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鄂豫交界的廣水市(縣級),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在整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共產黨所領導的革命活動在這一地區從未停止過。在長期的革命戰爭中,我縣人民在黨的領導下,進行著艱苦卓絕的斗爭,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1980年5月,縣委作出決定,成立了縣志編纂委員會和辦公室,開始征集縣志和黨史資料。1981年4月,縣委又成立了黨史資料征集領導小組,同年11月,黨史和縣志的征集工作分開進行,專門設立了縣委黨史資料征集辦公室。
一、深入挖掘史料,填補省內空白。
1981年至1984,年編輯印刷了《應山革命史料選》第一輯和第二輯,1985年9月編輯了《鄂北風云》第二輯,專門收錄抗日戰爭時期的回憶錄。1981年至1986年已征集到黨史資料3000余萬字,裝訂了150多卷,其中,征集革命文件、文獻、文物資料130余件,如《中原突圍記》、《突破荊紫關》和1946年5月的6張《七七報》都填補了省內空白。其中補充大革命時期和土地革命時期的文獻資料5萬余字;補充抗戰時期的口碑資料10萬余字;解放戰爭時期的文獻資料30余萬字。使我縣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歷史資料基本上齊備了,為今后編寫《應山革命斗爭史》、《應山革命斗爭大事記與組織系列》、《應山英烈傳》以及各時期的革命斗爭回憶錄等提供了可靠的翔實的依據。
1986年,征集文獻和口碑資料達150余萬字,充實了我縣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和建國初期的歷史資料,其中《組織史》資料達100余萬字,撰寫和編輯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時期的革命回憶錄35篇,共計16萬余字;撰寫人物傳5篇,專題4篇,其中有關部門采用人物傳2篇,專題2篇;完成了《應山縣地方組織史資料》上報中央本的任務,自編本也在征編之中。
二、召集抗日老干部座談獲取資料,利用黨史資料為現實服務。
為了編寫和核實抗戰時期的組織系列史,我們在縣委的直接領導和具體安排下,于1985年6月底召開了抗戰時期老干部座談會。這次會議,雖然時間不長,但獲得了大量的資料,是一個很成功的大會。中央《黨史通訊》、湖北省《黨史研究》、新四軍湖北省五師戰史編輯室《地方革命史研究》先后報道了這一情況。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時期以及解放戰爭時期的組織史也都基本上掌握了來龍去脈。為了紀念抗戰勝利40周年,我們從1984年就計劃編輯出版抗戰時期的老干部回憶錄。從1985年3月起,這項工作就全面展開。我們先后向全國各地抗戰期間曾在應山戰斗和工作過的老同志發了300多封征集信。在征集到的史料基礎上,我們進行了認真的、嚴肅的、艱苦的研究、編寫和整理修改。隨后,我們又分赴各地登門拜訪老干部,核實回憶錄中的有關史料。最后,我們又將初稿分別送到北京、武漢、應山一中,請一些熟悉史料、文字功夫強的同志審閱修改。定稿后,于12月初進廠付印。
利用黨史資料為現實斗爭服務。1981年至1985年我們利用黨史資料,寫了一份革命根據地的材料,使得省人民政府扶植老區辦公室,承認了應山是一個老區,每年撥給扶植款80多萬元。我們用黨史資料幫助落實烈士政策,落實中原突圍掉隊人員政策,落實地下黨和錯殺人員政策,得到有關方面的好評,我們利用出版的黨史資料叢書向青少年進行革命教育,1987年,我們與縣廣播站合作,進行了黨史資料專題節目宣傳。
