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R473.74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2—1888(2008)4A—0809—01
顱腦損傷病情復雜、變化快,為神經外科最為常見的疾病。在治療過程中認真細致的病情觀察是提高顱腦損傷治愈率,降低病死率的重要環節,意識、瞳孔、體溫、脈搏、呼吸、血壓、肢體活動等均是顱腦損傷觀察的內容,而意識、瞳孔、呼吸的變化反應比較靈敏,能較早期地反映出病情的轉歸。我院2005年6月—2007年6月共收治腦外傷病人55例,現將對瞳孔、意識、呼吸的觀察在治療中的重要性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顱腦損傷病人55例,男45例,女10例;年齡1歲~79歲;重度損傷6例,中度損傷7例,輕度損傷42例;死亡4例。
2 觀察
2.1意識的觀察意識障礙的有無及意識障礙的形式、程度和時間是反映顱腦損傷程度輕重的一個重要指標。意識的變化與損傷程度成正比,本組重度損傷6例均在傷后或住院過程中出現昏迷。若昏迷時間長達12 h以上,且昏迷程度深者,則預后不良,所以在意識的觀察中要掌握以下幾點:①意識障礙的有無與程度是護理觀察的基礎,對剛入院的顱腦損傷病人,首先要判斷病人是否有意識障礙,處于何種程度。②昏迷是意識障礙最常見的癥狀,昏迷加深常提示顱內病變加重,昏迷穩定且逐漸恢復常為病情好轉的反應。所以,護士要認真地觀察,掌握意識的動態變化,為治療提供有價值的依據。③注意病人中間清醒期所致的假象,對傷后有意識障礙又恢復的病人,不能放松警惕,要注意再度昏迷的出現。
2.2瞳孔的觀察瞳孔的變化對顱腦損傷的診斷與預后有重要意義。瞳孔的變化常反映出病情的轉歸。輕中型顱腦損傷病人瞳孔變化小,本組6例重型病人則變化明顯多樣。如病人出現中樞性血壓下降,伴雙側瞳孔散大,對光反射消失是病情發展的瀕危階段,此時應做好急救準備,出現雙側瞳孔不等大,則多提示顱內血腫的發生,要積極進行手術等相應的處理。對瞳孔的觀察要注意以下幾點:①用“mm”為單位詳細記錄雙側瞳孔的大小,以利于前后觀察對比,提供基礎數據。②觀察對光反射的存在與否,要記錄反射程度,如靈敏、遲鈍或消失。③在使用脫水劑情況下注意觀察瞳孔的變化情況。如散大的瞳孔縮小,常提示治療是有希望的,應繼續抓緊時機;如瞳孔無變化或逐漸散大,應結合全面體征考慮是否為病情的反跳,還是用藥的劑量或時間不足,及時提醒醫生注意。④在觀察中要注意排除原有眼病造成的瞳孔陳舊畸形,以免混淆觀察結果。
2.3呼吸的觀察呼吸功能紊亂,特別是呼吸道梗阻是顱腦損傷病人較為常見的臨床征象。因此,嚴密觀察呼吸的變化,保持呼吸道暢通,維持正常呼吸功能非常重要。重型損傷病人呼吸變化明顯,輕中型顱腦損傷病人呼吸變化不大。本組6例重型顱腦損傷病人中,呼吸改變明顯者有4例,最后均死亡。呼吸頻率與深度增加,出現鼾聲多提示昏迷,呼吸不規則常為呼吸衰竭的先兆,如出現脈搏緩慢有力、呼吸深慢,收縮壓高而脈壓大,則提示顱內血腫存在或繼續增大。呼吸驟停大多是瀕臨死亡的信號,應爭分奪秒地實施急救。
3 體會
做好顱腦損傷病人的護理是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減少并發癥的重要環節。瞳孔、意識、呼吸能及時準確地反映顱腦損傷的程度,護理中應以瞳孔、意識、呼吸的觀察為重點。進行瞳孔、意識、呼吸的觀察時應相互聯系、協同觀察,并需結合全面的體征,作出切合實際的結論。同時要求護士要具有堅實的基礎知識,對意識、瞳孔、呼吸的正常與異常概念要清楚,才能正確判斷病情。
作者簡介 徐愛玲工作單位:032200,山西省汾陽市人民醫院。
(收稿日期:2008—03-08)
(本文編輯衛竹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