發現并開始CPR,搶救開始時間明顯早于B組,進一步證明時間是CPR成功的首要因素。由于心源性心臟驟停約75.0%發生在院外,因此,加強對社區群眾進行急救知識的普及,尤其是護士在做健康教育時,對心血管病病人的家屬進行培訓,使其熟練掌握徒手CPR技術,是護理工作向社區延伸的一個重要方面。
3.2護士對復蘇知識應用自如,與醫生配合默契是搶救成功的關鍵心源性心臟驟停是臨床最危急的情況,如何在短時間內組織有條不紊的搶救是搶救成功的關鍵。我院對全院醫務人員進行CPR培訓,著重進行模擬病例搶救的實地演習,不僅要求操作規范,更強調醫護配合,培訓合格方能上崗,為復蘇成功提供保證。
3.3盡早電除顫 心源性心臟驟停的病人約80%為室顫引起,而電除顫是治療室顫最有效的方法。在心源性心臟驟停發生1 min內行電除顫,病人的生存率可達90%,以后每延遲1min,成功率下降7%~10%,超過12 min再接受除顫者的復蘇成功率只有2%~5%。本資料中A組電除顫開始時間要明顯早于B組,這些數據都說明,早期除顫是臨床護理的發展趨勢。
3.4根據病情盡早氣管插管 在常溫下血液儲氧可維持4 min~6min,因此在心源性心臟驟停的最初幾分鐘內,通過胸外按壓,心肌和腦尚能得到充足的氧供應。若在該時間段內復蘇未成功,人工通氣則顯得非常重要。在場護士應根據病人呼吸情況,迅速準備好氣管插管、喉鏡等用物,協助急救醫生行氣管插管術,以保證呼吸道通暢,防止嘔吐物誤吸。本資料顯示,A組與B組在人工呼吸機使用時間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表明CPR中循環系統的恢復是首要問題。這些結果與護士培訓時制定的搶救流程圖一致,對今后護士CPR培訓有指導意義。
3.5復蘇藥物的應用與護理配合在CPR中靜脈用藥優選上腔靜脈系統,首選中心靜脈或頸外靜脈,其次為肘關節或以上靜脈,不宜使用手背足背靜脈。為了控制某些藥物的輸注速度或配伍禁忌,最好建立兩條靜脈通道。復蘇過程中各種搶救藥物的合理使用是搶救成功的另一要素。雖然藥物治療方案由醫生決定,但給藥的最后實施者是護士。因此,護士應熟悉常用藥物的名稱、劑量、給藥方式和副反應,以便于搶救時能快速、準確輸注。
作者簡介 王俊芳(1973-),女,山西省太原人,主管護師,本科,從事急診護理工作,工作單位:030013,山西中醫學院中西醫結合醫院(太原鐵路中心醫院);董曉英工作單位:030013,山西中醫學院中西醫結合醫院(太原鐵路中心醫院)。
(收稿日期:2008-03-11)
(本文編輯 衛竹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