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2-1888{2008)1A-0048-02
洗胃是搶救口服農藥中毒并徹底清除毒物的關鍵措施之一。首次洗胃機洗胃后,胃皺襞內殘留的毒物可隨胃蠕動再次排入胃腔;有機磷毒物吸收后血液中的濃度高于洗胃后胃腸道濃度,有機磷毒物可重新彌散到胃液中。所以,必須留置胃管,間敢或反復洗胃。臨床上多采用注射器抽吸生理鹽水洗胃,洗胃時間長。護士工作量增加。鑒此,我科2006年8月-2007年11月在搶救80例口服農藥中毒病人中,應用一次性輸液器輸注生理鹽水洗胃和注射器洗胃兩種方法進行洗胃,從洗胃時間、洗胃次數、不良反應發生率等方面進行比較觀察。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80例口服農藥中毒病人中,男36例,女44例;年齡15歲85歲,平均48.5歲;均為口服農藥中毒。服毒量5mL-300mL。對硫磷39例,呋喃丹18例,助長素7例,敵敵畏2例,甲胺磷2例。其他混合農藥12例;中毒后入院時間為10rain~24 h;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例,兩組病人在性別、年齡、服毒量、入院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洗胃方法兩組均經自動洗胃機充分洗胃(洗胃液為清水,用量1 L-2 L)利尿,使用抗膽堿藥及膽堿酯酶復能劑等解毒劑,并加強生命支持,強化護理。根據胃管引流出液體顏色性狀、特殊氣味確定洗胃時機。對照組用注射器抽吸生理鹽水自胃管末端注入,觀察組用輸液器連接生理鹽水常規排氣后,棄去頭皮針部分,乳頭與胃管末端相連,打開活塞,調節輸入速度,以不引起病人不適為宜。每次輸入300 mL-500 mL。關閉活塞。與胃管分離。胃管末端連接負壓引流器,吸出胃內液體,注意保持出人液量平衡。兩組均于胃吸出液澄清、透明、無味時停止。
1.2.2 評價方法記錄洗胃持續時間、洗胃次數以及病人有無惡心、嘔吐、胃出血等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2.3 統計學方法采用x2。檢驗和t檢驗。
2 結果

2.1 兩組病人洗胃時間、洗胃次數比較(見表1)
2.2 兩組病人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見表2)
3 討論
陳宗援等報道農藥中毒更適宜用生理鹽水洗胃。利用一次性輸液器洗胃取材方便,操作簡單,與注射器反復推注相比,省時省力,表1顯示,洗胃時間顯著少于對照組(P<0.05)。且輸液裝置密閉,避免因用注射器操作不當。致病人衣物、被單污染。而增加護士工作量。在輸液器洗胃過程中,如病情允許。采用左側、右側、坐位交替更換體位,使洗胃液與胃壁上的毒物充分接觸,稀釋胃壁毒物,利于毒物排除。而使用注射器,胃管體外可活動長度有限,不利于更換體位,毒物清除不徹底,洗胃次數多于觀察組。洗胃時,液體的流動和沖擊力對咽部的觸覺刺激及胃部的機械作用,通過交感、副交感傳人纖維引起惡心、嘔吐,胃黏膜損傷。注射器每次注射壓力和速度不一,注射與停歇時間不等,病人緊張、恐懼心理增強,不適感增加。病人嘔吐前通常發生上段小腸強烈的逆蠕動,推進小腸部分內容物入胃,導致毒物的重吸收。嘔吐時液體反流,有發生嗆咳、誤吸、窒息的危險。輸液器勻速輸入液體,對局部刺激小,不良反應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可見,利用一次性輸液器對口服農藥中毒病人進行反復洗胃,操作過程簡便易行,安全有效,值得推廣。
(本文編輯衛竹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