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R471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2-1888(2008)1A-0044-01
臨終病人是指患有在醫學上已經判明在當前醫學技術條件下治愈無望的疾病、在6個月內要死亡的病人。因飽受死亡威脅,對生有強烈渴求。又因無法扭轉已患不治之癥現實,除少數病人情緒平靜,安寧,多數表現為恐懼、悲哀、敵對或不合作行為。為了穩定病人情緒,緩和其心理上對死亡的恐懼。接受現實,同時協助病人樹立與疾病作斗爭的勇氣,增強生活的信心,提高其人生最后階段的生命質量,對臨終病人因人而異的實施心理護理尤顯重要。
1 臨終病人的心理特征
美國醫學博士kuble ross將臨終病人分為5個心理階段。具體如下:①否認期。否認病情嚴重.認為醫生誤診,逃避現實。一般為期短暫,可反復出現,有個別病人堅持否認,直到死亡。⑦憤怒期。表現為悲憤、情緒激動。敵視他人,但其實質則是對疾病的一種發自內心的恐懼和絕望的體現。③求索期。承認自身疾病的嚴重后果,期待醫生給予治療。④抑郁期。病情再度惡化.知道治療無望,死期將至.表現出極度傷感、抑郁。⑤接受期。心理平靜,對死亡已有充分準備,安排后事。
2 心理護理
2.1 個體化的心理護理臨終病人因年齡、性別、社會身份、家庭背景、受教育程度、經濟狀況等許多因素影響,表現出的應激反應因人而異.護士應敏銳觀察.給予不同病人、不同心理階段相應的心理護理措施。①否認期病人:由于此期病人否認自己已患有不可逆轉的疾病,所以在護理中應以和藹的態度,耐心聽取病人的訴說,理解、幫助病人。讓病人感覺到關心和照顧。切忌使用一切生硬性語盲和行為,以防加重病人思想負擔。②憤怒期病人,脾氣改變是此期病人明顯特征,但這種憤怒、怨恨等失態表現并不是針對某一人.相反卻是一種對病人有益的健康適應性反應。因此在護理中要允許他們情感發泄。對無端的斥責、怒吼,護士要忍耐、諒解、同情。避免和他們爭辯,以免加重病人的痛苦。③求索期病人:此期病人開始接受事實,主動配合醫護人員治療。所以在護理中要充分利用病人的這一心理特點.更加關心病人,盡最大的可能減輕病人痛苦,必要時給予鎮痛藥.尤其是阿片類藥物。由于臨終病人不存在治愈和康復的可能,故不主張限制止痛藥的使用,應讓病人在生命的最后階段盡可能感到舒適,充分體現醫療護理工作中的人道主義。④抑郁期病人:絕望甚至哭泣是此期病人最大特征。此時護士應給予安慰。時常陪護,使病人將抑郁的感受發泄出來,通過引導讓病人盡量放松,促使護患交流,從而了解其真正需求,給予最大滿足。切忌冷漠表情、厭惡神態、粗魯動作、不耐煩語速,加重病人病情。⑤接受期病人:此期病人心理雖已消除恐懼.但身心卻處于極度衰竭。故在護理過程中應盡可能減輕病人軀體痛苦。使其舒適。同時尊重病人信仰、人格,盡量使其平靜離世。切忌在護理治療中。不遵守操作規程或漠不關心,給病人帶來不必要的傷害。
2.2 妥普做好臨終病人家屬工作實施臨終病人的心理護理,其家屬也是護理者之一。在病人即將辭世。家屬情緒上的紛亂和悲痛是巨大的。尤其是突發性疾病的病人家屬,因無心理準備,心靈刨傷更為嚴重。因此在護理臨終病人的同時,還要注意做好其家屬的心理支持。要選擇合適的時間、地點,用安慰性語言進行勸說,解釋生老病死是誰也無法抗拒的自然規律,勸導其節哀順變。避免家屬因過度悲傷。帶來不必要的負面影響。
3 結語
因臨終護理已從“以治療為目的”轉變為“以對癥處理為主要目的”。因此護士的一切護理措施都應以人道主義精神為主。確立一個客觀、標準化的測量工具,及時準確地評估病人的真正心理需求,以達到給予其最大的滿足。把對臨終病人實施的心理護理作為一種護理理念而不是形式,讓病人平靜的、無憾的度過最后一段人生。
(本文編輯衛竹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