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2—1888(2008)4A—0898—02
肝性腦病是嚴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謝紊亂為基礎的、中樞神經系統功能失調的綜合病征,其主要臨床表現是意識障礙、行為失常和昏迷。臨床觀察與護理非常重要,做好護理可以有效降低肝性腦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延長肝硬化病人的生存期。2003年1月—2007年12月我科共收治肝性腦病病人40例。現將肝性腦病的誘因分析及護理介紹如下。
1 臨床資料
40例肝性腦病病人中男29例,女11例;年齡34歲~76歲,平均51歲;均為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償期;睡眠差7例,表情淡漠3例,脾氣暴躁、焦慮不安9例,胡言亂語7例,計算力下降20例,伴有撲翼樣震顫7例,有打人行為1例,尿床1例;本組病人發生肝性腦病的誘因明確,其中上消化道出血20例,感染5例,電解質紊亂9例,高蛋白飲食5例,使用鎮靜劑1例;痊愈25例,好轉5例,無效3例,死亡4例。
2 護理
2.1預前護理
2.1.1觀察與護理 病人入院時,及時收集資料,了解病情,掌握病人的基礎情況,如文化程度、職業、脾氣性格、語言、行為、睡眠情況等,準確填寫入院評估單,作為臨床觀察的依據。
2.1.2及時發現肝性腦病的早期表現發現下列情況者應警惕肝性腦病:病人睡眠節律的紊亂;異常行動;性格改變;智力障礙,對一些簡單測試出現錯誤應答或反應遲鈍;筆跡漸漸不整;對人、地、時的概念混亂;肝性口臭;撲翼樣震顫。當病人有以上癥狀出現時應及時報告醫生,以免延誤治療。
2.1.3密切觀察病情勤查病房,觀察病人行為,了解病人的定向、計算、理解、判斷能力,了解病人的精神表現及神經體征,隨時把握病人的重要生化指標情況。
2.2重視健康教育進行健康指導,幫助病人及家屬掌握有關引起肝性腦病的基本知識,防止一切誘因。對病人飲食、休息、用藥等進行引導提示性護理,減緩或消除心理壓力,不能使用刺激性語言,以免加重病情。講述情緒與疾病的內在聯系,鼓勵病人樹立治療信心,以促進疾病早日康復。同時做好心理護理,使病人在良好的心理狀態下積極配合治療。
2.3糾正電解質紊亂本組資料中有11例因進食少、嘔吐、腹瀉、大量利尿、排放腹水過多而造成低鉀性堿中毒,誘發肝性腦病。大量放腹水時應當天補充足量的白蛋白以維持有效血容量,防止電解質紊亂,及時檢測血清電解質或血氣分析,準確記錄24 h出入量,有低鉀或堿中毒者及時糾正。
2.4做好飲食護理以糖類為主,高維生素(維生素B6除外)飲食,昏迷者可用鼻飼或靜脈輸注25%葡萄糖。一般每天5餐,保證熱量在8.4 kJ/d以上。多吃蔬菜及水果,給予含優質蛋白且產氨少并富含支鏈氨基酸的食物,以植物蛋白為主。因含支鏈氨基酸較多,芳香族氨基酸較少,不會加重病情;植物蛋白含豐富的非吸收纖維可促進腸蠕動,加速毒性物質的排出;植物纖維被腸道細菌酵解后可降低結腸pH值,減少氨的吸收。有肝性腦病傾向病人限制蛋白質在30g/d以下。肝性腦病期禁食蛋白質。本組3例病人因進高蛋白食物而誘發肝性腦病,后經積極處理病情好轉。腹水者攝鈉量為250mg/d,限水,禁忌溫燥類食品,如公雞、羊、狗、牛肉、鵝等。無腹水者攝鈉量為3g/d~5g/d,伴有肝硬化者應避免辛辣、刺激、粗糙食物。
2.5并發癥的護理①腦水腫:按時使用鎮靜劑、脫水劑,嚴格控制輸液滴數,觀察尿量。觀察瞳孔、對光反射、血壓、呼吸變化,有無惡心、頭痛、意識異常現象,嚴格控制輸入量,成人每日輸入量應小于2 500 mL,同時,消除引起腦水腫的因素,如體位不當(頭低位)、低血氧、高碳酸血癥、發熱等,減少腦水腫的發生。②消化道出血:除及時止血、補充血容量外,還應清除腸道積血,減少氨的產生。可用食醋20 mL、生理鹽水180 mL每天保留灌腸1次,灌腸液溫度適宜,選較細肛管,插入深度17 cm左右,低壓灌腸后取右側臥位,使藥液進入右半結腸,保留2 h以上再排便,以利藥物吸收。腸內pH值保持5~6。忌用肥皂水及堿性溶液灌腸,口服乳糖、果糖溶液,可促進雙歧乳酸桿菌生長,并分解為乳酸和醋酸,也可口服或鼻飼25%硫酸鎂導瀉。③肝腎綜合征:發現少尿、無尿、血尿素氮升高,應按腎衰竭護理。④感染:保持呼吸道暢通,及時吸出口腔及呼吸道痰液,防止吸入性肺炎、壓瘡等發生。
2.6口腔護理每日用生理鹽水棉球清洗口腔3次或4次,以保持口腔清潔,去除口臭、污垢,預防口腔感染。
2.7皮膚護理及時更換被污物污染的被褥、衣物,及時清潔皮膚,定時翻身,保持皮膚干燥,預防壓瘡發生。
2.8加強監護去除病房內的不必要設備和危險物品,以免傷人和自傷并及時和病人家屬聯系,說明病情,請家屬陪護,指導病人絕對臥床休息,對基礎病、合并癥、并發癥以及輸液等各種治療要全程掌握,有問題及時妥善解決,不良因素及時排除。
3 小結
肝性腦病屬于常見急危重癥,預后不良,對病情的觀察護理有很高的要求。及早治療,避免或消除不利因素,細心觀察及早發現先兆是降低肝性腦病發病率、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的關鍵。
作者簡介景淑娟工作單位:100039,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O二醫院。
(收稿日期:2008—03—10)
(本文編輯 衛竹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