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人把“學校文化”狹隘地當作“校園文化”,將其內容界定在文化娛樂活動、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學生道德品行表現等比較片面的領域。應該說,“學校文化”是一所學校長期形成的一種特有的精神狀態和文化氛圍,構成學校的品牌形象和精神面貌,是學校的特色。“學校文化”也是精神文化、物質文化和制度文化、環境文化等要素相互整合的產物,是一所學校區別于其他學校的重要特征。湖北省孝感高中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和深化教改的同時,大力開展學校文化建設,不斷推進學校教育事業發展,形成了孝感高中特有的學校文化。
與時俱進是構建學校文化的基礎
陽春三月,走進占地300余畝的孝感高中,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樹木成行、綠草茵茵的美景。各具特色的教學樓、行政樓、實驗樓、藝術樓、學生公寓、教工宿舍錯落有致,相映其間,使這塊清麗溫馨的土地洋溢著濃濃的書香氣息。
尤其是能容納萬人以上的橢園形文化廣場,設計精美,獨具匠心,一行行呈對稱性的藍顏色遒勁大字,鑲嵌在寬厚的文化墻上,異常引人注目:
校訓:有為有守,不忮不求。
校風:篤行慎思,敏學善育。
準則:敬業樂群。誠信感恩。
理念:興學立德,培源則棟。
孝感高中始建于1946年,至今有60多年的辦學歷史。
孝感高中的第一任校長卞庭泉先生,是北京大學經濟系的畢業生,業務能力和敬業精神堪稱一流。在建校之初,卞校長就親自為學校創作了一首校歌日:“繯川楚北之名州,承流宣化,黌舍邀城陬。三余匪懈,六藝齊修,青年學子莫悠游。有為兼有守,不忮又不求,好男兒莫疑猶。雪國恥,振金甌,方將壯志酬。”
不難看出,歌詞表達了孝感高中師生濃郁的愛國情懷和強烈的求知欲望,為孝感高中學校文化的形成打下了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時至1998年,孝感高中新一屆領導班子誕生后,他們思考更多的是,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欲使孝感高中青春常駐,就必須開拓創新。
就在1998年4月14日這一天,孝感高中同華師一附中、武昌實驗中學等7所中學和7所小學,被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湖北省示范學校”稱號。2000年,孝感高中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湖北省文明單位”稱號。2003年,學校再次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最佳文明單位”稱號。此外,學校還被評為全國體育達標先進單位、全國校園環境文化藝術建設先進單位、湖北省教育科研50強學校、湖北省園林式學校等榮譽稱號,并獲得全國、省、市81項教學、科研大獎。
站在孝感高中文化廣場中心,學校教務處的負責人介紹說:“文化廣場用處可大呢!學校一年一度的文化藝術節,還有文藝會演、校園歌手大賽、演講比賽、書法繪畫競賽等多項活動,均在這里舉行。”
是啊,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讓學生在整潔優美的環境中感受美的氛圍,接受美的熏陶,凈化美的行為,得到美的升華,對學生身心的健康成長具有重要意義。
談到“學校文化”建設的過程和碰到的難題時,孝感高中黨委書記、校長熊幼芳說:“一個省級重點中學要始終保持優勢,就必須緊跟時代發展潮流,站在教育教學改革的前沿,與時俱進,開拓創新,不斷鞏固和發展自己的辦學特色。作為校長,首先應該是教育思想和辦學理念的領頭人。人類步入知識化經濟新時代,負責承擔提高國民素質和繼承優良傳統文化的教育工作者,必須適應歷史發展規律,開拓進取,大膽創新,保持優勢,克服不足,讓‘示范學校’的品牌特色更具影響。”
熊幼芳校長是一位開拓型的校長,他從事教育事業30多年,以高尚的道德情操,教書育人,樂當人梯。由于成績突出,獲得各種獎勵達60余次。1998年被評為全省優秀校長,2001年被授予全國模范教師稱號,2002年被評為湖北省勞動模范,2004年獲得全國師德先進個人榮譽稱號。
