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歇爾·戈德史密斯(Marshall Goldsmith):領導力培訓領域的世界級權威,曾獲美國加州大學博士學位。在《福布斯》雜志公布的管理培訓師排行榜中,戈德史密斯名列前五名;在美國《人力資源》雜志的評選中,他當選為“世界頂級人力資源咨詢師”。名列美國管理協會最近評選的“對過去80年的管理領域產生重大影響的50位卓越思想家和商業領袖”和《華爾街日報》的“十大高級管理教育家”。
如果有幸,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些人或有些事不期而至,出乎意料地讓我們睜大眼睛看清自己的毛病,幫我們斬斷內心深處的幾縷妄想。這種好事不會經常光臨,而且最初會讓人難以接受。但是一旦有這樣的好事,我們要慶幸自己真幸運。
心理學家用各種試驗圖示向我們解釋我們自身。其中最有趣的一種叫“喬哈里之窗”——由四塊玻璃構成的網格,把自我意識分為別人了解我們、不了解我們,我們了解自己、不了解自己的四個區。(盡管“喬哈里之窗”這個名稱聽起來有點怪,卻是由“喬”和“哈里”兩個確實存在的單詞組成。)
按照這種排列,別人對我們的了解是公共資訊;我們自己了解,而別人不了解的是隱秘資訊。雙方都不了解的,就真的無人知曉了,因此不是能講得明白的。
對我來說,最感興趣的是這張圖表中別人知道而我們自己卻不知道的內容。之所以讓我著迷,是因為曝光這些盲點常會讓人如夢方醒、豁然開朗,從而人生之路又向前邁進一大步。
對這些發現我早有體會,但印象最深的是28歲那年在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攻讀博士期間的一次經歷。回想那時,上世紀60年代后期,自由戀愛、伍德斯托克音樂節(目前世界上最著名的系列性搖滾音樂節)風靡一時。我那時自認為比周圍人更深刻,甚至還透著點憂郁氣質。相信自己已經滿懷激情地潛心于如何實現自我價值和探究生命真義等諸如此類有意義的事了。
那時我在小班上課,老師是博學睿智、閱歷豐富的坦南鮑姆博士(美國著名企業管理學家,領導行為連續體理論的提出者。——編者注),他在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和整個心理學界都廣受尊崇。他發明了“敏感性訓練”這個術語,并發表過心理學領域最有影響的論文。他是我的偶像。
坦南鮑姆鼓勵我們在課堂上討論感興趣的任何話題。我把這種自由當成了一種特權,便肆無忌憚地批評洛杉磯人淺薄無知、唯利是圖。我連續三周發表慷慨激昂的演說,抨擊洛杉磯人的愚昧無知。
我說:“他們只關心怎樣給別人留下好印象。完全不懂什么才是生命中最深刻、最重要的東西。”
聽完這番喋喋不休的說辭,坦南鮑姆問:“馬歇爾,你在和誰說話?”
“當然是組里的每個人。”我說,不明白他的質問將把談話引向何處。
“我不知道你是否意識到了,你每次講話只針對一個人,似乎只關注這個人的反應。這個人是誰?”
沉思片刻,我答道:“是你。”
“說得好——是我。”他接著說:“教室里還有其他12 個人呢。為什么對他們都視而不見?
既然已經自掘了墳墓,索性就再挖深點兒。我說:“坦南鮑姆博士,我想你應該明白我所說的真正含義。我想你應該明白,總是想方設法給別人留下好印象真的很愚蠢。我相信對于生命中真正重要的東西是什么,你有更深刻的理解。”
“馬歇爾,你過去三周的一些努力可能會給我留下好印象嗎?”
很明顯,坦南鮑姆博士沒有領會我的意思,這讓我大吃一驚。我說:“當然不能,因為你根本就沒懂我說的話。坦率地講,你完全沒有理解我的觀點。你不能理解我,我真失望。”
他凝視我片刻,捋了捋胡子說:“不,我想我理解了。”
我又環顧其他12個人,他們分明在想:“是的,我們也理解。”
每當想起當初自己幼稚可笑的觀點,還會感到無地自容。但是我需要這種別人主動提供的、令我難堪的反饋,以看清世人到底是怎么看我的,這樣才會變得更好。
如果能停一停,去聽一聽、想一想別人對我們的看法,成功的機會就會大大增加。可以對理想中的自我和展現在世人眼中的自我進行比較,然后努力縮小我們追求的價值和實際言行之間的差距。
盡管坦南鮑姆已經離我們而去,我還是要說聲:“謝謝你,坦南鮑姆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