三、堅持重點征集,專題研究,搞好黨史資料征編工作的中心環節。
將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史資料作為重點征集,專題研究,以搞好黨史資料征編工作的這個中心環節。擬寫了315個專題,做到邊征集,邊核實,邊研究,邊整理。注意口碑資料與文獻資料對照,革命檔案資料與敵偽檔案資料對照,確保黨史資料翔實可靠。對征集到的資料,按專題綱目,分門別類,建卡歸檔。到1988年已征集的文獻和口碑資料,分為一戰、二戰、抗戰、三戰和綜合等5個部分,裝訂成38卷,共有700多萬字,還編出了目錄,這些都為編寫我縣革命斗爭史打下良好基礎。
1986年12月出版發行應山革命斗爭回憶錄《鄂北風云》第一輯。征集文獻和口碑資料達140萬余字,充實了我縣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和建國后的歷史資料,其中組織史資料達80萬余字,弄清了不少疑難問題,填補了過去的一些空白;撰寫編輯新民主主義時期的英烈傳35篇,約20萬字;核實編纂《中共湖北省應山縣組織史資料》約21萬字;撰寫專題39篇,革命故事14篇,共約20萬余字;整理檔案資料150卷,編目60卷。1988年通過信函專訪征集《鄂北風云》第三輯資料(即解放戰爭回憶錄)。
四、發揮“十個指頭”的作用,“彈好鋼琴”。1989年編研《廣水市組織史》。首先抓充實力量,穩定專班。其次是在時間上進行相對集中。在既有組織史編寫任務又分配有其它工作的情況下,則先集中力量突擊組織史。再次是精心組織,科學安排,從6個方面做好組織史資料的核實和修改工作,一是正副本進行對照,相互印證,編附本的同志按照正本所列出的領導機構和名錄逐一進行對照,相互補充,相互印證,糾正錯誤。用這種辦法,我們補充了正本上漏掉的12個機構140個名錄,同時完善了附本資料。二是組織史資料正本(初稿)印出后,立即送給老干部審閱,請老干部幫助核實。三是與鄰縣建立協助關系,交換資料。1989年3月中旬參加安陸市委黨史辦組織史協作會議,交換了10余萬字的資料,核實了安應縣的部分名錄。我們又到信陽、隨縣黨史辦交換資料,核實了一些領導機構和名錄。四是內查外調,函訪結合。對于已調到外地,檔案不在本地的人員就用函調,函調沒有回音的就進行外調。1989年我們查閱了800余人檔案,發函調信160余封,回信40余封,外調專訪老干部54人次。五是召開老干部座談會,對有爭議的問題,進行集體討論。11月25日至27日與安陸市黨史辦合作,在孝感賓館召開了安應縣老干部座談會,進一步弄清了安應縣的組織機構和名錄。六是在核實的基礎上進行精編。
1989年,我們除了集中人力、物力千方百計保組織史編纂這個重點,還發揮“十個指頭”的作用,“彈好鋼琴”。采取多種辦法,保證了《廣水英烈》的編輯出版、《廣水市革命大事記》的編輯審稿和民主革命時期20個黨史專題的撰寫等項工作落實到實處。
在運用黨史成果服務政治中心、服務社會方面,我們與市電視臺一起,組織了一次黨史成果錄像、播放,向全市人民匯報了在市委領導下黨史編研工作取得的成果,并結合圖片、實物和文字,通過電視臺首次披露了建國前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發生在廣水地區的部分重大歷史事件,收視率達80%。我們奉獻出黨史編研成果,向建國40周年獻禮,我們拿出40多幅圖片,開辟專欄,填補了全市史志研究成果的空白,受到了市委的通報表揚,并被評為展覽二等獎。
五、優勢互補,兩辦檔案資源共享,出色完成上級布置的各項任務。