堅實的足跡,輝煌的成果,展示出孝感高中“學校文化”建設的時代風采。
采訪中,記者翻閱了孝感高中有關學校文化建設的目標規劃、工作任務、操作模式、測評方式、收獲效應等一整套活動備案,而且圖文并茂,記錄詳實。
記者深深感到,孝感高中一步一個腳印,付出了千辛萬苦,用心血和汗水換來豐碩的果實和回報。
無疑,中國著名作家冰心的那段詩句,用在這里再好不過:
成功的花。
人們只驚慕她現時的明艷。
然而當初她的芽兒,
浸透了奮斗的淚泉,灑遍了犧牲的血雨。
德育為先是繁榮學校文化的關鍵
古語曰:“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學校,學校之所本者在育人。”
把學生培養成國家的合格人才,是成功辦學的最終目的。
孝感高中育人,在“一、二、三、四、五”幾個字上大做了文章,而且最大的特點是德育為先。
學校領導人是這樣介紹的:
“一”即抓住“一根動脈”:即以愛國主義教育作為德育的一根動脈,采取多種育人形式,如開展國旗、國徽、國歌等知識競賽,觀看愛國影片,參觀革命勝地和革命老區遺址等,教育學生“身在孝高,心懷祖國”。
“二”即疏通“二條經絡”:即發展學生個體品格學會做人,發展學生社會品格共同提高。
“三”即強化“三個育人”:即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四”即做到“四個結合”:即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學生自我教育相結合,在結合過程中強調以學生為主體。
“五”即落實“五個活動”:即改掉一個壞毛病,做一件好事,制止一件不文明行為的“三個一”活動;班會、團會活動;成人宣誓活動;文化娛樂活動;黨校、團校活動,讓學生在實際體驗中去觀察、去感受、去鍛煉。
“針對不同年齡的高中生,采用的方法是否不同?”記者發問。
“當然不同。對一年級學生,重在進行責任感、責任心及文明習慣的培養和教育;對二年級學生重在形成平等和諧的共處意識教育,培養他們愛集體、愛同學、樂于助人的社會品格及堅定的意志和較強的心理素質;對三年級學生重在自信心的培養和理想教育,為升入高校或走入社會作心理準備。”熊幼芳校長如數家珍,娓娓道來。
“據學生們反映,他們最感興趣的是在課堂之外的活動,這與學校規定的課時量化有沖突嗎?”記者又問。
“不存在沖突。德育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如成立團校、黨校,將先進分子吸收到這兩校學習;利用孝感空軍駐軍、孝感烈士陵園等教育基地進行國防教育;利用美術、音樂、攝影等興趣小組提高審美行為和藝術修養;利用寒、暑假機會引導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并寫出調查報告。”學工處負責人滔滔不絕,作者介紹。
“這是我們學校出版的《孝感高中報》,送你們記者各一份,并請提出寶貴的意見。”校辦主任說話謙和有禮。
接過報紙,記者心頭一驚:“這樣高質量的編輯、排版和印刷水平,與武漢地區高等院校的校報有何一樣?”
就是這些《孝感高中報》,讓記者又了解到許多有關學校文化建設的活動內容:
2006年5月17日,孝感高中在學校文化廣場召開“學法守法,知榮知恥”為主題的學生教育大會,邀請孝感市航空路派出所所長和指導員到會作法制知識講座。
有一次,31名參加體驗生活教育和21名文藝演出的學生,在學生處和年級組的組織下,深入到安陸市趙家棚革命老區農民家里體驗鄉村生活,接受革命傳統教育。
“一家人對我這個白吃白喝的家伙十分熱情,都差不多當我是他們家自己人了。他們家的那個小孩,個頭不大,可很能干,會做許多農活,堂屋里他得的獎狀也貼了滿滿的一墻。父母叫他做啥,他就做啥,沒有半句怨言。反觀一下我們這些自視極高的‘城里人’,有幾個能象他那樣?科技是進步了。收入是增加了,生活水平是提高了,為何道德卻是負增長?”這是高一(15)班楊小龍同學走進趙家棚革命老區體驗鄉村生活后,發自內心的真切感悟。
“這次安陸趙家棚之行來得太及時了,看到了生活艱難或者說是清苦的他們。再看看我們所擁有的物質條件,無需為生活瑣事操心。唯一要做,唯一能做的就是好好學習。對于馬上升人高三的我們,再苦再累也只有一年,也只剩一年時間給我們,除了好好學習,我們還需要做什么?”這是高二(12)班艾英青同學的鄉村體驗所得,難道這種收獲還嫌少嗎?
