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2-1888(2008)1A-0045-01
重癥胰腺炎(SAP)是外科常見的危重病,起病急,病情復雜,并發癥多,死亡率高。在加世紀70年代~80年代,SAP治療主要以早期手術為主,但效果差。加世紀90年代中后期提出sap早期保守治療,使病人度過急性反應期。我院2005年1月-2007年2月共收治SAP病人38例。采用中西醫結臺的護理措施,取得滿意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一般資料
本組SAP病人38倒,男29例,女9例;年齡2l歲~69歲,平均41,7歲;住院時痛、腹脹明顯。血、尿淀粉酶均成倍高于正常值,體溫在39℃以上。
2 方法
病人均入住外科重癥監護室,接受持續心電監護、動態監護血壓、脈搏、呼吸及血氧飽和度(SBQ),并留置胃管及給予完全胃腸道外營養。根據中醫理論:①予以通里攻下護理,藥用生大黃15 g(后下)、芒硝15 g(沖)、枳實15 g和厚樸15 g加水200mL急煎,待藥液冷卻至37℃左右分兩次胃管內注入,并觀察有無大便,若無則以上方煎200 mL。分兩次保留灌腸;若出現腹瀉,則立即停藥;⑦予以清熱化淤消腫中藥外敷,以外敷靈加50%堿酸鎂調成糊狀,從劍突下沿肋弓外敷,再以紗布并固定。
3 結果
38例病人中,死亡1例。其余均治愈出院。
4 護理
4.1 密切觀察病情嚴密監測病人肺、心、腦、腎及胃腸等器官損害情況,在重癥監護室內給予持續監測呼吸、脈搏、sa02及血氣分析。若病人出現呼吸困難、急促和sbo下降時,根據缺氯情況進行處理,若出現呼吸窘迫綜合征,此時,應密切觀察病人中樞意識系統變化;若病人出現煩躁不安或意識淡漠提示腦缺氯加重,應立即配合醫生給予吸氧,必要時立即行氣管插管或呼吸機輔助呼吸。動態觀察心率、血壓,若血壓下降、心率增快提示循環衰竭,積極配合醫生予以血管活性藥物。監測屎量及液體出入量,發現尿量減少、全身水腫、水電解質紊亂、尿素氮短期內升高提示腎衰竭。隨時觀察腹部體征,有無腹部悶、脹痛,每天詢問大便情況,觀察和記錄大便次數及顏色或胃內引流物的狀況,若發現柏油樣大便或胃管引出咖啡色胃液。提示有應激性潰瘍發生。
4.2 禁食、胃腸減壓及完全胃腸道外營養的護理向病人家屬說明禁食放置胃管的必要性。取得病人及家屬的理解與配合。長期置胃管者需將胃管妥善固定,防止脫出,保持有效半坐位,并做好口鼻護理,還可給予適當的含漱液或濕潤口唇。必要時給予中心靜脈置管補充水電解質,維持血容量平衡,遵醫囑補充血漿、白蛋白和氨基酸,及時糾正低蛋白血癥,隨時觀察靜脈輸液速度。因早期進食后會使胰腺分泌物增加,從而加重胰腺病變的發展,或使已穩定的病變復發。因此,禁食是使胰腺處于休克狀態的基本措施,病人禁食期為2周~4周。由于病人病程長,長期禁食。體內出現負氟平衡失調和低蛋白血癥,因此予以病人完全胃腸道外營養,按醫囑通過中心靜脈導管輸入脂肪乳劑和能量合劑等,護理過程中執行無菌技術,輸注時要保證導管通暢,防止導臂脫落、扭曲和折斷。
4,3 通里攻下護理中醫認為SAP是熱毒所致的腑實證,護理中需觀察是否具有悶、脹、痛和秘,在服湯劑或保留灌腸時。需遵照中醫。以通為用的原則。因我院配有煎藥房,每次將病人1個療程的藥全部煎出,按療程分為若干袋。密封好放在冰箱內冷藏,每天按醫囑服用。如病人帶有胃管,應每次在服藥前將中藥袋放在熱水中溫熱到50℃左右,將其中的一半在倒入碗中的同時遵醫囑沖人芒硝,并攪拌均勻。測其溫度為37℃~38℃,用空針將中藥慢慢注入胃內,注意動作輕柔,然后閉管2 h,如病人無惡心、嘔吐等胃腸道反應時,再將另一半中藥以同樣的方法注入胃內,再閉管2 h。如果病情不見緩解,還要進行中藥灌腸。同時注意中藥的溫度和速度,給予病人小量保留灌腸。在治療過程中病人會不斷的腹瀉,每次排便后護士要清理病人的臀部及肛門,保持胃部清潔和干燥,嚴密觀察虞瀉次數、大便顫色、性質及量并記錄腹痛、腹脹、體溫及血白細胞計數。在予以清熱化淤消腫中藥外敷時,需注意敷貼處有無皮疹出現,有無紗布干后硬結,若出現硬結應立即濕化,以免攘傷皮膚。
5 討論
中醫認為SAP屬于中醫。腹瘸“脅通”和“便秘”范疇,屬熱證、實證、瘀證。張仲景《傷寒論》認為是。陽明腑實證。本組應用大承氣湯灌服或保留灌腸,具有泄火解毒功效。生大黃苦寒為君藥,具有瀉熱毒、破積滯和行瘀血作用。藥理實驗表明含番瀉甙甲,具有增加消化功能,推進運動而導,另具有較強的抗感染作用。芒硝苦澀寒為臣藥,具有瀉熱潤燥,軟堅作用。藥理實驗表明古硫酸鈉,在腸內形成高滲溶液而導瀉。可減輕組織水腫。枳實苦寒為佐藥,具有破氣、散痞和消積作用。高濃度具有抑制乙酰膽堿、組胺作用,低濃度能使胃腸道運動收縮節律有力。厚樸蕾辛溫為使藥,具有溫中下氣作用,主治胸腹痞滿。藥理實驗表明具有明顯的抗感染作用。臨床應用于SAP時常見一瀉之后癥狀得到明顯改善,但對護理觀察提出嚴格的要求,即要認識腑實證的臨床指證,又要掌握“以通為用”的用藥標準。正確領會中西醫結合護理的要點。
(本文編輯衛竹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