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R471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2—1888(2008)4A—0908—01
兒童在患病過程中會有不同的心理活動,如恐懼、焦慮、盲從、孤獨、憤怒等,這些不良心理影響疾病的治療和康復。因此,了解環境的心理狀態,掌握患兒心理特征,采取相應的對策有重要的意義。
1 住院患兒的心理特征
1.1恐懼陌生的環境,對周圍環境的不熟悉,各種操作帶來的疼痛刺激等可引起患兒恐懼。患兒多表現為害怕,有的表現為預防性的不作聲或否認患病,不配合治療、護理。
1.2焦慮易發生在溫順、老實、守紀律的患兒身上。患兒對疾病不了解,不知何時能回到學校,擔心自己的功課及成績受到影響,表現為敏感、缺乏自信等。
1.3盲從在一些集中進行的操作中常可見到,比如本來不哭的患兒,看到別的患兒哭泣也會跟著哭起來。
1.4抵觸由于病情和診療要求限制了患兒自由活動,使患兒感到被動。當兒童給予配合后,希望得到醫護人員的認同,如果患兒這種心理得不到滿足,易引發反感或抵觸情緒。
1.5孤獨患兒入院后,離開了親人和熟悉的環境,面對的是陌生的環境,會使患兒感到孤獨,表現為沉默寡言,怕與人接觸,盼家長來看望。
2 心理護理
2.1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給予心理護理對于嬰幼兒,盡力滿足患兒的生理及心理需求,經常撫摸頭部、后背或哄、逗、微笑等,使患兒產生安全感、依賴感,可促進疾病的康復。有條件時讓家長陪伴患兒參與護理。對于學齡前患兒,應主動接近患兒,以輕柔的動作、和藹的態度,關心體貼患兒。同時,為他們介紹其他患兒,共同參與做游戲、看圖畫、講故事等,讓患兒感到快樂。治療時,多采用積極鼓勵的語言并讓年齡稍大的患兒做示范,取消其不良心理。對于學齡期患兒,應耐心進行安慰,取得患兒的信任。入院時告知疾病、治療等情況,讓患兒明白治療疾病的重要性,為其安心治療做好心理準備。在治療過程中,對患兒多鼓勵、多表揚,強化患兒自尊、自愛的心理。可組織患兒看書、做作業及開展娛樂活動,豐富患兒的精神生活,消除其不良心理。
2.2為患兒進行心理護理的溝通技巧 為患兒進行心理護理時,應做到:①語氣應耐心溫柔,溫柔的語氣讓患兒產生親切感,減少患兒對護士的陌生感,避免簡單粗暴;②語言應簡潔明了,避免使用醫學術語;③使用積極語言,避免消極性語言;④使用鼓勵性語言,避免打擊性語言,夸獎贊賞的語言可使患兒心情愉快,容易配合操作和治療;⑤使用暗示性語言,把希望患兒要達到的目標逐步暗示給患兒。
2.3加強與患兒家長的溝通 患兒的心理行為與家長的教育方法有很大關系。護理操作過程中,告訴家長教育患兒的正確方法,護理操作的必要性和可能引起的不適。告訴家長讓孩子面對疾病,克服不適感是對待病痛的正確方法。家長教育患兒方法與護士的方法一致時,可增強患兒對護士的信任,這樣心理護理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簡介 江天蘭(1973-),女,山西省長治人,護師,大專,工作單位:046204,山西潞安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總醫院。
(收稿日期:2008—03—08)
(本文編輯 衛竹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