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R472.2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2—1888(2008)4A—0907—01
外傷致失血性休克是臨床上常見外科急癥,多發生于車禍、生產意外及其他外傷等。病理變化是有效循環血容量驟然減少、組織血液灌流不足、細胞缺氧及代謝障礙。搶救時首先應及時糾正休克、補充血容量。在搶救外傷病人時護士忙而不亂、全力以赴、迅速搶救是提高治愈率、提高病人生存質量、降低死亡率的關鍵。現將急救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外傷致失血性休克病人24例,男21例,女3例;年齡18歲~46歲,平均28歲;其中全身多處刀刺傷8例,外傷性脾破裂7例,外傷致下肢骨折7例,腎損傷2例;入院搶救距外傷發生時間平均為2h;平均血壓為50/30mmHg(1 mmHg=0.133 kPa);搶救成功100%。
2 急救護理
2.1適宜體位,減少搬動立即安置病人入搶救室,去枕平臥位,頭及軀干抬高20°~30°,下肢抬高15°~20°,這樣既能增加回心血量,也有利于呼吸。對于嚴重休克病人應去枕平臥,頭偏向一側。除必要操作和檢查外,應避免過多搬動病人,以免加重病情。急查血常規、血型,并正確估計失血量和休克程度。
2.2有效止血,減少失血對于開放傷口病人,應立即用無菌敷料加壓包扎。如有四肢大動脈出血可用止血帶止血,縛扎處要墊治療巾或紗墊。止血帶要注明止血時間,時間為l h,并嚴密觀察末梢血循環情況。
2.3迅速擴容,增加血量失血性休克病人的有效循環血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減少,從而造成組織供血不足、缺氧。因此,及時擴容是搶救失血性休克的首要措施。應立即建立兩條有效靜脈通路,以達到迅速補充血容量和及時靜脈給藥的目的。其穿刺部位應選擇肘正中靜脈、貴要靜脈或大隱靜脈等粗、易固定、不易受壓的表淺靜脈。除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原則外,還要求護士有熟練的穿刺技術,做到一次成功,以贏得搶救時間。對表淺靜脈充盈程度極差、穿刺十分困難者,應及早行靜脈切開,切勿輪流穿刺而延誤搶救。
2.4開通氣道,氧氣吸入 保持呼吸道通暢,及時改善缺氧狀態,將病人的頭偏向一側,立即給予持續低流量氧氣吸入,氧流量為2 L/min~4 L/min,以增加組織內氧濃度,及時改善缺氧狀態。同時備好吸痰器,如呼吸道分泌物過多應及時吸出,以免引起誤吸。對昏迷病人,應備牙墊、舌鉗子、壓舌板以備急用。有嚴重呼吸困難者最好用呼吸機加壓給氧,以防病人出現呼吸障礙,加重病情。
2.5病情觀察,心電監護嚴密觀察意識、生命體征、尿量、血容量的變化,并做好監護記錄,如有變化及時報告醫生隨時處理。
2.6根據病情,合理輸液注意輸液的種類、順序及速度輸注藥品時,護士必須熟練掌握配伍禁忌,防止藥液失效而影響搶救效果。根據病情妥善安排輸入液體的先后順序,達到擴容、疏通微循環、加強心臟收縮力的作用,這樣才能維持有效的血漿滲透壓。當血壓回升到90/60 mmHg時,輸血、輸液的速度應適當放慢,以免引起急性肺水腫和心力衰竭。
2.7術前準備,因人而行在積極搶救休克的同時,短時間內應迅速做好術前準備工作,如藥敏試驗、備皮、備血、術前用藥等。這些工作均應在病人房間內集中進行,避免來回搬動,以免加重病情。
2.8心理護理對一些病情較輕、意識清醒的病人,要注意心理護理,使病人積極配合治療。如一些肢體傷的病人總是擔心肢體能否保住而恐慌不安、情緒煩躁,甚至失去生活的信心,從而增加了治療難度,此時,護士要耐心、細致地做好解釋工作,以取得病人對治療的積極配合。
3 小結
外傷所致失血性休克病情危重、來勢兇險,急救護理在配合醫生搶救中十分重要。對失血性休克病人的搶救應分秒必爭,迅速補充血容量,防止心、肺、腎等器官發生衰竭,保持呼吸道通暢,提高血氧濃度,嚴密觀察生命體征,同時進行病因治療和心理護理,這樣才能提高搶救成功率。
作者簡介 安寧(1970-),女,黑龍江省肇源人,護士長,主管護師,本科,工作單位:166500,黑龍江省肇源縣中醫院。
(收稿日期:2008—03—06)
(本文編輯衛林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