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為了提高學生提出護理診斷的能力。 方法 在《內科護理學》教學中,循序漸進地嘗試進行了教師講解、學生討論、病例-分析的三階段教學方法。 結果 學生對“護理診斷”由領會意義到協同提出。 結論 經過《內科護理學》教學后學生能獨立提出護理診斷。
關鍵詞:內科護理學;護理診斷;教學方法
中田分類號:G424.1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2-1888(2008)1A-0074-02
護理診斷是護理程序的核心,是確定預期目標、制定護理措施的基礎,是專業性較強、較具護理特色的部分。也是臨床護士比較生疏的部分,護理診斷提出的正確與否直接關系到護理程序能否順利完成。在《內科護理學》教學中,如何教會學生提出正確的護理診斷既是重點,也是難點。曾對原常德衛校畢業作業中68份內科護理病歷“護理診斷”書寫情況進行了調查分析,其結果顯示:68份病歷“護理診斷”書寫完全正確者僅7份,約占10%,書寫部分正確者12份,約占18%,書寫完全錯誤者49份,約占72%;68份病歷共書寫“護理診斷\"375個,其中書寫正確70個,占18.7%,書寫錯誤305個,占81.3%。由此可見,學生在護理診斷的確立中普遍存在問題,而且有的問題還較為嚴重。為了提高學生提出護理診斷的能力,筆者在《內科護理學》教學中,改變傳統的照著書本講課的教學方法。進行了教學改革嘗試,根據學生不同階段的學習情況循序漸進地運用了教師講解、學生討論、病例分析三階段教學方法,使學生對護理診斷由領會意義到協同提出再到獨立提出。
1 教師講解階段
在剛開始內科護理教學時,學生雖然學習了有關護理診斷的概念、書寫格式、護理診斷的名稱,但對護理診斷是一種教條式的認識,對每條護理診斷的實質缺乏了解,對如何根據各種疾病的l臨床特點來提出護理診斷不知所措。為此,組織學生學習148條護理診斷的定義、診斷依據的基礎上,采用了教師講解為主的教學方法。旨在通過教師對護理診斷提出的指導性演示、講解,使學生領會每個護理診斷的實質含義和提出護理診斷的思路。其具體做法是由教師指導分析疾病的臨床特征,找出護理診斷的依據,然后提出護理診斷。如“支氣管哮喘者的護理”這一章教學時,教師分析講解其臨床表現有呼吸急促、呼吸性呼吸困難伴哮鳴音,符合呼吸速率、形態的改變,是由于支氣管痙攣狹窄引起,而呼吸速度、形態的改變是護理診斷“低效性呼吸形態”主要診斷依據,所以,提出護理診斷“低效性呼吸形態與支氣管痙攣狹窄有關”。
2 學生討論階段
經過前一個階段的教學后,學生對提出護理診斷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但要獨立提出正確的護理診斷仍然有困難,對此,采用了學生討論的方式。討論目的旨在發揮群體的智慧,使學生能針對書本知識協同提出護理診斷。其具體做法是:每次提出護理診斷時,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每組2人~4人,然后教師隨機指定學生代表2人或3人發言或在黑板上板書討論結果,最后教師組織、指導學生一起評價糾正。在剛開始討論的時候,學生提出的護理診斷錯誤很多,有的把醫療診斷當護理診斷如“生命體征的觀察”;有的把病理診斷當護理診斷如“缺氧”;有的護理診斷不符合北美護理診斷。進行分析、指出錯誤原因并指導糾正。經過一段時間的討論訓練,學生的護理診斷的能力明顯提高,針對書本內容,他們提出的護理診斷基本上正確。在討論過程中,要求學生積極發言,各抒己見,既鼓勵各組形成統一的答案,又允許保留個人意見,教師調控好討論時間和內容,并讓學生的討論結果充分呈現,這樣不僅可以發揮學生的智慧,還可以暴露學生在提出護理診斷時存在的各種問題和缺陷,以利于教師指導糾正,避免類似情況發生。
3 病例分析階段
在學生對護理診斷的提出較為熟練后,采用了病例分析的教學方法,其目的旨在發揮學生個體的智慧,使學生能針對具體的病例獨立提出護理診斷,此乃教學的終極目標。其具體做法是:教師編印好護理病例發放給學生,由學生獨立分析病例后,隨機指定2名或3名學生發言或板書,再請另外的學生評價其結果,最后由教師總結、指導糾正。病例分析不僅能提高學生提出護理診斷的能力,而且能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把書本知識和臨床實踐有機結合,為將來的臨床護理工作打下基礎。在病例分析的教學中,病例的選擇一定要體現整體護理特色,不能照抄醫療病例,在幫助學生分析糾正過程中,指導學生切忌生搬硬套書本知識,提出的護理診斷要根據臨床不同病情體現個性化體征。
教學實踐表明,不同的階段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循序漸進地訓練了學生提出護理診斷的能力。護生書寫護理病歷時“護理診斷”的準確性達80%以上,教學效果較為明顯。
(本文編輯衛竹翠)