此外,孝感高中每個年級每個學期,都要舉辦別開生面的歌唱比賽,77個班的選手們引吭高歌,各顯身手。
更有趣味的是,孝感高中的“老三屆”,即1966年、1967年、1968年未能參加高考的畢業生,還組織成立了校友會,學校經常安排“老三屆”校友代表與在校學生代表互動交流,以鼓勵和激發學生們的學習積級性。
通過訪談得知,孝感高中團委曾組織團員和青年學生,到大悟縣白果樹灣、宣化店等地,參觀新四軍五師和中原軍區部隊當年戰斗過的地方,緬懷革命先輩的光輝業績,進行革命傳統和愛國主義教育。
孝感高中還與孝感市委黨史辦、市新四軍研究會聯合出版《孝感革命故事》一書,使全體師生在讀故事、講故事的活動中,得到教育,受到啟迪。
耳聞目睹,德育為先是繁榮“學校文化”的關鍵,這是孝感高中的又一經驗。
打造品牌是發展學校文化的保證
“華師一附中、黃岡中學、孝感高中,是湖北省屬重點高中并駕齊驅的三駕馬車。”這種說法,在荊楚大地隨處可以聽到。
事實的確如此,在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大型文獻資料《荊楚大地的脊梁》中,孝感高中有翔實的文字印證。
孝感高中是500萬孝感人民引為自豪的一個品牌,學子遍世界,盛名揚九州,被譽為“荊楚大地的一顆璀璨明珠”。
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孝感高中一直以其獨特的教育理念和優異的辦學業績,受到世人關注。
不論是高考升學,還是學科競賽,孝感高中均在全省前列。高考升學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每年考入清華、北大、中國科技大學的學生均在20人以上。
名校有特色,特色鑄品牌。
在黨委書記、校長熊幼芳的帶領下,記者走進孝感高中的檔案室,參觀了那些制作精美的彩色圖片和實物:
——全國政協副主席王文元曾到孝感高中視察,對其學校文化建設的成功作法給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贊揚;
——教育部部長周濟深入孝感高中考察,給予高度評價;
——白俄羅斯友好城市官員到孝感高中參觀,一個個伸出大拇指,贊不絕口;
——歷屆考入清華、北大的孝高學生,在“母校懇談會”上合影留念,其樂融融,笑得燦爛;
——音樂特長生楊麗娜同學,在2002年中國青少年藝術新人選拔大賽中,一舉奪得鋼琴演奏金獎,并且是湖北省捧得金獎的唯一者;
——常穎同學在2003年全國“三星智力快車”比賽中,戰勝25個省市選手,奪得“月冠軍”和“年度總決賽亞軍”,國家對獲獎個人和學校給予兩萬余元的獎勵,中央電視臺現場直播了比賽實況;
——戴輝同學在參加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的1038名考生中,考分名列全國第三,摘取湖北省考生第一名的桂冠;
——孝感高中奧賽班,2002年獲得全國高中化學競賽暨冬令營金獎,金燦燦的獎杯流光溢彩,讓人賞心悅目。
不能不說,一串串的數字與閃閃發亮的光環緊密不分,但也包含著難以量衡的心血與汗水。
談到特色與品牌時,熊幼芳校長說:“抓好特色,打造品牌,必須以確保教學質量為基礎。為此,學校在教職員工中大力弘揚‘奉獻、拼搏、協作’三種精神,強化‘質量、集體、憂患、教改’四個意識,號召‘當好學生人梯,寫好蠟燭人生’。”
為更新教學方式和手段,提高教師素質,學校每年進行一次青年教師“六個一”活動。即一口流利的普通話、一堂優質課、一份優秀教案、一手漂亮的粉筆字、一篇高質量的論文、一堂電教課,并對優勝者給予獎勵;
為擴大教師視野,引進先進的教學觀念和方法,學校曾組織教師到美國、英國、澳大利亞、日本和港、澳、臺地區參觀學習,組織骨干教師參加教育部舉辦的學科骨干教師培訓班,安排教師進課程研究班讀研究生;
為優化校園外語環境,學校常年聘請外籍教師上課,還請著名特級教師來校傳經;
為提高電教水平,學校補貼教師購買電腦,并把學校多功能演播廳當成師生的樂園。老教師的示范課、青年教師的優質課、教研者的觀摩課、研究課、都在演播廳舉行,為培養大批青年教師發揮了作用。
采訪中,熊幼芳校長還談到學校文化建設的制度體系。他說,在學校教育理念的指導下,孝感高中建立了一整套學校文化建設的制度體系,包括學校管理操作模式等29個方面。
對于如何持續性地搞好“學校文化”建設工作,熊幼芳校長講了16個字:“全員參與、制度保障、民主公開、校長負責。”
熊幼芳校長解釋說:全員參與體現在孝感高中全體師生員工,都有為學校的管理和發展提出意見和建議的愿望和途徑;制度保障具體化為孝感高中制定和實施的一系列規章制度,保障學校工作的正常運行和發展,不因為人員的變動而影響學校的管理;民主公開是學校管理工作的目標價值和原則,也是國家要求的校務公開的落實;校長負責是按照國家的規定,切實實行校長負責制。
孝感高中“學校文化”建設行之有效的制度體系,既有科學性,又有連續性,不正是黨的總書記、國家主席胡錦濤所提倡的科學發展觀的充分體現嗎?
我們深信,孝感高中通過學校文化的建設與實施,將會不斷克服現行教育實踐中的不足與缺陷,解決目前社會轉型時期教育領域中的某些弊端和問題。
這種實踐與探索,難道不是每個教育工作者應盡的責任與義務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