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對慢性淺表性胃炎病人進行健康教育,達到減少復發的次數甚至好轉、治愈。從心理、飲食、用藥、個人行為方面對63例慢性淺表性胃炎病人進行健康指導,經過一年多的健康指導,經胃鏡檢查示胃黏膜正常,未見血管痙攣、黏膜充血、水腫等36例,提示健康教育在慢性淺表性胃炎病人的治療中有很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淺表性胃炎,慢性;健康教育;飲食;心理;藥物;個人行為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2—1888(2008)4A—0932—02
慢性淺表性胃炎是臨床最常見的胃腸疾病,是胃黏膜的慢性炎癥病變,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明確,但可能的病因和誘因卻很多。常見有關的因素有:急性胃炎遷延不愈,長期進食過快,不經仔細咀嚼就將食物吞下,飲食無規律,長期飲用或食用烈性酒、辣椒、芥末等刺激性食物,吸煙過多,長期飲用濃茶、咖啡等,經常服用阿司匹林等損害胃的藥物。病人常可感到上腹飽脹或有疼痛,并有食欲減退、反酸暖氣或有燒灼感、吐酸水,進食油膩食物時癥狀加重。隨病程遷延,病人還有精神不振、工作效率降低、身體衰弱、上腹部及劍突下常有輕微的壓痛。為了幫助病人改變不良的生活方式,避免導致慢性淺表性胃炎誘因的發生,提高治愈率,為病人進行健康教育指導非常重要。現將具體的健康教育方法介紹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所有病人來自社區健康服務中心,經初步診斷后再到醫院胃鏡檢查,確診為慢性淺表性胃炎共63例,男30例,女33例;年齡21歲~60歲;病程6個月至3年。
1.2方法
1.2.1收集資料針對63例病人設計了“發病情況自填表”,表格內容包括發病時間、發病時的癥狀,讓病人每次發病時自己填寫,并讓病人每次發病時堅持到相對固定的社區健康服務中心就診,或與社區康復服務中心的護士聯系,取得相對應的階段性的健康指導。
1.2.2健康教育方法
1.2.2.1心理指導由于病人長期處于精神緊張、憂慮或抑郁狀態,可引起全身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功能失衡。尤其是交感神經長時間處于興奮狀態,亦會導致胃黏膜血管舒縮功能紊亂,造成胃黏膜血流量減少,破壞胃黏膜屏障作用,久而久之形成胃黏膜慢性炎癥反應。因此,應告知病人保持樂觀的情緒,避免心理過度緊張。
1.2.2.2飲食指導養成定時進餐、進餐定量、食物溫度適宜的良好習慣。少量多餐,每日進食5次或6次,使胃內經常保持有食物。可選擇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易消化的飲食,如雞蛋、牛奶、瘦肉、蔬菜、水果等;避免進食過咸、過甜、過辣、過硬、難以消化的食物。
1.2.2.3用藥指導囑病人按時服藥,向病人仔細說明藥物服用方法、用藥后反應及注意事項。患感冒或其他疾病時盡可能避免服用對胃黏膜有刺激的藥物如阿司匹林,可選用中藥。
1.2.2.4其他告知病人煙草中存在一些對胃黏膜有害的物質,可造成胃黏膜血管痙攣、缺血;酒可直接損傷胃黏膜,因此吸煙、喝酒的病人應戒除煙酒;周圍環境應保持清潔、衛生和安靜。可以聽輕音樂,有助于慢性淺表性胃炎的康復;家庭成員應督促病人定時進餐,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2 結果
由于有些人因工作關系的變更,或電話號碼更改未能保持聯系,共失訪3例。通過一年多對慢性淺表性胃炎的病人進行健康教育指導,從“發病情況自填表”上可以看到,病人發病間隔時間逐漸延長,癥狀減輕,5例病人已半年未發病。治療效果:經胃鏡檢查示胃黏膜正常,未見血管痙攣、黏膜充血、水腫等36例。
3 小結
慢性淺表性胃炎20%可發展為萎縮性胃炎,萎縮性胃炎中21.55%~71.46%發生癌變。慢性淺表性胃炎是胃炎中最早期、癥狀最輕的一種,雖然癥狀較輕,但如果不重視治療、護理,癥狀持續或有反復發作,將可加重病情,到最后有癌變的可能,對生活和工作有一定的影響。目前還沒有特異性的治療藥物,如果治療不當,會日漸加重,甚至會發生癌變。此病常沒有特異的癥狀和體征,一般病人均在門診治療,因此護理常常被忽略了。
健康教育是整體護理的重要內容之一,高度重視健康教育,把健康教育延升到社區服務中心,服務于社區人群,可以減少社區慢性病的患病率,提高社區人口的健康水平。本研究發現通過給慢性淺表性胃炎病人進行心理護理、飲食指導、用藥指導等,發現健康教育對慢性淺表性胃炎病人的治療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簡介 張彩霞(1963-),女,廣東省深圳人,主管護師,大專,從事內科護理工作,工作單位:518108,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石巖醫院;黃璋侃實習單位:518108,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人民醫院;羅美香工作單位:518108,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石巖醫院。
(收稿日期:2008—03—11)
(本文編輯衛竹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