1989年至1995年編輯《廣水英烈》、《廣水革命故事選輯》、《中共廣水市組織史資料》(首編本)、(續編本一)。1989年編輯《廣水英烈》、《廣水革命故事選輯》,1992年5月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了《中共廣水市組織史資料》首編本。1994年4月編輯了《廣水市黨的歷史大事記(社會主義時期)》(初稿打印本)。1994年7月廣水市志辦與市黨史辦合并,實行一套班子,兩塊牌子,同時具備黨史和方志的工作職能,歸口市委辦公室。地方志辦公室的工作在1980年至1986年7月為《應山縣志》搜集資料和編寫階段,于1986年8月進入總纂,1987年12月完成《應山縣志》初稿,1988年4月由孝感地區地方志辦公室組織評審團進行評審,1989年6月完成修訂稿,1990年11月由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發行,為孝感地區首部新編地方志,1993年先后被評為湖北省、全國新編地方志優秀成果二等獎。1992年7月配合武漢華夏地方志研究所開展《應山縣志》社會讀者調查,調查對象110人,取樣100份,調查結果在《中國地方志》雜志上發表。兩辦合并后,1995年8月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了《中共廣水市組織史資料》續編本一,并著手《應山縣革命斗爭史》初稿撰寫和《中共廣水歷史大事記》修改工作,開始征集編寫社會主義時期黨史專題資料,方志和黨史兩辦檔案資源共享,優勢互補,重新整理登記兩辦資料,計有地方志檔案31卷1116冊3100萬字,黨史檔案60卷1782冊3000多萬字。分別完成了民政部,省民政廳,省軍區,省、孝感市新四軍歷史研究會,省委辦公廳,省、孝感市黨史、方志部門交辦的編寫任務,累計587j\"余字。其中民政部、省民政廳的烈士材料5萬字,省軍區,省、孝感市新四軍歷史研究會武裝斗爭材料7萬字,省、孝感市黨史辦材料10萬字,省委辦公廳《湖北省情庫·廣水市分庫》6萬字,《湖北年鑒》、《孝感年鑒》5萬字,還在《湖北方志》、鄂豫邊區革命史編輯部主辦的《地方革命史研究》、湖北省委《黨史天地》等雜志書籍上發表論文20余篇25萬余字。市地方志辦公室于1991年被省志編纂委員會授予湖北省省長郭樹言簽發的全省十年修志工作先進單位,2002年10月市志辦被評為全省地方志先進單位。黨史辦公室分別于1992年、1996年兩次被省委黨史征委會授予全省黨史宣傳教育先進單位。1998年廣水市史志辦被孝感市史志辦評為先進單位。
六、市直和鄉鎮辦事處成立史志工作領導小組,開創工作新局面。
1997年至2004年編輯出版《廣水年鑒》(第一卷)、(第二卷),《中共廣水市組織史資料》(第三卷),《中共廣水歷史大事記》,《鄂北風云》(第三輯)、(第四輯),《廣水人物》(大陸卷)、(海外卷),《廣水籍知名人士錄》。《廣水年鑒》(第一卷)、(第二卷)是一部綜合反映廣水市情的百科全書,客觀記述了廣水1988年10月撤縣建市至2001年12月31日各個領域發生的深刻變化和取得的突出成績;《中共廣水市組織史資料》(第三卷)是全面、系統反映廣水市組織建設的系列叢書之一;《中共廣水歷史大事記》和《鄂北風云》(第三輯)、(第四輯),通過黨在廣水的重大活動,反映了黨在廣水的奮斗史。《廣水人物》(大陸卷、海外卷)以傳記的形式,收錄廣水在外事業有成的394位精英,展示了廣水兒女建功樹勛的風采。《廣水籍知名人士錄》收錄海內外優秀人才3000多人的通信和聯絡方式。在1997年和1998兩年時間內,征集整理了83個社會主義時期黨史專題,約3000萬字,為編修廣水地方志和地方黨史奠定了資料基礎。1998年,經市委同意,全市70多個市直部門和20個鄉鎮辦事處成立了黨史方志工作領導小組,開創了廣水市黨史方志工作新局面,史志宣傳工作也取得了突出成績。
