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2-188(2008)1A-0041-01
ICU內肺部感染是指發生在ICU這個特殊環境內的獲得性肺部感染。原無肺部感染的病人48 h后發生咳嗽和膿痰或痰量明顯增多伴發熱、肺部有濕性噣音等感染體征,胸部x線檢查有新發生的或進展性浸潤、實變等炎癥性改變,痰培養發現病原體。慢性肺疾病是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常見慢性病,病程長。病情復雜,呈進行性加重。據文獻報告:肺不張持續72 h以上會引起感染。而變成肺炎。微創性、侵入性操作增加,使病原菌感染發生率呈顯著增高趨勢。隨著ICU病房的建立。在ICU病人中呼吸道感染居醫院獲得性肺炎之首,其病死率高達50%。為了減少肺部感染,現介紹ICU肺部感染的原因及護理。
1 臨床資料
現有肺部感染住院病人共50例,男30例,女20例;肺炎26例,慢性支氣管炎合并急性感染14例,急性支氣管炎10例。
2 感染原因
年齡和基礎疾病,使病人自身抵抗力下降,易并發肺部感染。全身麻醉、氣管插管、氣管切開,增加氣道細菌繁殖和感染的機會。昏迷、吞咽、咳嗽反射減弱和消失,使痰液不能排出呼吸道。機械通氣治療中器械感染和交叉感染。室內空氣污染。護士吸痰方法不正確,無菌觀念淡漠,缺乏工作責任心,護理質量不到位等。
3 護理
3.1 保持呼吸道通暢護士應鼓勵和指導病人排痰,無力咳出時給予吸引器吸痰,吸痰管每次消毒更換,長期臥床者應經常翻身叩背,痰黏稠不易咳出者可行超聲霧化吸入,每次15 min-20mln,每日2次或3次,使痰液稀釋以利吸出。每日霧化后將霧:化罐和口含嘴或面罩浸泡于0,3%的84消毒液內30 rain,以免發生院內感染,切斷交叉感染的傳播途徑。
3.2 加強排痰首先應鼓勵病人盡量用力咳嗽排痰,并采取下列方法協助排痰:①體位引流,雙肺感染時,經常翻身變動體位,一側肺部感染時,采取健側臥位。②叩背協助排痰。將手空心握拳,適度拍打,震動病人背部,由下至上,由外側至中央,反復進行5 rain~10 rain,然后囑病人深吸氣后用力咳嗽將痰排出。③老年肺部感染病人不能自主排痰者較多,影響治療效果,并有窒息發生的可能。此時應及時吸痰。對不能自主排痰的病人,應事先準備好吸引器。
3.3 糾正缺氧一般應在動脈血氣的監護下進行氧療,以糾正缺氧,對單純缺氧者,可適當加大氧濃度、氧流量,而對于合并有肺氣腫、肺心病等基礎疾病,感染后出現Ⅱ型呼吸衰竭者,給予持續低流量,低濃度吸氧,氧流量為1 L/rain-2 L/rain,濃度為24%-25%,向病人及家屬說明吸氧的原因、目的及注意事項,告知病人不要擅自調節氧流量。鼻腔分泌物多者,應經常清除,防止導管阻塞而失去吸氧作用。吸入的氧氣應注意維持一定的濕度,使之與空氣的濕度接進,以防止上呼吸道干燥,痰液黏稠,出現引流障礙。
3.4 控制感染臨床需從以下幾方面注意:①合理使用抗生素,護士應掌握合理使用抗感染藥物方面的有關知識,根據各種抗感染藥物的藥理作用、配伍禁忌、配制要求,準確執行醫囑,并觀察病人用藥后的反應,要配合好醫生,做好各種標本的留取工作。②注射、吸痰、導尿時嚴格執行無菌操作。③鼓勵或幫助病人排痰。使分泌物及時除而不沉積到下呼吸道。④保持病區的環境清潔和空氣新鮮。⑤嚴格消毒器械:包括霧化器、氣管插管、吸痰管、給氧面罩。@配合營養師做好病人的營養支持。同時,加強科學管理。提高醫護人員對醫院感染的防范意識,減少病人之間的交叉感染,減少陪護及探視人員,縮短住院時間。
3.5 其他盡早拔除各種留置導臂,深靜脈穿刺處每日消毒并更換敷料。加強口腔護理,防止日咽部微生物的侵入。擬行胸部及上腹部手術的病人,術前應盡早停止吸煙。
4 康復指導
4.1 生活起居指導對吸煙病人,應勸說病人積極戒煙。注意環境衛生,避免煙霧、粉塵和刺激氣體對呼吸道的影響,在氣候變化尤其是降溫時應注意保暖,以防受涼感冒。
4.2 心理指導對經常患肺炎及有慢性呼吸道疾病的病人,由于病情反復發作或病程較長,使病人體質較弱,睡眠、飲食、活動受到影響,病人容易產生消極、悲觀或煩躁情緒。對治療及康復不利。因此。護士應向病人說明情緒波動對疾病的負性影響,關懷、尊重病人,使病人獲得心理上的安慰或滿足,積極主動配合治療,促進機體康復。
(本文編輯衛竹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