七、發揮資料寶庫作用,在各級報刊、書籍宣傳廣水。提高知名度。
1980年以來。本辦的史志動態、消息、文稿、理論文獻、論文等在《中國縣(市)情大全》、《中國風光物產大典》、《中國國民黨歷史人物大辭典》、《中國縣(市)大辭曲》、《中國新城市》、《荊楚名勝概覽》、省委《黨史天地》、鄂豫邊區革命史編輯部主辦的《地方革命史研究》、《湖北人民廣播電臺》、《湖北年鑒》、《湖北方志》、省《地方志工作》、《孝感攬勝》、《孝感年鑒》、《孝感市企業名錄》、《中國對聯集成·湖北卷·廣水分卷》、《廣水革命詩歌選》、《黨史信息報》、《湖北日報》、《孝感方志》、《孝感日報》、《隨州日報》、《廣水日報》等有關報刊書籍上發表。在兩次省級學術研討會上,有lO余篇論文獲獎或在會上交流。2001年,為紀念建黨80周年,與隨州日報社、廣水日報社、廣水電視臺、廣水電臺聯合開辟欄目。宣傳黨在廣水的光輝歷程。每年與新四軍歷史研究會和老區教育研究會合作,召開研討會、紀念會或老干部座談會,宣傳廣水革命史和建設史。提高了廣水市的知名度,擴大了對外影響。
八、充分發揮黨史資政育人作用,為培育“四有”新人服務。
廣水市黨校、市教育局、實驗小學、廣水一中、廣水二中、廣水實驗高中、廣水三中、廣水四中、廣水育才高中、北關中學、外國語學校、應辦中心中學、廣辦中心中學等單位,充分利用地域資源、歷史資源、文化資源,加大力度對學生(員)進行傳統教育,市實驗小學被評為湖北省少先隊活動示范學校,“手拉手實踐中隊”實踐活動被共青團湖北省委評為“優秀活動”。他們以《應山縣志》、《廣水年鑒》、《鄂北風云》、《中共廣水歷史大事記》等反映廣水歷史、地理、民情、革命斗爭傳奇的記實書籍作為原始教材,把熱愛廣水、建設廣水的教育滲透進課堂。每到一定的時令、季節,他們就會組織學生(員)到德育基地去參加活動。他們以《鄂北風云》、《應山縣志》、《廣水英烈》等史料為載體,對學生(員)進行形式多樣的德育教育。教育他們珍惜光陰,珍愛生命,樹立為國爭光,爭做共產主義接班人的思想。
九、編輯“廣水名片”—《走近廣水》。
根據湖北省人民政府關于編寫《湖北地情系列叢書》的要求和市委、市政府多次指示,編輯出版一部宣傳介紹廣水的地情讀物,2002年我們編輯出版題為《走近廣水》的地情讀物。從廣水歷史沿革、自然環境、經濟發展、革命傳統、風景名勝等角度宣傳廣水、介紹廣水,并進一步制作成錄相、光盤,作為“廣水名片”,供市委、市政府招商引進、對外聯絡之用。
十、及時指導和幫助各專業志的修志工作。
對市辦、委、局及鄉鎮辦事處等單位,本辦及時派人到這些單位開展修志指導工作,對他們在修志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及時給予幫助,使這些單位的修志工作能更加有效地進行。廣水煙廠和煙草局修志工作,在全省煙草行業修志中,被評為第一名和第二名。本辦修志行家的指導、參與搜集資料、編寫、審稿起的作用很大。
回顧廣水市史志辦從1980年創立至今20多年的歷史,它由一個“弱小民族”,發展到現在有一定的規模、影響和知名度,事業留人、以情留人造就的事業火紅,功不可沒。雖然做出了上述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擠進全國修志先進單位“籠子”,尚須假以時日。我們力爭在以后的工作實踐中創造拓展更廣闊l的發展空間,為政治、精神和物質文明服務,攀登更高峰,為2008年編纂第二屆新志書——《廣水市志》早日出精品良志獻厚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